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法之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本刊记者 石飞 张贵志

  暖色基调的走廊,少儿欢聚的卡通图案,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蜻蜓,同样暖色系的未检工作展示墙……5月12日下午,本刊记者走进云南省昆明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春城未检”工作区,如同进入了一家色彩斑斓的少儿教育场所。

  “春城未检”工作区设有心理疏导室、法治小讲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宣告训诫室、未检文化长廊五个功能区域,是昆明市检察院为涉未成年人案件提供帮教救助、家庭教育等服务的专业场所。

  近年来,昆明市检察机关“春城未检”团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全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职能作用,融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司法保护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保护,2022年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0%。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春城未检”团队首创五年帮教机制、构建重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体系、开设未成年犯帮教课堂、构建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实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取证保护中心全市全覆盖等,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权益保护事业贡献检察力量。

  建立入职查询制度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

  早在2021年,昆明市检察院就联合教体局、公安局发布《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工作暂行办法》和《昆明市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机制实施细则》,建立入职查询制度。当年便在拟录用教师中,查出个别拟用人员有不良记录。今年初,在一批拟用教师中,筛查出一名有盗窃记录人员。

  “根据2021年修改后实施的未保法,昆明检察院对教职人员不良记录禁止从业已从单一的性侵记录拓宽到拐卖、家暴、虐待、遗弃儿童等违法犯罪记录人员。”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杨迪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检察院还增加了对有吸毒或毒品犯罪记录人员的查询”。

  杨迪称,“去年底,昆明市检察院发现一批外国籍老师有吸毒史,立即向教育部门发出禁止吸毒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的检察建议”。

  通过全面核查教体局提交的教师资格认定,已经将7名不合格人员挡在了校门之外。

  为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1年,昆明市检察院联合13家成员单位下发《昆明市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强制报告线索每案必查制度。针对旅馆行业违规接待未成年人、医疗行业接纳不满十四周岁孕产妇、其他行业隐瞒不报未成年人受侵害线索等现象,一旦发现,立即依法监督追责,全年共办理30件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案件。

  据记者了解,近日,因昆明一女生遭到老师强奸、猥亵,学校校长、副校长没有履职尽责,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双双受到了处理。

  制发“督促监护令”

  昆明市检察院自2014年起组建宣讲团送法进校园,针对在校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并与市教体局联合开展“检教共建 法护成长”系列活动,全市205名检察官担任21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法治副校长,帮助学校建立完善预防性侵害、学生欺凌防控等校园安全防控机制。组织开展“检爱同行—法治进乡村”系列巡讲活动,把法治温暖送到孩子们身边。精心打造“春城未检”法治微课堂,市院的《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普法课件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法治进校园”精品网课。

  目前,全市检察长、副检察长、未检检察官及检察官助理担任法治副校长已实现全覆盖。

  针对日益凸显的家长监护缺失及监护失职问题,2022年4月,昆明市检察院联合市妇联等八部门下发《昆明市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办法》,向犯罪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民事权益受损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令”,责令其接受亲职教育。

  去年底,昆明检察院对一起三四十名未成年人打群架,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一人轻伤、多人轻微伤的案件,指导基层检察院发出27份“督促监护令”。

  “这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已经处于犯罪边缘,且大多数为学生,其中很多人有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有些孩子更有拉车门偷东西、参与打群架等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前科,还有个别未成年人刚刚刑满释放。”杨迪认为,“我们必须要拓宽视野,不仅要关注犯罪未成年人,也要关注这些濒临犯罪的未成年人”。

  目前,昆明检察机关已经将这项工作拓宽到困境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截至目前,昆明全市检察机关共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令”693份,有力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

  培育专业社工队伍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培育专业社工队伍,提供全面司法保护。在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精准帮教和精准保护中,司法社工发挥了积极作用。

  “用一句话来说,司法社工是我们未检干警最好的伙伴,一个地区的未检工作需要社会支持体系的支持,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司法社工的支持。”杨迪如是说。

  2021年,昆明市检察院联合团市委开始创建社会支持体系,并于2022年完成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创建工作。

  在积累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昆明市检察院首创“重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体系建设项目”。2019年,该项目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创新实践基地”、被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授予“理论研究基地”、被中国法学会授予“研究基地”。多年来,在检察官的悉心帮教下,一大批涉罪少年重拾人生希望。

  昆明市检察院还首创了5年帮教机制。“为让重罪未成年人能顺利回归社会,我们明确从案件受理之初,持续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5年的跟踪回访。”杨迪向记者介绍。

  自2016年至今,昆明未检的干警们每月一次来到未管所,对未成年犯有针对性地开设帮教课堂,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侵害未成年人的询问,需要专业的场所和专业的方法,而且在取证时需要社会力量介入进来及时给未成年人提供保护。为此,昆明检察院成立了一站式取证保护中心。2021年底,昆明市检察院在云南率先实现侵害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证保护中心全覆盖。

  对未成年人的精准帮教、精准保护,离不开司法社工。未检办案的高标准要求,倒逼基层检察院主动购买社工服务。

  目前,昆明市14家基层检察院已与对应的社工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对接社工机构近10家,现有司法社工队伍30余人。

  “实行精准帮教、精准保护,仅聘请社工还远远不够。”杨迪说,“我们检察院进一步引入了‘精准帮教智慧云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有权限的人才能进入,一般5人为一组,即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司法社工、司法社工负责人、接受帮教的未成年人。社工每星期在群里发布帮教情况,检察官在平台里进行持续跟踪,以此实现精准帮教、保护”。

  目前,昆明市已有100多名未成年人加入该平台接受帮教。现有群团组织、社工机构共23家参与进来,合力打造未检社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