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光是成年人,孩子,其实比我们更需要安全感!

  在之前的时间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妈妈,对于陌生人的认知寥寥无几,所以到了必须要去接触陌生人的这个阶段,难免会发生许多的不适应。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正在逐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所以这个症状在宝宝一岁后基本上都会消失。

  再说对于爸爸妈妈过分的依赖,是因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他们将爸爸妈妈当作是一个安全性的象征,只要自己的父母在身边,他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他们感到安心,也更加愿意去争取。

  所以宝妈们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地去引导,然后观察这些症状在孩子之后有没有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根据约翰鲍勃的依附理论,即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本能地依赖母亲,以此来保护自己、生存下来。他会有自己去跟外面进行交流的一套,并学习用更有效的方式参与社会关系。从上文中可以得知安全感的来源,其实是孩子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在鲍勃的依附理论上,进行了“陌生人情景实验”。

  实验中,由母亲带婴儿进入实验场所(陌生环境),实验中不会去打扰母亲和孩子的相处。到一定时间就让母亲离开,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待上一段时间。等过一段时间再让母亲回来,然后观察孩子对于母亲回来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观察者一直在记录宝宝的反应,并根据宝宝的反应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关系。即:安全性关系,矛盾-焦虑型关系,回避型关系。这三种关系主要由母亲与孩子的亲疏关系来决定。

  实验发现,当母亲对于孩子越尽心尽责,孩子对于母亲的反馈以及处理陌生环境的态度,就会越积极开朗。

  那么,家长只需要观察父母离开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反应,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和宝宝处于哪一种关系中,然后去分析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安全型:这类宝宝因为父母的关心、负责,安全感非常的足。

  这类的孩子会非常乐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矛盾-焦虑型:这类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父母态度变动大,时冷时热,让孩子在这段关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

  这一类的孩子特别害怕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回避型:这类孩子由于父母的冷漠,导致他们对父母并没有太多的依赖,甚至已经有了排斥,厌恶的情绪。

  这类孩子不仅不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喜怒,喜欢隐藏自己,也不会去渴望父母的安慰。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冷漠,所以他们不敢去表达自己,害怕自己得不到回应会失落,干脆同样用冷漠来伪装自己,给自己带上了厚厚的盔甲。 安全感其实并不能用什么东西去衡量,但是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中却又不可或缺。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是一扇无形的玻璃。

  虽然这块玻璃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有这块玻璃在,他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成长路上的挫折。

  因为他们有这个意识,无论自己碰到什么样的狂风暴雨,只要头顶的玻璃足够结实,就完全伤不了他。

  相反,丧失了这块玻璃的孩子,他们在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关系中,受到了冷落和伤害,以至于他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已经丧失了信心,变得畏手畏脚,甚至封闭自己,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安全感,从某一方面上来说,其实是家长给予孩子的信心。

  这份信心支持着他们交到人生中的第一个朋友,鼓励他们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讲,以及往后的许多许多事情。

  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从上述实验中其实并不难发现,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长的关注度。

  在某种程度上,家长给予孩子的关注度就是家长给予的爱意,孩子不能精准的分辨家长的其他行为,是不是对他的关爱。 即便爸爸妈妈给孩子吃再昂贵的奶粉,穿再贵的婴儿服,孩子也并不明白这些东西所承载的分量。 昂贵的奢侈品和便宜的地摊货,在孩子眼里是完全无差别的,唯一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就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是否足够多。 孩子分辨不出穿的衣服有多昂贵,但是却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换衣服时候的温柔和耐心。

  当然,孩子也会用很多方式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便是在襁褓中的宝宝对于情绪的感知也是非常敏感的,他能精准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是高兴还是愤怒,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都知道,照顾宝宝是非常辛苦的事情,经常日夜颠倒,睡着睡着就被孩子的哭声惊醒更是家常便饭。

  很多新手父母由于不能及时适应生活中的巨大改变,因此经常会变得烦躁,抑郁甚至是歇斯底里。甚至会有父母把这种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在孩子面前呈现。

  也许父母自己本身觉得并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孩子可以感知到父母的焦虑和不耐烦,经常处在这样环境之下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一个经常处在焦虑,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加里宁曾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明白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他们不仅可以感知到,而且会比成年人更加敏感。所以想要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学会不让自己的情绪失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多陪伴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所以他自然而然会对经常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依赖性关系。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职业,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很多父母会选择请一个保姆,或者让家里的长辈帮忙带孩子。

  但是别人的照顾再好终究抵不过爸爸妈妈的陪伴,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关爱是旁人无可替代的。一般宝宝在三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或者听到不同人的声音,并以此来分辨家人。

  如果父母经常不陪伴孩子,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陌生、生疏,孩子也会因此缺乏安全感。

  所以不管父母的工作有多忙,每日的亲子陪伴时间一定要有保证。 安斯沃斯的实验结论,所表达的无非是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是否尽责。

  既然父母选择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起码就要承担起一个生命的重量,父母应当教会他如何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如何用一个个音节汇聚成语言。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在摔倒的时候扑到爸爸妈妈的怀里寻求安慰; 会在碰到无法理解的事情时,不掩饰自己的疑惑; 会在得到心爱的玩具时,积极地向身边的人传递自己的开心。

  因为得到了足够的爱意,所以他们也愿意向其他人释放出最大的善意,才愿意去探索前方的新世界。

  【暖心寄语】

  生而不养,是为失格。生而不教,是为失职。说一千道一万,其实父母的耐心和关爱,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