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刹车如何制动“飞机”?中科协和复旦成立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
原标题:“自行车”刹车如何制动“飞机”?中科协和复旦成立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
元宇宙是让理想展翅的自由王国还是人类精神的陷阱?对遗传物质的操纵是否会带来人性的改变?当下,科技伦理已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如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合理引导科技向善,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11月13日,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在复旦大学揭牌。
【伦理如何先行,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关注人类和人性的未来是科技伦理学的起点,其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德国哲学家汉斯·约纳斯的代表作《责任命令》出版。
上世纪90年代,一位德国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的科技已经发展到“飞机”水平,而我们的哲学伦理学基本上还停留在“自行车”水平,能否用“自行车”的刹车来制动“飞机”?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发布的针对科技伦理治理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强调了要“伦理先行”。伦理如何先行?如何在确保科技持续创新的同时,守住伦理底线,守护人类的基本价值?这是科技伦理研究必须直面的问题。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标牛津和斯坦福,打造数字伦理实验室】
有人说,技术不是中性的吗?“海德格尔认为,将技术看作是工具,这样讲并不错,只是它遮蔽了技术的本质。因为工具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目的实现了,工具的任务就完成了。然而,技术并不如此,它是连接工具和目的的可能性空间。技术填补了自然留下的空间,但同时打造了一个与自然相抗衡的人工的可能性空间,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说。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迅猛,在某些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这不仅意味着技无可师,也意味着章无可法,对于科技伦理是一个挑战。“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西方哲学以寻求确定性为目标,中国哲学恰恰以‘变’为‘常’。对价值多元下的纷争,中国古代哲人选取的是‘和而不同’,这是否有可能让我们走出‘科技伦理学的困惑’?”
“我们将对标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数字伦理实验室,借助交叉学科的人才优势,打造数字伦理实验室。”王国豫透露,数字伦理实验室将研究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下学期复旦哲学学院还将联合计算机学院和大数据学院一起开设人工智能伦理课。
据了解,复旦大学应用伦理专业硕士项目已于202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已开始招生。《科技伦理研究》第一辑已于近期正式出版。
王国豫介绍,新成立的研究院将面向科技前沿,探究科技与文明共存的生生之道;面向学科理论前沿,构建交叉学科的研究路径与知识图谱;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伦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面向世界,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