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珠姐姐微普法(一百四十二)| 针对未成年的电信网络诈骗,这四类最高发!

  互联网络套路多 电信诈骗需谨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的兴起,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今年初,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发布《2021年未成年网络媒介素养报告》,指出对于中奖信息等金融诈骗内容,近一半未成年人无法直接辨别真伪,两成未成年人会上当受骗,电信诈骗的黑手逐渐伸向未成年群体。

  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针对未成年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不少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怎么会被骗呢?殊不知诈骗陷阱就在我们身边,下面让我们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的检察官一起,揭秘互联网多重套路,了解针对未成年电信诈骗的手段和预防方法吧!

  针对未成年电信网络的诈骗类型

  据公安部网安局介绍,针对未成年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四种:

  一

  免费皮肤“大陷阱”

  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

  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三

  “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

  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

  案例示警

  案例1

  今年5月,海南省吴某(12岁)使用母亲手机登陆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遂添加其好友,扫码领取皮肤。对方告诉吴某其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并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案例2

  今年5月,广东省谭某(15岁)在玩手机时,有人添加其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案例3

  今年6月,河南省王某(11岁)在某粉丝群看到推送消息称加入某QQ群可以免费抽奖和领红包,遂申请。不久群里“工作人员”告诉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奖,奖金6000元,并获得某明星签名。根据“工作人员”指示,王某在该QQ群先后发红包8次,合计被骗5000余元。

  反诈小贴士

  电子游戏快乐多,网上交友便利多,互联网络套路深。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轻信”和“二保护”:

  1??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5??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6??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原标题:《小珠姐姐微普法(一百四十二)| 针对未成年的电信网络诈骗,这四类最高发!》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