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现状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教育 道德建设
今天的青少年,明天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创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是从现在起就要抓紧、抓好、抓实的战略工程。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也无甚用处。”可见,德育应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情绪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同时,16%的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这些数据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趋向低龄化、智能化等事实表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本人认为原因很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
1.德育目标定位失当。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所小学组织了两次主题班会,一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班会,一次是邓小平理论主题班会。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开展了两个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个是“借东西要还教育活动”,一个是“禁止随地吐痰教育活动”。这两个学校的活动正好弄反了,小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肯定有难度,而那所大学里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与学生的年龄结构又不太符合。
2.德育课程安排欠妥。由于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比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没有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但事实上小学生和中学生道德认知处于不同的水平。这一点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可作借鉴,其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应当采用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在不同学段都有适当的安排。
3.德育方法运用简单。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德育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学段青少年儿童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例如青春期的道德课题、毒品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等,往往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现实与理论的错位。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这种反差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成为“电子海洛因”。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
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否落实的前提。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现在的未成年人将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三支人才(党政干部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预备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一件大事,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从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未成年人最大特点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看起来是小字辈,其实是家庭中的核心,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围着他转,他要什么,尽量满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处在优越的环境里,有一种优越感,吃、穿、用追求高档、名牌,而且攀比,用于小孩的开支大大超过大人的费用。他们不知什么是艰苦,不知什么是勤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历史和现时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总之,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三)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四)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深入开展“打黄扫非”活动,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21世纪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共存。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坚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显菁.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2.张礼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班主任之友.2006(9)
3.杨清.浅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班主任之友.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