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人类学习的13个秘密
目录:1. 幼儿的学习:好奇心的力量2. 中小学生的学习:工业化的价值3. 月嫂的学习:生活中的费曼学习法4. 间谍的学习:角色学习法5. 宗教徒的学习:终身学习时,使命感的力量6. 程序员的学习:错误和反馈的价值7. 军人的学习:纪律性的价值8. 习武者的学习:基本功背后的痛苦9. 足球运动员的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与队友配合10. 围棋手的学习:先安静地打好高手的谱11. 书法家的学习:启蒙老师太重要了12. 商人的学习:任何学习都要交"学费"13. 帝王领袖的学习:天下人、事、知识都为我所用,绝不拘泥于一种方式
不懂得学习的秘密,就不可能做好任何跟教育有关的工作。教育者,不管是在哪种环境下,都是要承担起一种职责:把教育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的人,并让他们学会、学通并且最终获得跟他们利益相关的成就。
换句话说,任何一位好的教育者,都是深谙学习秘密的大智慧之人。
那么,人类学习的秘密有哪些呢?
老华截取了人类在各行各业典型的学习场景,希望能够一窥究竟,发现那些隐藏千百年的秘密规律,启发教育同行和每一位学习者。
当我们观察幼儿(0-6岁)的学习时,不难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幼儿整个的学习完全随着自己的兴趣点和好奇心驱动,也就是所谓的"任性"。上一秒他可能对一个玩具熊很感兴趣,于是在摆弄小熊的过程中学会了英文单词doll、学会了按顺序描述小熊的五官、学会了怎样跟小熊拥抱。但是下一秒,大人本想要在小熊的基础上延伸着去跟他讲一讲泰迪熊的绘本故事或者其他教学内容时,他突然间想到了昨天有一个大积木还没找到,于是迅速就跑开了去寻找积木,刚才的学习节奏一下就重新打乱了。幼儿的学习往往是无意识的、在24小时以后才能看到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反射弧长"。这一点在3岁以下的儿童身上更加明显。比如你今天教了他一个新的动作或者新的汉字,他不一定会当场记住并学会,可能会让你很没有成就感。但是明天或者后天的某个时候,你会发现他突然就做出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或者直接在教别的小朋友认识这个字了!这个过程经历了什么?大多数情况经历的就是孩子做了个梦或者自己消化理解了一下。幼儿的学习,往往是在跟玩伴的互动中通过模仿和社交完成,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性学习"。如果你跟幼儿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有效互动的玩伴关系,那么他的学习绝对不会有效果的。反而是在他跟你或者同伴玩得最开心时,你发现他反而高效掌握了社交礼仪、语言表达、逻辑思考、认数写字等等高难度的技能。幼儿的学习,往往无法在逻辑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靠的都是直观的体验、直接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不要解释,机械记忆"。你很难通过讲道理、做分析的方式让幼儿去理解记忆加法口诀表和《千字文》,但是只要坚持要求他们每天早晚各背诵半小时,那么不出一个月,他就能自如运用和表演这项本事,等以后他长大了、重新学习这些内容时,会突然发现自己理解了这些词句背后的来龙去脉,一瞬间就能体会到早年无法体会的美感。幼儿的学习,往往是具备执念的,他们对于自己想要学会的东西总是不折不挠,誓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是成年人眼中的"不要脸、厚脸皮"。比如你常常会被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弄得不胜其烦,也常常会发现幼儿在学会了某个数学难题的解法以后到处找人较量、给大人出题让大人出糗,更不要说幼儿在学习英语时总是瞎蹦单词胡说八道、记忆某个正经一点的新词语时莫名其妙联想到屎尿屁这样的三俗场景。这些行为其实在成年人世界里都是不合礼仪的、容易让别人厌烦的"嘴欠手欠"行为,但是恰恰是这样不要脸的学习行为,让幼儿学习时非常放松,他们掌握起一个新知识时比大多数大人都更加高效和娴熟,过再久的时间,可能都不会遗忘!
这些基本的特点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幼儿的学习证明了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对于学习而言是多么的有价值。
很多成年人总在感叹自己笨、学习效率低,其实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自我设限,要么可以封印了自己的好奇心,要么就是脸皮太薄总觉得这样学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要么就是太过执着地去寻找和总结所谓的底层规律,妄图一通百通。
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时,不管是不是教育界的专业人士,大家似乎都能像骂国足SB那样大骂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稍微有点水平的人呢,就会说中小学生的学习太单一了、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缺少个性化指导这样略显专业的词,更有水平的人呢,就会来一句"我们还在用上个世纪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来培养下一代的信息化人才",似乎工业化就是万恶不赦的教育敌人。
说出这样话的人,不敢说100%,至少80%的人自己从小就不是成绩拔尖的"小学渣",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欠缺深度追究和独立思考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他们说这样的话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了解过哪怕一点点跟工业化有关的常识。
什么是工业化思维?
工业化思维就是追求用最有限的资源、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大数量的品质合格产品。
这样的思维模式自然而然衍生出几个基本动作:怎样设定好我们的”产出标准"?怎样确保我们的"产出品质"?怎样做好自动化?怎样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为什么要严格执行这样的流程和细节呢?
就是因为工业过程一旦开启,某个环节或细节上的大而化之,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工业过程的崩溃,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无可挽回的成本风险。对于希望"一切都在严格控制下"的工业科学家而言,即便可以有大而化之,也必须要把它列为一个"误差范围"的参数,独立进行监控。
正式因为工业化思维的渗透,我们才意识到了精益求精的价值、学会了流程拆解、学会了借助自动化工具、学会了抽检、学会了标准化参数、学会了安排分工和工种之间的衔接技术。
这样的思维体现在教育领域,我们才有了如今的学习目标设定、错题总结、学习知识点的递进分级、定期的标准化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等等一众学习的技巧,也才有了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思想下日趋"死抠牛角尖”的AI教育、个性化学习模式。
说到底,中小学生的学习正道,恰恰就在于严格执行"预习-听课-理解-练习-复习-测评-优化-再预习”的标准化过程,谁在这个过程中更专注、更注重和采用创新来优化流程之间的运转效率,谁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月嫂这个团体成员的学习很有意思,或许是因为某种教育从业者们自带的清高,也或许是因为所谓的"知识的诅咒"现象,很多专业的教育从业者都忽视了她们身上的学习闪光点。
但她们其实很好地代表了更多体力劳动者和日常服务人员的学习模式。某种意义上讲,月嫂恰好代表了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餐厅服务员、移动公司客服、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美甲师、小区保安、小菜农等等大多数基层老百姓群体的学习特点。
比如月嫂们偏好用大白话、用生活口头语来解释每一个学习点。你很难让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中年女性跟你讲出"儿童这时候正好处于游走期"这样的话,你也没必要花费什么时间跟她们讲这个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因为对于月嫂们而言,"小孩儿学会走路以后,就是喜欢到处溜达"才是她们的日常经验,也是她们说得出、听得懂、还能跟别人解释清楚的话。
此外,月嫂们在学习时,很难先花两个小时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再花一个小时练习实践,她们更多地会在接触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时,都巴不得赶紧来一个实践练习来帮助自己理解,哪怕没办法有实践练习,至少也需要一个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视频案例或者故事。
当月嫂们自己学会了某些知识时,她们还会有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学习特点:跟同伴间强烈的互相纠错能力。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们,或许在分组学习和实践时碍于面子,想办法委婉地说出别人的错误或者理性地交流看法,但是月嫂们完全不存在这一点。当一群月嫂们学会了"怎样处理孩子半夜尿床问题"时,面对老师的提问或者真实的孩子时,一个月嫂的每一个做法都可能遭受到她所有同学的"全盘否定"——哎,你做错了!哎,你这样不行!哎,完了蛋的!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劳动经验,恐怕很难适应这样直来直去的"心理打击"。
但是老华不得不说,月嫂们的学习模式恰恰是最顶级的费曼学习法——如果你没办法用最简单的话去给别人演示和解释最复杂的知识,那么你就没有理解它!
间谍这个群体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角色学习。跟他们类似的还有演员群体、诈骗犯群体、小偷群体、职业政客群体等。
我们大多数人嘴上常常叫喊着"相信相信的力量",但落实到自己的学习成长时,往往一切照旧地浑浑噩噩。
但是间谍人员才是真正地将"相信的力量"深刻贯穿始终,他们在严格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某个角色身份,直到潜意识里都相信自己就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这时候他们才能躲过敌人反间谍组织的细致排查,表现成"自己人"。
而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如果能够不断反问自己"如果是XXX,他会怎么办?",其实你会发现自己也能快速地、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到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涉及到大量细节内容的学习时。
老华发现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企业家、军事将领、科技创新人员们在面对极具挑战的学习内容或者决策瞬间时,尤其擅长应用这样的角色学习法。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他如果真的能够时时刻刻按照某个榜样的角色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最后他也能达成很好的学习效果。
无论古今中外,各类宗教教徒想要学有所成,都脱离不了这样的学习行为:寻求安静的学习场所、降低物质层面的享乐、有固定的冥想、有修行的导师指点、注重自己这一门教派下的语言体系的精益求精。
一个普通人选择了某种宗教信仰的修行方式时,就意味着他要从语言的根源上重新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比如佛教徒会用轮转、悟性、阴魔、光明如来、证道等语言,道教徒会用道法、精气、太虚、辟谷等语言,基督徒则会用救赎、祈祷、福音等语言。这些从底层根源重构语言体系的学习过程,其实都揭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赋予学习特殊的使命感!
宗教徒们的学习其实难度很大,怎样克服这些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学习挑战就成了所有宗教徒的共同难题。人类选择了一种普适的办法,就是在精神上赋予学习神圣感、使命感,充分激发出自己的那个"超我"角色,然后就可以专注于学习本身,用一种耐心、专注的学习态度去掌握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如果从小接受的就是"快乐学习就好”、"学好知识将来考大学"、"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学习观,你还能指望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多么高的成就吗?王阳明老爷子立志"求学做圣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主席立志"求人间大道“,苏步青教授立志"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后来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就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即便一开始成绩没拔尖,很快也会爆发惊人的力量。
或许再也没有一个职业可以像程序员这样是靠经受大量的、连续的、各种奇葩的错误来学习的。
其他学习者说自己学会了一个知识,最快也要等另一个人花上几分钟考考他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而且另一个人还会简单告诉他为什么错、错在哪儿、怎样改进。但是程序员说自己学会了一个知识,转化成代码后,机器可以几秒钟内就用毫无感情的红色报错来嘲笑他——你个呆逼,错得一塌糊涂,自己去找原因吧!
程序员们面对这样的学习环境,无不练就了一些高超的学习技巧:自我安慰情绪的失控、上网搜答案、一行一行代码地排查、定点隔离代码进行局部调试、暴力抛弃现有框架自己重新从零开始写底层编译...
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程序员们确实是很容易控制情绪的学习者,也是逻辑性和结构性极强的学习者,似乎再难的学习内容到了他们眼中,也可以被拆分得明明白白,一点一点梳理清楚逻辑,就可以掌握这些内容了。
归根结底,程序员们的学习过程证明了一个秘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而这个修正的过程中,如果有像"机器"那样一个快速的反馈机制,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军人群体的学习往往是容错率最小的,因为自从人类诞生职业军人以来,军事斗争形势日趋严酷,每一个职业军人都有可能为自己平时的学习疏忽付出生命的代价。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样近乎为零的容错率限制下,军人的学习就凸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特征:纪律性至上!
因为纪律的严苛,军人们淡化了教育行业里常常说的"天赋"和"个性化学习"因素,转而信奉一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死磕战斗哲学,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到处弥漫着一股你争我抢、不畏竞争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模式下,我们发现很多人的自驱力和自信心没有被淡化,反而被大大增强了。某种意义上,经历过军人式学习的人,往往从来不会轻易认输,也更习惯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从正面硬学。
所以军人群体身上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人类学习的潜力:当把学习当成为一种战斗、认同学习也需要纪律性和规范性时,你反而会大大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全世界所有习武者的第一信仰。
除了中国武术界之外,无论是巴西柔术还是法国踢腿术,无论是泰拳还是综合格斗,大家也都格外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这些基本功包括体能、力量、柔韧性、基本的擒拿技巧、抗击打等等。李小龙说,他不怕会一万招的人,他怕那种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从习武者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每天踢腿、压腿、抱摔时的痛苦,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在娴熟地依靠基本功取得一场比赛胜利时的自豪和兴奋。这些不同肤色、不同流派、不同性别的习武者用几千年来的案例告诉我们:
学习的快乐往往不在过程,过程一定是伴随着枯燥而痛苦的反复训练。学习的快乐往往在于成为更强的自己那一瞬间的结果。在这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基本功不牢靠,就只能独自品尝失败和伤痛的滋味。
足球、篮球、橄榄球、冰球、排球等等球类运动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规律:随时随地要考虑队友们的位置和能力范畴。
因为胜利不是依靠一个人,胜利依靠的是团队间的合作,所以教练们会充分强化每一个队员的长处,然后让不同长处的人各司其职,谋求整个赛场上的有机配合。对于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运动员个体而言,都必须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杀手锏,这样才能满足教练们的竞争布局。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些球类运动员身上发现团队型学习的秘密。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等棋类竞技运动中,棋手们都会遵循同样的学习路径:打谱、创新、实战、复盘、再打谱。
从来没有天才的棋手可以凭空下赢一盘棋,吴清源不行,Alphago、Alpha Zero也不行。他们在出道之前,都必须要在脑海中记忆、还原、推演了数百局甚至数万局以上的棋局,才能形成自己的下棋策略,呈现出自己的棋风和定式特点。
打谱的过程是非常寂寞的,虽然没有武术学习者的身体剧痛,棋手们的大脑也会面临极度疲惫的考验,还要时刻警惕自己生理智力状态的下滑、克服自己心态上喜怒哀乐后悔冒进的细微瞬间,直到最后能够全神贯注,所有的思考都只在呼吸之间,谋全局运筹帷幄,进入入定的安静状态。
对于智力型的学习而言,棋手们的学习证明了人类学习的终极奥义:只有极致的理智状态下,才能高效地学习别人的思维和完成自己的创新。
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学习者们,最容易踩的大坑就是审美启蒙歪了,导致一辈子的格局都打不开,只能贻笑大方。
说句残酷的话,恐怕从来没有一个领域会像艺术领域这样对"好老师"的渴求如此强烈——其他领域的学习好歹还可以在未来纠偏,艺术领域的启蒙一旦被老师带歪了,基本上一辈子就毁掉了。
比如当代书法界的丑书文化、当代美术界的胡乱创新文化,这都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在艺术启蒙时就没有抓住书法的正道、没有抓住绘画的正道,总想着一鸣惊人、开宗立派,结果剑走偏锋,一偏不复返了。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历来的真正艺术家们在提倡后来者学习时,无一例外都会提到"效法古人、追溯久远的作品而不是临摹当代人的作品",就是为了告诉年轻的学习者们:想要超越我们,最好直接跟着这门艺术诞生之初的那些公认的大家名师学,否则一上来就只看到我们这代人的成就,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限定了自己的创新格局,未来艺术创新反倒可能一代不如一代!
商人们的世界往往都是非常简单直白的:明码标价,公平地做利益交换。
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精明而又务实之人,他们或依附权力,或利用信息差,或搭建科技门槛,但是不管利用什么样的方式,他们在教授自己的子孙或者门徒时,都会或多或少强调一种学习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只赚不亏的生意,所有的生意经验都要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正是这样的学习观,才让商人群体保持了强烈的功利心和灵活性,他们不会像军人、宗教徒或者科学家那样坚信一些无价的东西,每件事、每个物件甚至每个人,都是可以有底价的,都是可以被算计的。
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其实也要认清这样的基本现实:求学问道,是要付出一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想要学有所成,更是不可能躺在床上就凭空学会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学习的现实规律。
古今帝王领袖、王侯公卿们,都要想办法守住自己的权力地位。为此,他们从小接受的就不是纸上谈兵或者精通一项的教育,而是围绕着权力运作、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而展开的务实教育。正因为治国理政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管理难题,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简单方法,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都会不断克服自己"专攻一项"的欲望,想尽办法谋求一种遍观全局的学习状态——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邓公此言就是政治家和所有管理者的学习规律。
对于我们日常的学习而言,也可以从中受益匪浅:无论老师、书本、科技工具、学习同伴,身边的一切人员物料和技术,都不过是帮助我学习的工具罢了,为什么要拘泥于一种?只要能够学好、学会、学通,管他什么流程方法、人情冷暖,想办法用起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