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传播学“上岸必备进阶考点”!
原创:绿野 责编:不圆
一、计 算 传 播 学
(考察热点??)
01 真题回顾
02 考题解读
作为一个新兴的考察热点,去年共有六所学校对计算传播学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考察。
目前,各大院校对于“计算传播学”的考察形式多以名词解释为主,但随着学界与业界对计算传播学的深入研究,今年不排除会有学校像上海大学一样以简答题、论述题或其他形式进行考察。
所以大家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除了要弄清楚计算传播学的起源、概念,还要了解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具体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03 名词解释
【定义】计算传播学是一门利用计算技术和计算能力来实现语境、内容和用户三者的最佳匹配的全新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中可以被数据所记录被计算所推论的部分。
【运作模式】它以传播网络分析、传播文本挖掘、数据科学等为主要分析工具,收集并分析人类传播行为数据,挖掘人类传播行为背后的模式和法则,分析模式背后的生成机制与基本原理。
【具体应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计算传播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计算传播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数据新闻、计算广告、个性化推荐系统等都是当前计算传播的应用领域。
【优缺点】计算传播有快速、低成本等优势,被测者不受干扰,可以发现真实的行为和关系的可能,但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结果需要被验证,此外,隐私、伦理、法律问题也需要予以考虑。
04 案例
1? 新闻地图是计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实例。
新闻地图采用Gdelt新闻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新闻事件的时空分布,并对新闻人物排名提供了一种可计算的思路,研究发现新闻影响力具有一个放大的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新闻引用来实现的。
2? 目前,计算传播学的原理及分析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新闻的制作、个性化新闻推送机制,即算法的生成中,如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就涵盖了计算传播学的原理。
05 押题
Q:谈谈你对计算传播学的看法(简答)
A
答题模板:
一、计算传播学的概念、起源和基本内容
二、计算传播学的意义及影响
三、计算传播学发展的未来展望
06 答题金句
1、计算传播学是的新的学科范式的重要产物,它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旧有传播学研究范式在质化研究方面所积累经验,而是将之前研究的精髓理念继承下来并与新范式下全新的量化手段、计算技术、数据能力相叠加,进而推动传播学走向一个新高度。
2、计算传播学所研究的机器人新闻、程序化广告、数据化技术、智能化传播、精准化定向等核心问题恰恰是媒介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快速发展将会为产业实践带来最新的理论成果。
二、身体传播
(考察热点??)
01 真题回顾
02 考题解读
通过梳理真题,可以发现身体传播同样是新出现的一个考察热点。
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今年很多学校都选择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企业也多用线上开会的方式开展工作,在这种交流情况下,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交流时身体在场的重要性,所以身体传播一定是今年各大院校的考试重点,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对这部分知识格外注意。
另外,大家在解答与身体传播有关的题目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答案内容更加详实。
03 名词解释
【定义】具身传播中的“具身”一词来自于英文词汇“embodiment”,目前学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可将其理解为将具身性引入传播与身体研究中而产生的传播类型。
【具身的含义】“具身”是指在投入到某活动时,人的身、心、物以及环境无分别地、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以致力于该活动的操持。
具身既是我们的身体向周围世界的外化,也是周围世界向我们身体的内化,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我们的身体相关并最终体现在我们身上的。
【意义】具身传播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情感加诸于身体,而是人在某一活动中达到一种与周围环境相融的物我合一的传播类型。
如今人类经验越来越依赖技术媒介与世界发生关系,具身传播不仅是技术对身体经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人—技术媒介—世界关系的相关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04 案例
1? 2018年11月,新华社发布世界首位以真人男主播为原型的人工智能“AI合成主播”并在随后命名为“新小浩”。
2019年3月,新华社采用真人女主播为原型的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新小萌”上线。这既是新闻播报领域的一个现象级革新,也是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的某种交互融合。
2? 在沉浸式新闻中,新闻生产者不再将受众视为一个陌生的观察者,而将其视为一个“切身”的介入者,虚拟现实技术也承诺将会打破新闻的“第四面墙”,受众越过屏幕或传播者直接进入仿真“报道现场”。从现象学意义看,知觉、想象与思维都是将不在场者在场化的方式。
05 押题
Q:谈谈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论述)
A
答题模板:(参照《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
一、开头引入:提出根据身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完整度来划分媒介形态的四个阶段—— “身体媒介”时代、“无身体媒介”时代、“身体化媒介”时代以及“类身体媒介”时代
二、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
(一)“身体媒介”时代:
1 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等社会伦理;
2 保证传播效率;
3 保证个体不参与权。
(二)“无身体媒介”时代:
1 真实、客观、中立;
2 提高新闻生产透明度。
(三)“身体化媒介”时代:
1 树立主体间性理念;
2 为真实性提高可控路径。
(四)“类身体媒介”时代:
1 保证人类对自身的控制权;
2 尊重其他主体
三、结尾:答题金句
06 答题金句
1、新媒体传播越来越强大的技术具身趋势,改变了身体-主体存在论的“在场”“缺席”的基本含义,创造了人类社会崭新的“在场”——虚拟远程在场。
2、新型媒介技术造就的新型在场方式,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的在场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一方面, 它的器官分割法与笛卡尔机械身体观的“无身体的器官”有类似之处,人体各种器官失去了和身体的整体性关联, 身体只不过是器官的集合体, 身体的本源性、整体性、生产性的特质被抹杀了。
另一方面,它又与身体-主体突出的身体性在场有一定关联,只不过这种在场是一种肉身的虚拟性在场,被机器捕获的声音、影像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远程在场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消灭肉身在场,而是与肉身在场相融合,开启了人类存在方式的新时代。
三、媒 介 考 古 学
(考察热点??)
01 真题回顾
02 考题解读
作为一种媒介研究的新方法,21世纪初,研究者们开始使用媒介考古学这一术语来描述自己的研究。媒介考古学回应的是数字媒介、数字技术或者今天普遍的数字化的现实问题。
不少学者陆续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试图将媒介考古学引入电影研究、视觉研究、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思考。
在这个大研究背景下,加之北大去年对于媒介考古学风向标式的考察,可能会引导更多院校在今年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考察。
03 名词解释
【定义】媒介考古学在20世纪90年代崭露头角,旨在以“考古学”的方式,发现媒介文化的证据,通过找寻那些在媒介发展过程中被遗漏、被压抑的线索,让它们彼此展开对话。
【研究范围】媒介考古学的议题取向从早期电影的“感官媒介考古”走向多模态的新媒体研究,它并不局限于媒介研究,所涉猎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艺术史、电影研究、建筑、科技史和当代文化理论等。
【特点】媒介考古学独特的方法论以物质性为导向,关注媒介特性,注重档案史料的物质性发掘,非线性历史叙事是媒介考古学的一大标志。历史叙事关注时间和记忆,主张使用“结合”、“关联”取代线性的因果关系,认为历史循环往复,充满斗争而非和谐。
【未来发展】媒介考古学今后要注意研究中的媒介泛化问题,深入媒介物质理论的探讨,完善方法论,注意学术谱系的延续。
04 押题
Q:请你谈谈媒介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简答)
A
答题模板:
一、开头引入:简述媒介考古学的含义
二、媒介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
1.媒介考古学可以在主流的媒介现象之外辟出另一条线索,打通媒介的历史、类型与机制间看似无法逾越的时间性障碍;
2.媒介考古学还原了媒介与艺术、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媒介的小切口切入了对社会机制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3.媒介考古学关注的是技术和物质的本身,它尽量不去介入人的主体性,体现了世界转向“物”的立场。
三、结尾:答题金句
05 答题金句
1、媒介考古学跟媒介史的区别在于怎么理解“考古”。这里的考古学是福柯意义上的考古。它代表一种福柯式的历史观,强调偶然性、强调历史的断裂,反对黑格尔式的整个历史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辩证过程和历史目的论。福柯只研究历史断裂的那一个点,后期他称之为“谱系学”。
2、数字媒介是新的,数字媒介之前的媒介技术都是旧的,这种新旧二元对立的、线性的、目的论式的观念,是媒介考古学要打破的。
四、健 康 传 播
(考察热点??)
01 真题回顾
02 考题解读
分析真题可以发现,健康传播是各院校近几年的考察热点,加之去年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一定有学校会对健康传播进行考察。大家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健康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作用、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相关案例。
03 名词解释
【定义】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健康传播就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来传递与健康相关的资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在将医疗成果转化成大众健康知识加以传播、正确构建社会图景以帮助受众建立预防观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范围】美国学者罗杰斯1994年提出一种界定,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研究议题涉及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
04 案例
1? 央视《新闻1+1》(正面)
在今年的疫情报道中,《新闻1+1》以媒体的名义搭建起了各方信息沟通的桥梁,充分的体现了其对前沿性、真实性、权威性、公信力、导向性、分寸度的追求与把握,从而也实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影响力。
节目不仅极具基本的新闻价值,也在疫情动态发展中给予了医疗一线更多可了解的信息源;同时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实施上的参考信息。
2? 丁香医生(正面)
在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丁香医生秉持的专业和时效并存的理念,做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报道,备受瞩目。丁香医生成为了疫情期间人们获取防疫知识、了解疫情发展的重要信息渠道。
其1月20日在微信上线的“疫情地图”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段,通过使用地图、曲线图、交互设计等表现方式,呈现出大众最关心的疫情现状。同时用时间轴+内容(链接)将卫健委、官媒等官方发布的疫情相关通报插入,进行实时更新。
3? 双黄连事件(负面)
1月31日晚,“新华视点”微博号刊发了一则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随后,该消息被“人民网”转载,引起公众高度关注。许多网上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宣告基本脱销。
当晚,全国各地就有群众开始于药店门口排队,准备抢购双黄连。紧接着,网络上开始纷纷辟谣,人民日报也再次出来澄清“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请勿抢购自行服用”。但是本次事件造成的影响已经造成。
在随后的疫情防治过程中,则出现了男子确诊前在家自行服用双黄连导致病情加重,以及女子疑似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抢购双黄连导致被传染的事件。
05 押题
Q:谈谈健康类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简答)
A
答题模板:
一、开头引入
二、健康类自媒体品牌的发展趋势
1. 内容生产要有创新力,以内容为王;
2. 充分使用新技术,将新技术与文章相结合;
3. 探索新的知识付费的模式。
三、结尾:答题金句
06 答题金句
1、近几年中国的健康传播呈现聚焦于社会化媒体及数据挖掘研究。计算传播、智能传播、数据新闻、建设性新闻等概念在新的媒介情境下成为健康传播研究的新鲜血液。
2、在移动互联时代,健康传播有了新形式、新特点。许多健康类自媒体蓬勃发展,公众在手机上就能获取健康信息。
诸如“丁香医生”类的健康自媒体应该以服务大众为本,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者的素质,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改进传播形式,使科普信息通俗易懂,尊重用户隐私安全,平衡好商业利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
五、准 社 会 互 动
(考察热点??)
01 真题回顾
02 考题解读
虽然只有人大在2017年考察了“准社会互动”这一知识点,但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准社会互动理论,大家在复习时也要对这一知识点多多关注。
03 名词解释
【定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霍顿和沃尔提出了大众媒介具有准社会关系或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relationship or interaction)的功能,即人们把电视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做是真实的交流对象,与其发生互动并建立某种关系。
【形成条件】麦奎尔等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形成准社会关系的两个条件:对媒体人物的认同和对陪伴的需求。
【特点】准社会互动意在解释用户在媒介接触过程中,由于观众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产生某种依恋,进而与媒体人格建立“友谊”的关系。这种类似于人际交往的特殊关系,从根本上说这种交往是单向的、虚拟的。
04 案例
1? 社交媒体增加了消费者与媒体人物的准社会互动方式,观众除了观看视频节目,还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发送弹幕与之互动,也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浏览媒体人物的信息,并且点赞、评论、转发等,从而增加与媒体人物的亲密感。
2? 李佳琦在他的直播视频中,经常鼓励消费者尝试新鲜事物,赞美涂口红的女性消费者,也会设置许多抽奖环节,给予金钱激励。
李佳琦扮演的角色像是消费者的好朋友,给出中肯的意见,担心消费者买不到好产品。这样的准社会关系反过来会增加消费者与李佳琦互动的意愿和机会,有的消费者甚至提出购买需求,请李佳琦推荐合适的产品。
05 押题
Q:简述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如何建构“准社会互动”关系的(简答)
A
答题模板:
一、开头引入:简述准社会互动的概念
二、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建构策略
1.打造交互的界面,形成在场感;
2.设计互动环节,营造参与感;
3.模糊线上线下,巩固熟悉感。
06 答题金句
1、一方面,准社会互动能够引起消费者对媒体人物的长期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媒体人物的了解不断加深,这会增进他们对媒体人物的信任和忠诚,促进良好的准社会关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良好的准社会关系会反过来引发更多的准社会互动,引起消费者对媒体人物长期的习惯性关注,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准社会互动。
2、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令产品不再是被动地满足顾客需求,更能主动响应和匹配顾客的即时需要,即从被动的静默状态变为主动地“回应”和“勾搭”顾客的互动状态。
而这种“回应”和“勾搭”恰好是准社会互动的本质——借助技术媒介,用户与媒介人物(即智能产品)进行的亲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