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真实耶?梦境虚幻耶?【空 无】之境不再是【空 无】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才有文

  今日凌晨,由于梦境太过于真实勤洗,突然发现一个大问题大漏洞,导致梦醒。梦中的元素,都是曾经的现实经历,梦境只是用图像与视频截取了一段,组合起来,成了一部电视剧场景,房子,人物对话,逻辑关系,人物面部的特写,主体内容,不过就是画面短暂,跳跃性强,配有自己声音。

  梦境,真实耶?

  梦境,虚幻耶?

  如果你仔细分析,梦境的元素是真实的,就如我今日之梦,都源于现实发生事件。

  但是你清醒一刻,就明白它还是梦境。

  这就是,【空】【无】之最原初的生活源头。【空】【无】之境,不是一种概念与哲学游戏,他们只是人的存在最源头、最核心的原点。

  人类在400万年前,从非洲走向全球,他们的意识中,食物与生存才是一种动力。  他们肯定会梦到,动物与自己的种种搏杀的视频,种种森林中自己采集果实的场景,但是梦醒时分,才明了这是一场虚幻、空虚、现实中不存在。

  如此反复,如此反复,人类才会有了对梦境与现实新的解读,对于【空】【无】之境,人类认为这就是神灵的显示,才有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图腾,泛神论,祭祀,萨满等等。

  西方哲学史_罗素_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史_罗素_在线阅读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描述了人类文明、哲学、科学的虚幻与真实的联系,用历史的记录,表达了【空】【无】之境。

  任何地方的原始宗教都是部族的,而非个人的。人们举行一定的仪式,通过交感的魔力以增进部族的利益,尤其是促进植物、动物与人口的繁殖。冬至的时候,一定要祈求太陽不要再减少威力;春天与收获季节也都要举行适当的祭礼。这些祭礼往往能鼓动伟大的集体的热情,个人在其中消失了自己的孤立感而觉得自己与全部族合为一体。在全世界,当宗教演进到一定阶段时,做牺牲的动物和人都要按照祭礼被宰杀吃掉的。在不同的地区,这一阶段出现的时期也颇为不同。以人作牺牲的习俗通常都比把作为牺牲的人吃掉的习俗要持续得更长久些;就在希腊历史期开始时也还不曾消灭。不带有这种残酷的景象的祈求丰收的仪式,在全希腊也很普遍;特别是伊留希斯神秘教的象征主义,根本上是农业的。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的发展是由于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使得农业易于进行而又产量丰富。这些文明在许多方面都有些象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秘鲁所发现的文明,这里有一个具有专制权力的神圣国王;在埃及,他还领有全部的土地。这里有一种多神教,国王和这种多神教的至高无上的神有着特殊亲密的关系。有军事贵族,也有祭司贵族。如果君主懦弱或者战争不利,祭司贵族往往能够侵凌王权。土地的耕种者是农奴,隶属于国王、贵族或祭司。

  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颇为不同。埃及人主要的关怀是死亡,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要进入陰间,在那里,奥西里斯要根据他们在地上的生活方式来审判他们。他们以为灵魂终会回到身体里面来的;这就产生了木乃伊以及豪华的陵墓建筑。金字塔群就是公元前4000年末叶和3000年初叶的历代国王们所建造的。这一时期以后,埃及文明就变得越来越僵化了,并且宗教上的保守主义使得进步成为不可能。约当公元前1800年,埃及被称为喜克索斯人的闪族人所征服,他们统治埃及约有两个世纪。他们在埃及并没有留下持久的痕迹,但是他们在这里的出现一定曾经有助于埃及文明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传播。

  埃及与巴比伦的宗教正象其他古代的宗教一样,本来都是一种生殖性能崇拜。大地是陰性的,而太陽是陽性的。公牛通常被认为是陽性生殖性能的化身,牛神是非常普遍的。在巴比伦,大地女神伊什塔尔在众女神之中是至高无上的。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整个的西亚洲以各种不同的名称而受人崇拜。当希腊殖民者在小亚细亚为她建筑神殿的时候,他们就称她为阿尔蒂米斯,并且把原有的礼拜仪式接受过来。这就是“以弗所人的狄阿娜”①的起源。基督教又把她转化成为童贞女玛利亚,但是到了以弗所宗教大会上才规定把“圣母”这个头衔加给我们的教母。

  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是农业的文明,而周围民族的文明最初则是畜牧的文明。商业的发展起初几乎完全是海上的,随着商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因素。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武器还是用青铜制造的,有些国家自己本土上并不具备这种必要的金属,便不得不从事贸易或者海盗掠夺以求获得它们。

  关于这一重要的文明,在阿瑟·伊万斯爵士以及其他诸人的发掘以前,人们几乎是一无所知。那是一种航海民族的文明,与埃及保持着密切的接触(除了喜克索斯人统治的时代是例外)。从埃及的图画里显然可以看出,克里特的水手们在埃及和克里特之间进行过相当可观的商业,这种商业约当公元前1500年左右达到了它的顶峰。克里特的宗教似乎与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教有着许多的相同之点,但是在艺术方面则与埃及的相同之点更多些,虽然克里特的艺术是非常有独创性的,并且是充满了可惊讶的生命力的。克里特文明的中心是所谓诺索斯的“米诺宫”,古典希腊的传说里一直流传着对它的追忆。克里特的宫殿是极其壮丽的,但是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末期被毁掉了,或许是被希腊的侵略者所毁掉的。克里特历史的纪年,是从在克里特所发现的埃及器物以及在埃及所发现的克里特器物而推断出来的;我们的知识全都是靠着考古学上的证据。

  克里特人崇拜一个女神,也许是几个女神。最为明确无疑的女神就是“动物的女主人”,她是一个女猎人,或许就是古典的阿尔蒂米斯的起源①。她或者另一女神,也是一位母亲;除了“动物的男主人”而外,唯一的男神就是她的少子。有证据可以说明克里特人是信仰死后的生命的,正如埃及的信仰一样,认为人死之后,生前的作为就要受到赏罚。但是总的说来,从克里特的艺术上看,似乎他们是欢愉的民族,并没有受到陰沉的迷信的很大压迫。他们喜欢斗牛,斗牛时女斗士和男斗士一样地表演出惊人的绝技。斗牛是宗教仪式,阿瑟·伊万斯爵士以为斗牛者属于最高的贵族。传下来的图画都是非常生动而逼真的。

  在米诺文明毁灭之前,约当公元前1600年左右,它传到了希腊大陆 ,在大陆 上经历了逐渐蜕化的阶段直至公元前900年为止。这种大陆 文明就叫迈锡尼文明;它是由于发掘帝王的陵墓以及发掘山顶上的堡垒而被人发现的,这说明了他们比克里特岛上的人更害怕战争。陵墓及堡垒始终都给古典希腊的想象力以强烈的印象。宫殿里的较古老的艺术品若不是确乎出于克里特工匠之手,也是与克里特工艺密切接近的。隔着一层朦胧的传说所见到的迈锡尼文明,正是荷马诗歌所描写的文明。

  在迈锡尼时代的后期及其结束之后,有些入侵者定居下来变成了农耕者;而另有些入侵者则继续推进,首先是进入希腊群岛和小亚细亚,然后进入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城市,靠海上贸易为生。希腊人最初便是在这些海上城市里作出了对于文明的崭新的贡献;雅典的霸权是后来才出现的,而当它出现的时候也同样地是和海权结合在一起的。

  希腊大陆 是多山地区,而且大部分是荒瘠不毛的。但是它有许多肥沃的山谷,通海便利,而彼此间方便的陆地交 通则为群山所阻隔。在这些山谷里,小小的各自分立的区域社会就成长起来,它们都以农业为生,通常环绕着一个靠近海的城市。在这种情况之下很自然的,任何区域社会的人口只要是增长太大而国内资源不敷时,在陆地上无法谋生的人就会去从事航海。大陆 上的城邦就建立了殖民地,而且往往是在比本国更容易谋生得多的地方。因此在最早的历史时期,小亚细亚、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希腊人都要比大陆 上的希腊人富有得多。

  希腊不同地区的社会制度也是大有不同的。在斯巴达,少数贵族就靠着压迫另一种族的农奴的劳动而过活;在较贫穷的农业区,人口主要的是那些靠着自己的家庭来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们。但是在工商业繁荣的地区,自由 的公民则由于使用奴隶而发财致富——采矿使用男奴隶,纺织则使用女奴隶。在伊奥尼亚,这些奴隶都是四隣的野蛮人,照例最初都是战争中的俘获。财富越增加,则有地位的妇女也就越孤立,后来她们在希腊的文明生活里几乎没有地位了,只有斯巴达是例外。

  一般的发展情况是最初由君主制过渡到贵族制,然后又过渡到僭主制与民主 制的交 替出现。国王们并不象埃及的和巴比伦的国王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须听从元老会议的劝告,他们违背了习 俗便不会不受惩罚。“僭主制”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坏政府,而仅仅指一个不是由世袭而掌权的人的统治。“民主 制”即指全体公民的政府,但其中不包皮括奴隶与女人。早期的僭主正象梅狄奇家族那样,乃是由于他们是财阀政治中最富有的成员而获得权力的。他们的财富来源往往是占有金银矿,并且由于伊奥尼亚附近吕底亚王国传来了新的铸币制度而大发其财①。铸币似乎是公元前700年以前不久被人发明的。

  商业或海盗掠夺——起初这两者是很难分别的——对于希腊人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使他们学会了书写的艺术。他们从腓尼基人那里学到书写的技术;腓尼基人正象其他叙利亚的居民一样,受着埃及和巴比伦两方面的影响,而且在伊奥尼亚、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希腊城市兴起之前,他们一直握有海上商业的霸权。

  希腊文明第一个有名的产儿就是荷马。荷马诗现存的形式是被比西斯垂塔斯带给雅典的,他在公元前560至527年(包皮括间断期)执政。从他那时以后,雅典的青年就背诵着荷马,而这就成为他们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荷马的诗歌好象后期中世纪的宫廷传奇一样,代表着一种已经开化了的贵族阶级的观点。

  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或者用一个稍微更广义的名词,即深谋远虑。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这种习惯是随着农业的兴起而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的;没有一种动物,也没有一种野蛮人会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工作,除非是极少数纯属本能的行动方式,例如蜜蜂酿蜜,或者松鼠埋栗子。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深谋远虑;它只有一种直接行动的冲动,这对一个人类观察者来说,显然在后来证明了是有用的。唯有当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受冲动的驱使,而是因为他的理性告诉他说,到了某个未来时期他会因此而受益的时候,这时候才出现了真正的深谋远虑。打猎不需要深谋远虑,因为那是愉快的;但耕种土地是一种劳动,而并不是出于自发的冲动就可以做得到的事。

  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

  解读【空】【无】之境,乃是东方印度哲学、中国哲学、日本哲学的源头与原点、核心。

  神秘主义(Occultism)“神秘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occultism(意为“隐藏或隐蔽”)派生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经卷和主观验证方法,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占学和炼金术等。这许许多多的神秘主义对西方文明已经产生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影响。神秘主义的基本信条就是世上存在着秘密的或隐藏的自然力。能够理解并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须接受过神秘知识的教育。这里神秘的知识被认为是来自于原始古老的智慧,神秘的自然力被认为可以用来控制环境和预言未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犹太教关于“上帝”的说法有些矛盾,尽管在经典中有时说其是无形而不可见的,形而上的,许多时候又是人格化的,象人一样有思想,能和人对话。而且在犹太教经典中对“上帝”的称呼有时使用单数人称,有时又使用复数人称。至于犹太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似乎更倾向于“上帝”是形而上的。神秘主义犹太教徒通过虔诚的信仰而获得一种神秘的体验,不仅感到“上帝”的存在及无所不在,而且感到自己和“上帝”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上帝”。“上帝”是一种精神实体,造物者,也是主宰者,而天使是有人格的生灵。

  《新约》则记载耶稣和其门徒传播福音的言行。尽管罗马教会变得越来越腐朽,越来越背离耶稣的教导,仍有一些教士基本上秉承了耶稣的原旨,主张在信仰和苦修中获得与圣灵合一、我即“上帝”的神秘体验。

  德国:神秘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埃克哈特、陶勒、苏索等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9A%E6%98%8E%E6%88%91%E4%BC%9A">多明我会修士。

  约翰·鲁伊斯布鲁克是最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其主要著作为《属灵的配偶》。

  英国:神秘主义主要是隐修教士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实践,如《未知的朦胧》一书的匿名作者。

  意大利:锡耶纳的凯瑟琳是神秘主义的主要人物,她促使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结束“巴比伦之囚”的状况。

  荷兰:14世纪末,出现“现代虔信派”(devofio modema),由盖尔特·赫罗特创立。他曾在巴黎学习并度过富裕的浪子生活,此后他改变了偏好,对物质财富表示冷淡。信奉者们根据他的要求,组成世俗团体(比如遵循奥古斯丁古训的温德斯海姆修会),主张个人虔诚,在内心里与上帝相通,过着几乎类似修道士的生活。

  中世纪德意志的神秘主义:重情感 反世俗_搜狐历史_搜狐网 中世纪德意志的神秘主义:重情感 反世俗

  宗教尤其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这种表达既让人感到安全,同时却也营造出一种无家可归的氛围。谁若是在童年没有学会祈祷,那种奇特的低语,那种突然赋予语言另一种重量的喃喃自语,那他以后就再也认识不到祈祷的作用了,更谈不上理解了。

  教会和教会的布道者不得不让宗教显示出世俗味,这不可避免地招致反驳。从一开始教会就面对着一个两难选择,它以机构的形式显现,并引发这样的疑虑,即一个机构居然想要管理宗教。

  德国神秘主义始于德法合作:倾向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圣伯尔纳铎在传道途中会见了莱茵地区的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后者用修道院药草园中的草药配的方子今天还在使用,她的指南性著作《治疗知识:病因与疗法》堪称论述天然药物的经典之作。她是西方第一位写作的女医生,几乎一千年后她的书仍在被人阅读。

  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中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不光强调感情,它也接近一种古老的厌恶,即反对罗马教会过于世俗地组织宗教事务。在13世纪德国神秘主义最重要的文献《神性之流动的光》中,作者马格德堡的梅希特希尔德(约1207-1282)有时重口味地称那些主教区修道院修士们为“臭山羊”。

  格尔利茨如今是德国最东边的城市,它曾经位于德意志帝国中部的什么地方。谁今天还能相信,一位思想家曾在格尔利茨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德国的第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如此赞许他,因为他的著作中已经露出了辩证法的端倪。这里说的是雅各布·伯麦(1575-1624),神秘主义在他那里又达到了新的深度。他的职业是鞋匠,从未上过大学。其著作援引的是尼古劳斯·冯·库斯的泛神论、帕拉塞尔斯的自然哲学学说和阿格里帕·冯·内特斯海姆的神秘学,后者的神秘学又可以上溯到新柏拉图主义和卡巴拉尔。

  出发点正是导致路德宗教改革的那种不满,人们追求一种没有教会的基督教。虽然伯麦声称读过很多书,但他不引用,也不列举任何榜样。他称“整个自然”为真正的老师。随着秘密社团“玫瑰十字会”的出现——该组织也对伯麦感兴趣——神秘主义开始变得神秘起来。基督教伦理与炼金术的巴洛克符号体系结合到一起。

  说到这里我们把目光转向布拉格,捷克的首都在17世纪时位于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境内。1348年在布拉格创建了古老帝国的第一所大学,然而在哈布斯堡王朝怪人鲁道夫二世治下这座城市也是炼丹术、占星术和神秘主义的大本营。第谷·布拉赫和约翰内斯·开普勒也来到这里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整个德国文化史,神秘主义到处留下了不显眼的痕迹。神秘主义与各个时代的最新口号的一致每次都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实际上每次又都是可以解释的。

  可以遇到神秘主义者的地方有:修道院、手艺人的作坊、颓废的国王与皇帝宫廷以及宗教运动。发挥作用的有修女,她把祈祷文变成了文学作品;鞋匠师傅,他在不懂概念的情况下自由地进行哲学思考;忧郁的统治者,他的身边簇拥着炼金术士;讲求虔敬的虔信派教徒如菲利普·雅各布·施本尔,从批评新教的僵化出发,他再次为回归《圣经》辩护。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是佛陀而不是埃克哈特?因为我们追随康德和黑格尔并因此忘记了其他的一切?或是更糟,只从政治角度看待一切?一种文化只有作为整体才能起作用。从它身上割掉什么,哪怕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整体都会因此而变得残缺。

  《存在与虚无》可被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萨特有关虚无起源的观点:为了有提问,必须有否定的可能性。为了在世界上有否定,为了能对存在提问题,就应该以某种方式规定虚无。虚无,这种存在具有一种性质,能使虚无虚无化,能用它的存在承担虚无,并以自己生存不断支撑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