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认新生儿黄疸是否属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皮黄疸9.2,48小时内升至12.5,蓝光照射3天后降至8.2,排除了溶血,肝功能,损伤,胆囊等病理性因素。出院后两天内又上升至18,蓝光照射一天后降至10.2,停蓝光后一天上升至12.5,目前新生儿已出生14天,黄疸依然还在12-15徘徊反复。以上情况是否可以完全排除病理性黄疸?另外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黄疸反复升高?

  

  很多新生儿都有黄疸这个现象,新生儿黄疸非常常见,大约70%的宝宝都会出现。

  对于家长来说,关于黄疸,以下问题,应该了解。

  就是皮肤、眼睛等呈现黄色。

  当然。我们是黄种人,本来就黄,家长们不一定能够发现,不过没关系,医生是能够发现的。

  我们的血液中一种东东,叫做胆红素,它是红细胞正常衰老死亡或破坏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由于红细胞的正常寿命约90天左右,故体内每天都会有红细胞死亡,从而产生胆红素,它们被称为间接胆红素,这些间接胆红素是身体的废物,没有用处,需要排出体外。

  但是,间接胆红素不溶于水,这是个麻烦,需要先经过肝脏的代谢,做一些改造,成为能够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然后经过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各种因素,如红细胞破坏太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或者,肝脏这座工厂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等等,都可能造成血液里面的胆红素过多,就会出现黄疸,让我们看起来黄黄的。

  1.刚出生的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相对来说,远远高于成年人。

  这是因为,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时不能呼吸,他们所需要的氧气是通过妈妈的胎盘、脐带来获取的,因此相对缺氧。所以,胎儿需要比较强的氧气运输能力,他们的红细胞就要多些。

  出生后,能够自己呼吸了,缺氧大发改善,不需要那么多红细胞了,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的生成增多。

  2.新生儿的肝功能还不成熟,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胆红素代谢能力弱。

  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是生理性黄疸,这是无害的,但早产儿,低体重儿除外,这些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

  病理性黄疸有可能造成脑损伤,称为胆红素脑病。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很严重,所以,需要治疗。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如下:

  (来源于《儿科学》第8版)

  1、生理性黄疸:

  (1)一般情况好;

  (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85u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其血清胆红素最高值迄今尚无统一标准,通常认为,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6u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但是,即使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低于此值,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也有学者支持通过日龄或小时龄的胆红素值并结合高危因素(溶血、窒息、酸中毒等)来进行评估。

  2、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达到相应日龄或危险因素下的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85umol/L(0.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经皮测,其有点是简单、快速、无创,缺点是不够准确。

  二是抽血化验,这种方法比较准确。

  所以,我们一般用经皮测胆红素的方法来进行筛查,有怀疑的,再抽血化验。

  前面我已经说了,大多数生理性黄疸是无害的,不需要治疗,早产儿,低体重儿除外。病理性黄疸一般需要治疗。

  治疗的方法,最常见的是蓝光照射。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蓝光的作用下,间接胆红素的结构会发生一点改变,从而变成水溶性的,能够通过尿液排出。

  当然,还有其他治疗方法,黄疸非常严重、胆红素值很高的,甚至需要换血。

  最后,请大家注意,有一种中成药,叫做茵栀黄的,就不要给孩子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