《五月八月》与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反思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求知情者解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南京!南京!》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

      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