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命题:催生“一个小小的产业” | “两种文化”大家谈

  果不其然,《第三种文化》于1995年出版,布罗克曼在其“导言”中指出,哈勃、冯·诺依曼、维纳、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爱丁顿、金斯等被人文知识分子排除在外,原因似乎是科学在那个时代不是主流媒体的宠儿;科学如今已然成为“大众文化”,(诺贝尔奖之类的)科学大话题频繁占据媒体,宣称“第三种文化”正在浮现,“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就是新兴的大众知识分子”,“第三种文化的力量恰恰在于它能容忍异己”(《第三种文化》,布罗克曼编著,吕芳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20世纪50年代文人自称的“知识分子”,是不含科学家的。

  理查德·道金斯(第三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此大为不满,他甚至认为,文人劫持了文化媒体,他们所说的“理论”,没科学什么事,仿佛“爱因斯坦没有理论,达尔文没有理论”。

  时隔 40 年,在两种文化之争发祥地的英国,第二种文化的境遇是否有所改善?

  拉萨姆的看法是:“如今,难得有几个文学家或其他非科学家会因为对科学知之甚少而感到羞愧。事实上,许多人似乎反倒以他们的无知(不把科学当文化,却视科学为反文化)而荒谬地自得。”

  斯诺演讲50年后,其分析难免有点过时了,如今的自然科学家“为自己的研究所招来大笔大笔的金钱”,而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拿到的资助则少得可怜。

  先前那种不对称,似乎反过来了,“创造了身份上的差别,侵蚀着分权原则”。

  谈及“意识”“恐惧”和“记忆”,三个知识分子共同体(三种文化,三个语言共同体)的意思截然不同(《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杰罗姆·凯根著,王加丰等译,格致出版社,2014年)。

  1994年,《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孙雍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引燃所谓“科学大战”。

  

  1996年,物理学家索卡尔的“恶作剧”在《社会文本》发表,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科学的实践者和科学的评论者是有可能找到共同语言的”(《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张增一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

  二

  60年后回眸,围绕斯诺命题的“小小产业”,自然还包括专门研究斯诺及其时代氛围的一系列出版物:博意廷克的《C. P. 斯诺:文献导引》(1980年);约翰·霍尔珀林的《C. P. 斯诺:口述传记》(1983年);戴维·舒斯特曼的《C. P. 斯诺》(1991年再版,1976年初版),约翰·德拉马瑟的《C. P. 斯诺与现代性之争》(1992年);特伦斯·刘易斯的《C. P. 斯诺作为20世纪中叶历史的〈陌生人与兄弟〉》(2009年),盖伊·奥托兰诺的《两种文化之争:战后英国的科学、文学与文化政治》(2009年);尼古拉·斯特里德尔的《C. P. 斯诺:希望动力学》(2012年)。

  旨在沟通文学与科学,英国文学与科学学会(简称BSLS)于2005年成立。每年除了召开学术年会,还有为期一天的冬季研讨会。

  今年11月16日的会议主题是“灭绝与反叛”。2014—2018年的会议主题分别是“传授文学与科学”“档案中的科学”“文学与科学的政治”“文学与科学中的隐喻”“文学与科学的环境”。

  BSLS图书奖每年颁发。曾经主编《一种文化:“科学与文学”文集》的乔治·列文,因其著作《现实主义、伦理学与世俗主义》而获得2008年BSLS图书奖。

  第17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1985年8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期间,创建了文学与科学学会,后易名为“文学、科学与艺术学会”(简称SLSA)。SLSA设立了多个奖项,包括旅行奖、论文奖、图书奖、终身成就奖。

  

  为表彰“那些能够在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之间架设桥梁的罕见人士——他们的声音和观念告诉我们关于科学之美学、哲学维度,不仅仅提供新的信息,而是引发反思,乃至启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于1993年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科学写作奖——刘易斯·托马斯奖,以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医学家、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著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最年轻的科学》《水母与蜗牛》)的名字命名,首届获奖者就是刘易斯·托马斯。

  2015年3月,该奖项第一次颁给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著有《上帝掷骰子吗?》《自然之数》《骰子掷上帝吗?》)与斯蒂文·斯托盖兹,获奖作品《数学之乐、探求未知以及日常生活激发的其他论题》;2016年度获奖者肖恩·卡罗尔(著有《造就适者》),获奖作品《奇妙天才:跟莫诺和加缪一道探险》;2017年度获奖者西尔维娅·厄尔(著有《蓝色希望》,合著《世界是蓝色的》),获奖作品《可持续海洋:愿景,现实》;2018年度获奖者基普·S·索恩(著有《星际穿越》《黑洞与时间弯曲》,指导电影《星际穿越》拍摄,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度获奖者悉达多·穆克吉(著有《基因传》《医学的真相》),获奖作品《写作、医学与证词:作为人文学者的科学家》。

  斯诺命题60年,所催生的N种文化的产业,似乎颇有繁荣之势。

  “他们将感到惭愧,他们只知道利用科技奇迹,并不理解,就像牛与植物学,牛只知道快乐地吃植物。”斯诺描述的“两种文化”问题,爱因斯坦只用一句话就解决了。

  本文原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11-01 第5版 文化)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征稿启事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