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会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服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耕,另一方面是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C.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豳风》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喉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奉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柴,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谢谢您!”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B.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教助迷路人,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

  8.“琥珀色的篝火”作为小说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14.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①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②。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化用晋人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诗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的噓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园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

  B.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

  C.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D.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 ① ,举重主要比力量,长跑主要比耐力,体操需要超强的柔韧性,羽毛球则看重协调能力。

  研究表明,在由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各种因素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底部是基础体能,往上是专项体能,再往上是专项技术,最上面才是竞技成绩。 ②      ,有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竞技水平,从而延长运动生涯。

  一些优秀运动员,平时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大概占总训练量的70%。因此,要求运动员体能达标,  ③,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

  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

  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反对观察天象”错误。原文为“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C.“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错误。解释天象的应是“星占”。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误。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误。因果倒置,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错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日常生活。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内容:结合“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结合“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分析可知,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结合“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6.B

  7.A

  8.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格。

  9.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亟待救治的妻子,一面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选择救助对象的矛盾凸显了尼库淳朴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②人物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这一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同时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错,尼库抛下重病的妻子来救助三个迷路的陌生人,体现的是人性的善良。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教助迷路人”错。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于标题“琥珀色的篝火”的含义,应该注意表层和深层象征意义。尼库找到三个冻僵的城里人后,他找来木柴,点起了篝火,“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由此可知,“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面对冻僵的三个城里人,此时尼库的妻子病情很严重,尼库却抛下妻子来救助三个陌生人,并为他们点燃篝火取暖,还“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这熊熊燃烧的火堆象征的是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质。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材料二中有:“‘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结合文本分析,尼库在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自身的矛盾:一边是急等着救治的妻子,“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一边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最后他选择救助陌生人,“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尼库最后的选择体现他舍己为人、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二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由此可知,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但尼库依然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这三个陌生人,人与环境的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从结构上来看,下大雨的环境描写也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

  10.D

  11.B

  12.D

  13.(1)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

  (2)我可以专断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

  14.①乱军四起,天下未定。②更始帝没有才华,独断专行。③诸将平庸短视。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

  “建节衔命”为并列结构,做“使君”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

  “郡国”是“莫不延颈倾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

  “至上谷”为动宾结构,应在“上谷”后断开;“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

  “恂”是“叱左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错。大司马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是大司徒。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错,结合原文“禹进说曰:‘……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可见招揽英雄豪杰是邓禹给刘秀的建议。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写;“从事”,设立了从事史;“司察”,督促、察举工作

  (2)“专”,专断;“封拜”,封官拜爵;“宁”,难道。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概括出:乱军四起,天下未定。

  结合“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概括出:更始帝没有才华,独断专行。

  结合“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概括出:诸将平庸短视。

  参考译文:

  将领们因为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玄任命堂兄光禄勋刘赐当大司徒。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司徒所属官员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皇帝派王匡带兵攻打洛阳,京兆各县及长安城中豪强都起兵攻杀王莽。更始皇帝准备在洛阳建都,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派他先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一切均按照汉朝旧章办理。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耿况来到后,寇恂取来印信给耿况佩戴上。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按皇帝旨意下诏书任命耿况,耿况受命后告辞而归。

  更始皇帝命刘秀行驶大司马的权利,带着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各州郡。

  大司马刘秀到了河北,经过各郡县时,考察官吏的政绩,提升贤能者,惩处奸邪者,平反冤案,释放无罪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官民都很高兴,争先恐后的拿着牛肉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执鞭驱马追赶刘秀,到邺县才追上。刘秀说:“我可以专断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想当官。”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做什么?”邓禹说:“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我能在您的属下效一点力,使我的功名能记在史书上。”刘秀笑了起来,乘机留他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现在山东不安定,赤眉、青犊队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活动,更始皇帝是个庸才,遇事自己不听劝说独断专行,将领们都是平庸的人,靠着时运而占据高位,其目的是追求财务,争着利用权势,图一时的快乐罢了;没有一个是忠于朝廷、安定百姓的人。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豪杰,使百姓心悦诚服,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拯救万民的性命。以阁下的深谋远虑,天下不难平定。”刘秀特别高兴,就叫邓禹住在军营中,随时与他计议。

  【答案】15.B

  16.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暗示出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②直接抒情。中间四句诗人表示,虽然此去一路荒凉冷落的景象令人凄伤,旅途遥远而艰险,令人心惊,他也害怕路途的艰险,但他更感恩朝廷对他的恩遇。

  ③用典抒情。九、十两句中,季布、侯蠃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错。“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描写了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2)直接抒情

  中间“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3)用典抒情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两句中,季布、侯赢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用典抒情,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人生感意气,名谁复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17.【答案】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儿寒乎     欲食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匪”“豺”“溺”。

  18.A

  19.B

  20.史铁生虽然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括号的前后句都是先说“他”,后说地坛。括号中的句子也不应例外,由此排除BD。

  比较AC,C是长句,节奏感更差一些,对内容的强调力度更弱一些,排除C。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的“默默无语”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运用了借代和设问的修辞手法,“杜康”代酒;前一句提问,后一句回答。

  B.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运用拟人修辞。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可摘星辰”夸张地写楼高。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序不当,画线句的分句是同一个主语,都是“史铁生”,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所以应把“虽然”与“史铁生”互换位置。

  21.①项目不同表现不同

  ②体能储备足

  ③并非可有可无

  22.①体能表现各有特点

  ②体能储备应该强化

  ③体能训练必须达标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可推知,下文阐述的对象应是“运动员体能”;根据下文“举重主要比力量,长跑主要比耐力,体操需要超强的柔韧性,羽毛球则看重协调能力”可推知,不同的项目,体能的表现不同,故此处可填写“项目不同表现不同”。

  第②空,根据上文“最基础的底部是基础体能,往上是专项体能,再往上是专项技术,最上面才是竞技成绩”可知,语境强调的是体能的重要性,故此处可填写“体能储备足”。

  第③空,下文中“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可推知要填写的句子与之相对,故此处可填写“并非可有可无”。

  注意字数的限制。

  22.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的核心句是“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项目不同表现不同”,可概括为:体能表现各有特点;

  第二段的核心句是“体能储备足,有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竞技水平,从而延长运动生涯”,可概括为:体能储备应该强化;

  第三段的核心句是“要求运动员体能达标,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可概括为:体能训练必须达标。

  23例文:

  做如是青年,做青年如是

  希望与梦想、奋斗与焦虑、目标与迷茫,共同构成青年的思想人格张力。曙光初现,成绩面前便觉灿烂;冷风乍起,挫折面前就迷茫焦灼甚至躺平,叹息行路难。青年人格纠结的根源,是少反省、寡沉淀,对自我生命、对命运轨迹认识的浅薄。倘若青春没有矛盾、没有巨大的人格纠结,那么青春张力又必然不够大。青春两难矣。

  接受当下、拥抱当下,无论是成绩还是困难,是青年首先应该有的态度。

  滴水入海,才能永不干涸。吾辈当做如是青年,做青年当如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大我小我、放大自我缩小自我、奋力自我躺平自我,问题看似何其烦难,选择实则一念之间。钟南山老而弥坚,耋耄之年仍奔走在抗疫一线;科技报国的精英们几代奋斗,悬北斗,登火星,不懈其志。好青年,不囿于个人之得,不困于一时之挫。天高地远,真正的健足、行者,无论面临何种情形,必选择走下去,去看前面的风景,去点缀前面的山水。

  好青年,有理想,进取的青春不泛黄。

  习近平同志一语道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追求个人的优雅优美走向追求国家的壮阔壮美,就是自我心灵调控的最佳良药。把青春融于社会、把目光提升于“见道”、把视野投向民族复兴伟业,把精致自我纳入广袤原野,自高自大之谬,必灭矣;把困难看作人生的当然必然,以战胜困难为乐,以崎岖凹凸的线条为美,躺平懈怠,必灭矣。灭此两难,方不骄不躁,而后志坚行远。朱光潜以“见道者”谆谆谆教导青年,正是希望青年人要敢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尊严面前,挺身而出,放大自我;在群体面前,敢于缩小自我。一张一弛,青年真我毕现,人格内功必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生漫长,须行中庸之道。皎皎者易污,刚极易折。青年不乏热血,缺的是恒心坚毅;不乏一时的灵感发现和挫折故事,缺的是沿灵感发现追寻下去、滴水见太阳的智慧,缺的是愈挫愈勇的坚持。就长远看来,执中、守中、用中,才是人生的王道。小时了了,大未毕佳的人物,在历史上代不乏人,有什么值得得瑟的呢?勇冠天下的吕布项羽、神童方仲永王勃,都未能笑于各自事业的终点。而饱受屈辱,终至成功的人物,更让人肃然起敬。遍地落花随流水,独有松柏立寒风。做青年当如是:与国同老,与伴同乐,与老相扶,与幼相接。苟做如是青年,青春之歌,永不落幕。

  任何为一己之得、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的心态,都是青年进德修业的障碍;任何遇难则弃、怨天尤人的行为,都是青年脆弱孬种的表现。君子自强,必能身体力行,直至花开见佛。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学会了制造汽车,但油车制造技术赶不上欧美日韩,挫折面前我们就率先启动全新电动车产业;百年华夏巨变,西医强势,欲谋求一家独大的局势,张伯礼诸名中医固守国粹,随时而化,推陈出新,使中医在防疫抗疫中立下功勋,令世界瞩目,让古老中医重放异彩。前贤“见道者”为后生树立了榜样,青年勉之。

  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的青春,常下意识地把小我等同于大我,甚至凌驾于大我之上。放大时,赤橙黄绿青蓝紫煞是好看;戳破了,气泡内腹中空空,什么都没有。好青年不需要这样的梦幻泡影,真青年要的是真实的奋斗和幸福。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需要好青年、真青年的时代,青春只有自觉纳己于海,才能足健路宽。去大海作一滴水、一条鱼吧,即使你是一颗珍珠,也最好藏身于海中的鱼眼,随鱼群行遍五湖四海,观尽人间沧桑。让自尊与自谦合为一体,今日青青子衿,就是明日华夏之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恰好你想好怎么回答,要求你结合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段话,进行发言。

  如何理解朱光潜写下的那一段话,是这道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我们不妨一分为二:“我”是可以被放大的,每个人都渴求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们不敢大胆地说出:“我”很重要,但往往“我”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同时,“我”是可以被缩到无限小的,因为站在全人类角度,个体能到做的确实有限。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谦卑的人生态度。从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正是平凡中见庄严,黑暗中看到光亮。“小”和“大”是辩证的。没有努力奋进、默默奉献的渺小个体,何来高伟的人格与人性光辉?

  考生在立意时,要抓住“自尊”和“自谦”这两个关键词,并辩证思考二者。只有“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才能自强不息。在具体行文时,要留心这篇作文创设的主题班会的语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联系学习生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充满泥泞的,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立意:

  1.自尊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代青年。

  2.渺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尊心,对外践行谦卑道。

  扫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高中语文试卷

  获取更多语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