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聊斋的电视火不起来?

  有好多聊斋志异的电视剧,,但就是火不起来呢

  聊斋跟搜神记、六朝怪谈、太平广记还有世说新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志怪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情怀。而这个情怀,也成为聊斋登上神坛的最重要的要素。

  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当中的代表作,还是因为他将传统文人一厢情愿的向往写进了小说里面,创造出非常美好的传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风骚的狐狸精,有不拘泥礼教的淑女,有一诺千金的兄弟还有涌泉报恩的生死之交,大部分故事是用非常魔幻的手段体现出来的一种文人(确切的说是蒲松龄这样的低级文人)向往的美好,而这些美好在书中就幻化成为缥缈的罗刹海市、天真浪漫的婴宁、神秘莫测的崂山、知情达理的施舜华,别有洞天的画壁,金屋藏娇的颜如玉、美貌与贤惠兼得的细柳。。。你会觉得,这些事物怎么就那么美,怎么就那么真实,怎么就那么感动,我也希望,我也想要,我老婆也要这样的。。。。

  诚然,聊斋也有喷水、鹰虎神、尸变这样的篇章,这些篇章则重于志怪,轻于情怀。

  蒲松龄毕竟是清朝的一个落魄学子,因此他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自己的落魄、怀才不遇,官场的黑暗都反映到了部分篇章中,作为对现实的讽刺。但这样的篇章,仅仅是聊斋众多短篇小说当中的一部分,还是一小部分,如果每个篇章,都要反映一下子显示,讥讽一下当权者,那么估计聊斋未完成,蒲老先生也就差不多了。。。

  从这点看,聊斋的影视作品其实反映的侧重点不同。80年代的老聊斋,部分画面比较恐怖,以吓人为主,虽然部分篇章(如连城)也很感人,但是导演总希望营造出一种诡异、神秘恐怖的感觉,部分特技及配合的音效即便今天看来,仍然能产生不弱于日本恐怖片的恐怖感觉。老聊斋其实是把聊斋当做志怪题材来拍。

  2000年以后的新聊斋系列,启用了大量的俊男美女偶像演员,突出了情感,大大弱化了恐怖感,但是一些故事的过分演绎,一些角色的过多增加(男小三女小三这种的)实际上是扭曲了原著想表达的情怀,将聊斋的品调降格成了新时代的家庭伦理剧。

  我其实还是喜欢91年内地的一个荒野孤坟的电视剧,一个故事串联了好几个聊斋故事,音乐,歌曲以及意境都非常美,孤寂空灵而不乏沉稳,而如今大红大紫的周迅在这个剧中的青涩形象也是一大看点,当年水灵的妲己姐姐当时风华正茂,可惜如今居然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