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无法解决的伦理问题,让武则天临死前无奈将国号改回“唐”

  孔子曾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亲,这才是正当的行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重视人伦关系的儒家其实是认可“亲亲相隐”的行为。

  对于秉持儒家之道的皇帝们来说,在礼法规则之下的忠诚,比违反人伦的大义灭亲更值得褒奖。

  但武则天违反了这延续千年的潜规则。

  在她统治期间发明了“举报箱”,鼓励人们往里面投举报信。她还重奖告密者,凡是告密的人,每天都由国家供应米面酒肉,好吃好喝好招待。被告发的人如果不承认,就要受到酷刑逼供。受不过酷刑的人光招供还不行,还必须去告发更多的人。结果是全国冤案横行,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那些酷吏就像猎狗一样扑上去,一场案件动不动就牵连出几百条人命,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

  大臣们也无法容忍她长期这么搞下去,所以武则天到了晚年,终于承受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只能承认告密和酷刑政策的错误,下令诛杀了酷吏,宣告法家政治的失败。

  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武则天本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她也想回到儒家统治的传统道路上来。特别是在她登基以后,政策一直在努力从法家往儒家转。

  但遗憾的是,武则天和儒家礼教的矛盾是最基本层面上的,只要她以女人身份当皇帝,这个矛盾就始终无法绕过去。

  武则天的困境说起来也很简单:女性当皇帝,和整个儒家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就像一架精密的仪器,核心部件换掉后,虽然机器还能开动,但实际运转起来每处地方都不顺畅,感觉很别扭。在几乎所有问题上,武则天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难题。

  比如说传位问题。武则天终结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武姓的大周朝,可她的皇位传给谁呢?如果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儿子姓李啊,往后一辈辈传下去也都姓李啊,这是武家的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呢?

  如果说传给姓武的人,那武则天就不能在自己的后辈中找继承人,得去娘家里找,比如找娘家里的侄子继承皇位。问题是,这些人和武则天的血缘关系太远了。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观点,女性的身份要依附在男性的身上。女子嫁到男方家里后,就是丈夫他们家的人了,丈夫家是“自己人”,娘家反倒是“外人”。说个现实点的问题就是,从武则天的侄子那里往上捯家谱,这个家谱是人家侄子的爸爸、侄子的爷爷这么一溜,这里面可没有武则天的位置。你把皇位给了侄子了,你武则天又算什么呢?

  在历史上,武则天还真试图找自己的侄子继位,有大臣就发话了:您是皇帝,您去世之后继位者得给您立太庙,可您见过侄子给姑母立庙的吗?——按照儒家的规矩,人家应该祭祀的是人家的爸爸和爷爷,人家谁祭祀你啊!

  中国人有祭祖的传统,用来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仪式的地方,叫做“宗祠”或者“宗庙”。皇帝的宗庙,就是“太庙”,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场所。

  中国古人迷信,相信死后有灵魂,会在宗庙中接受后代的供奉。武则天能不能进太庙,关系到她死后的灵魂享用什么样的“待遇”。对于一个迷信的老年人来说,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大事。

  还有一种办法,武则天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然后让儿子改名姓“武”,延续武家王朝,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实际上,武则天的儿子怕母亲弄死他,还真的主动把自己的姓改成了“武”。可是,这事也就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这么办,等武则天一死,她的儿子继位,人家还会继续姓武吗?因为天下本来就是人家李家的啊,人家放着堂堂正正的李家皇帝不做,人家神经病啊还要改姓武!再说你一辈子跟妈妈姓,你不让群臣笑话死吗?所以毫无疑问,只要是武则天的儿子继位,天下肯定还是姓李的。

  换句话说,武则天想要把自己的大周王朝传下去,这伦理关系怎么都理不顺。你也许会说,在今天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儿子跟着母亲的姓也不少啊。但在儒家体系里,这件事肯定是非常别扭的。而武则天又没有强大到可以彻底推翻整个儒家体系,怎么办呢?

  政治的魅力,在于妥协。

  除了武家外,整个文官集团、贵族集团都怀念李唐王朝,抵触武则天的法家统治。在武则天晚年的时候,群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传位给李家人——也就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武则天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寿终正寝,再也不可能改变天下大势,于是同意了群臣的要求。而且索性人情送到底,她还下令把国号改回“唐”,自己不再是皇帝,身份变回李治的皇后——她知道,就算她不改,未来的李家人也会反攻倒算。还不如此时以退为进,自己在死后没准还能保住皇太后的身份。

  就这样,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昙花一现,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她的王朝虽然只持续了一代,但是以后的李唐皇帝都是她的亲生子孙,这也让后来的唐朝皇帝们在批判她时多了一丝尴尬。武则天任用酷吏,对待官员残忍恐怖,但是她在处理国事上却颇有建树,唐朝的经济在她治下继续发展,终于在她的孙子李隆基的时代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开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