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育人专属年历 | 文明史上的教育创变

  原标题:2023教育人专属年历 | 文明史上的教育创变

  

  01

  文字的诞生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刻下那已风化千年的智慧。文字诞生之后,人类文明的轮廓愈加清晰,教育的山川图也徐徐展开。

  02

  最早的学校

  泥版书屋诞生在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泥板书屋的创生,标志着人类开始选择重新定义教育的形态,成为学校教育的摇篮。

  03

  最早的官设大学

  中国五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官设大学——“成均”,是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后世以太学、国子监、大学延续至今。

  04

  华夏“六艺”

  六艺是中国周朝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全面发展,兼容并蓄的综合性教育,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05

  雅典教育

  公元前8—前6世纪,是雅典教育的鼎盛时期。雅典教育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精神超越,追求生命内在的丰盈与自由,也耕耘脚下沃土的繁荣与兴盛。

  06

  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原典高峰。

  

  07

  最早的职业教师

  中国西周时期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官学中设有专职的教师官“师氏”,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职业教师;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派”,专门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职业教师。

  08

  最早的教育文献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09

  苏格拉底教学法

  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市场和广场,日常生活成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源头。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他并不直接传达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推进对问题的认识,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10

  孔子的平民教育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乃至社会文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孔子开办私塾是中国教育史由贵族教育扩展到平民教育的标志性事件,启蒙了普通民众接受正规教育的社会潮流,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

  11

  雅典学园里的“理想国”

  公元前38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成为当时希腊社会的哲学和科学教育中心,被西方誉为“大学的雏形”。柏拉图在学园任教40年,和无数有志慕名而来的青年共同探索人间“理想国”,让学园成为人们心目中探讨高深学问、探索宇宙真理的神圣场域。

  12

  古希腊教育思想集大成

  公元前335年,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试图开辟一条科学探索、讲求实验的学术研究路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13

  科举制的首创

  开皇年间,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在中华文明较长时期,都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方式。

  14

  “七种自由艺术”

  “七种自由艺术”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学校中的七门主要学科,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艺起源于古希腊,后来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公元6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伊西多把七艺的前三科定名为 “三学”,后四科定名为 “四学”。七艺作为学校课程,至此最终定型并影响至今。

  15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大学起源于11世纪的西欧,其中包括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机构,与之前的教会教育完全不同,呈现出世俗化、专业化的特征,有了学位制度,还享有免税、司法自治等特权。

  16

  宋代书院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朱熹则是中国书院制度的实际开创者,使得书院制在宋代成为正式的教育制度。书院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成为中国古典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特点是以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非科举为目标;教学上采取学生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以自学为主。

  17

  义务教育的诞生

  马丁·路德是德国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与教育家,也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就有了义务教育法的雏形;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18

  近代科学教育号角

  17世纪初,弗朗西斯·培根吹响了近代科学的号角。培根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著作中,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奠定了近现代教育的科学视角。

  19

  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完成巨著《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第一个提出建立统一的学校体系,其《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20

  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他的自然教育理论轰动全世界,亦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分水岭。

  21

  公立学校运动

  美国 19 世纪初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实施国民初等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设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管理;实行免费教育;制定并颁布有关义务上学的法令,强制施行;统一教材,扩大教学内容,改善学校设施,延长上课时间,培训师资。

  22

  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创办于1810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坚持“学术和教学自由原则”的新式大学,确立现代大学样板,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大学的办学原则影响十分巨大,直接影响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大学的现代化。

  23

  幼儿园的诞生

  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登堡首创了“没有书本的学校”,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福禄贝尔在幼儿教育领域长期实践摸索,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大家称为“幼儿教育之父”。他主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本性,而且注重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主,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而不干预儿童的活动。他一直重视对游戏的研究,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

  24

  欧洲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它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能力与个性为主要特征,对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新学校”一般是设在风景优美乡村的寄宿学校,设备完善,注重体育,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

  25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尖锐地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倡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主张以儿童的兴趣、经验为重心革新课程和教学,重视从做中学。

  26

  杜威的思想实验田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8年实验研究对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支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形成巨大的实证影响。

  

  27

  中体西用

  1898年,洋务运动的先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对于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8

  京师大学堂

  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学校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29

  《儿童的世纪》

  1900年,瑞典新教育运动发起人之一爱伦·凯出版《儿童的世纪》一书,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应了解儿童,保护儿童纯朴天真的个性。著作引发学校教育领域广泛的研究、反思与行动。

  30

  教育心理学诞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31

  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2

  庚款留学

  1909年、1910年和1911年,清政府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33

  首提五育并举

  1912年,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这一主张是我国近代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育方针最全面的论述。

  

  34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寻找中国道路、破除思想枷锁、追求民族新生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引发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大地的思想启蒙。

  35

  夏山学校

  1921年教育家尼尔创办夏山学校,目标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夏山学校是上个世纪进步教育的典范实践,超越了人们对于学校日常经验的想象,时至今日,它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家长前往探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道独特风景。

  36

  道尔顿实验

  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代创行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道尔顿制。其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自由,自己计划自己的事情,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合作,即打破班级界限,强调团体活动中的合作和交互作用。道尔顿制曾经在许多国家流行。

  37

  生活即教育

  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38

  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联合内迁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3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45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旨在通过前瞻性研究;知识的发展、传播与交流;制订行动准则等方式,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的全球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

  40

  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原乡

  1948年到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向全世界示范了一种教育的理想:“教育学,首先是人学。”这句话,正是理解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要培养真正的人!” “要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原乡。

  41

  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7 年,毛泽东首次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作出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2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20世纪50年代,全球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以培养自我实现的和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思潮。

  43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的诞生,以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的发表为契机。保罗·朗格朗认为,现代人面对的挑战非常多,一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成为过去,传统教育不能满足人的一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必须是终身的。他提出了系统的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终身教育之父”。

  44

  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发表《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用分类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启发人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

  45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也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46

  社会建构主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是和皮亚杰同时期的人物,他们共同撑起了建构主义的两座高峰,分别是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建构主义的代表。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理论对当今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47

  认知心理学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他对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48

  义务教育普及

  1986年1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49

  《儿童权利公约》

  联合国1989年颁布了《儿童权利公约》,作为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为世界各国儿童的健康幸福成长制定了一整套准则与义务。

  50

  全纳教育

  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全纳教育”理念。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过程要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51

  情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场景氛围,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她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创构“教育体系”的第一人。

  52

  多元智能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多元智能理论一直是风行全球的教育新理念。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

  53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