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建设年·普法篇】刑事执行普法之二

  什么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是相对成年人社区矫正而言,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而判处、裁定或决定要进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安置在专门的社区中,在国家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之下,借助社会团体、人民团体、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基层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通过国家机关规定的相应的矫正方法,在刑罚执行期间,教育和帮扶未成年人,消除其犯罪心理,纠正其行为缺点,使之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法》中也要求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分别进行,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予以特殊保护,如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确定矫正小组,应当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参加;保障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完成义务教育以及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

  如何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社区矫正

          (一)落实监管,分类管理。日常监管中,出于保护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隐私的目的,避免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与成人罪犯接触后的交叉感染,要求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采取单独报到、单独教育、个别谈话等矫正措施,给予身份保护,同时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保密,使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度过矫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