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尿床
小朋友尿床十分常見,但這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成人身上,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成人夜遺尿調查發現,本港每100個成年人約有2人患上夜遺尿,尿床次數一般較在兒童期所見者更為頻密。另外,一項於04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2.45%的16至40歲成人有夜遺尿問題,每周3至6晚及每晚尿床者的比例分別有逾1/4,9成有夜遺尿的成人都有膀胱功能障礙。
夜遺尿是指5歲或以上人士,每周夜間「賴尿」的次數多於兩次。本港約有3萬至4萬名10歲以下的兒童患有夜遺尿。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小兒科一項調查顯示,5歲大的兒童之中,有一成六人患上此症。不少家長以為小孩「賴尿」屬正常情況,但其實會對兒童心理構成重大影響,如:經常感到受挫,缺乏自信、自尊心,影響社交活動,不敢跟朋友一起露營或在外過夜。若病情不能受到控制,有機會長大至18歲以上,仍出現夜遺尿問題,影響深遠。
3項致病成因
夜遺尿成因大致分為3種,其一是因為兒童的大腦中樞神經發育尚未成熟,影響其醒覺功能,晚上不容易睡醒,無法自覺起床如廁,導致尿床;其二是膀胱容積較小,令膀胱易盛滿尿液,增加排尿次數;當中成因可能是由於長期便秘,令大腸積便壓著膀胱,或者因慢性發炎,引致膀胱壁變厚,令膀胱容量下降;其三則是患者體內的一種賀爾蒙「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尿量增加,造成尿床的現象。
綜合療法三管齊下
如有夜尿床問題但不及早醫治,將可能影響患者的正常和社交生活。傳統醫學傾向使用單元性治療,即針對上述某一、兩種成因作出治療,例如利用手術增加膀胱容量,或以鬧鐘喚醒孩子起床如廁等,但均未能達到理想效果。筆者則採用三管齊下的「綜合性療法」,針對上述3種成因,全面地解決患者問題,當中包括使用口服抗利尿激素(DDAVP),以減少尿液分量;使用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從而增加膀胱容量;以及透過三環素抗抑鬱劑,增加中樞醒覺功能,減少患者尿床機會。
透過三管齊下的方式︰降低夜間排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及提升晚上醒覺性,可大大提升治療成效。大多數病人可在半年之內可有效控制病情,停藥後亦不會復發。此外,進食高鹽分的食物會直接增加夜遺尿的機會,故應注意飲食習慣,盡量避免於晚飯後飲用果汁、汽水,以及進食含味精的食物,尤其是晚飯後兩小時,不宜喝太多水,以減少「賴尿」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