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整理】一文总结高考人文地理基本原理,附49条注意事项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
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复习时要联系生活和现实,关注重大社会热点。
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考情分析
1.把握主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与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对容易,但内容具有“广”、 “散”、“杂”的特点,系统性、条理性较差,学习时很难抓住重点和主干。复习时可采用知识结构法,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类活动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2.理解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几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因此,人文地理的复习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核心知识聚焦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出生、死亡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
看,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人口增长也有差异。
人口变化的过程曲线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目前发展中国家达到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总结: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地区还会受到自然灾害、战争、风俗习惯、宗教、政策、环境问题等的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通讯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口、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 政策 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经济因素,三是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
自然因素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自然因素有地形(起伏不平或有缓丘地)、水文(有河流或湖泊、地下水)、植被(天然植被类型及人工造林的条件)、气候(降水量、气温、风及其变化)、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及性状)等。例如在城市里要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
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基础。首先,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原有的基础是城市功能分区的最基本的依据。例如,在北京的市中心地区不仅不会成为工业、住宅用地,而且连摩天大厦都不允许建造。其次,我们也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为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历史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就要进行改造,城内污染工厂就要外迁。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距离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的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区位选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2、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这是因为商业、工业等的发展对交通条件要求很高。它是商业企业家极力争夺的地方,市中心交通最为便捷,通达度最高,商业活动的销售额也最高,因而地价也最高。从下图可以看出,城市的地租在市中心形成最高峰,在市中心外圈的干道相交处形成次高峰,由此往城外、交通干道的两侧下降,但下降的趋势也会随各地段的通达度的不同而不同。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的分化上。一是由于收入的差异造成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二是区域知名度。如我国北京新成立的高新技术公司大多愿意在中关村占据一席之地。三是种族的影响。一般的,同一种族往往聚居于同一地区,如在西方许多大城市里形成的华人街就是一例。
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对城市布局的调控,其作用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北京市不允许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建造高楼大厦,法国巴黎不允许在戴高乐广场建造摩天大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个人因素的干扰,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它们分别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或者人为的进行改造的。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搭建温室来增加热量,通过灌溉来弥补降水的不足。人们可以修建梯田来改变耕地的坡度。人们可以通过施肥改变土壤肥力,人们还可以通过水利工程来影响地表水源的分布状况,从而扩大种植范围。社会经济因素往往都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城郊蔬菜产品的市场可能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而扩大。
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
通常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分析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时便需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1.首先需要了解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作物;
2.了解该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农业生产特点;
3.再次根据生产特点判断该种农业生产适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4.了解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判断当地所具备的和这种农业生产相关的优势条件;
5.最后选出该地发展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条件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主要农作物、基本特征和主要分布地区如下表: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以及我国的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
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处;布局在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处;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水源;河流的下游。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区;远离农田。
④交叉污染的企业布局:兼顾上述要点。
工业的分类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根据主导因素我们把工业进行分类:
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发展变化 原料导向型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 接近原料产地 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市场导向型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家具制造业等 接近消费市场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正在加强 动力导向型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动力的影响已经减弱 劳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袋、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技术导向型 知识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①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
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②复杂产品原料和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可能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形成了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工业地域形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②规划建设形成: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典型区 德国鲁尔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美国“硅谷” 部门 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 毛纺、自动化设备、食品等 微电子工业 形成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50年代之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推动下 区位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无传统工业基础;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支持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高等院校(技术支撑);便捷的交通(机场和高速公路);稳定的军事订货 特点 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工业集聚而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农村 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存在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 早期企业之间缺少联系 土地紧缺,劳动力价格高 整治措施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形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形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新工厂建到美国内地或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相似区 东北工业区 温州地区 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
附49条注意事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1、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3、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河流、铁路、公路等。
25、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
26、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水运地位在逐渐下降。
27、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29、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形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形——放射式。
30、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
3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3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3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3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3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后者是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
3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3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38、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39、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40、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为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1、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3、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44、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5、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对稳定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4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运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4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48、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 请四连点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