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粪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20倍,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吃塑料”
据中国日报报道,根据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婴儿大便中的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主要原因是婴儿喜欢在地上爬、啃咬塑料玩具以及使用塑料勺子和奶瓶,使他们更多暴露在塑料环境中。
塑料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微塑料是什么?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不同形态的塑料纤维、颗粒。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
近年,微塑料这个有点专业的名字,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它。
首先明确三点:
微塑料无处不在,
人类每天都在摄入微塑料,
目前没有研究证明微塑料对健康有害。
一点点讲。
一、微塑料无处不在
微塑料从何而来?
依据来源,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无论它们来自何处,最终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汇入海洋。
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称其为“温柔杀手”。
因为,微塑料能够被分解成细小的颗粒和碎片,混入土壤、水源以及动植物体内,无处不在。
大到鲸鱼,小到浮游生物,都曾检测到微塑料。
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微塑料在食物中也不算少见。
我国一项海洋鱼类调查显示,已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中,90%的鱼类样品都发现了微塑料。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当地胡萝卜、生菜、西兰花、土豆等农产品都含有微塑料。
科学家甚至在食盐、贝类、啤酒、蜂蜜等日常食品中检测到了微塑料。
这说明,微塑料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人类大便中检出微塑料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此外,2021年1月,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首次在胎盘中发现了微塑料。
二、"吃塑料"已成人类日常
不管是否愿意,“吃塑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前文已述,各种鱼类、食品、农产品中都曾检出微塑料。
2018年,美国的调查机构对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自来水,进行抽样检查。结果显示,83%的样品中含有塑料微粒。
2019年,加拿大科学家以鱼、贝壳、糖、盐、酒、自来水/瓶装水及空气为对象,汇总26个研究结果。结果发现,人每年至少吃进去7.4万颗塑料微粒。“如果爱吃海鲜、每天都喝瓶装水,那其每年摄入的塑料微粒,约为12.1万颗。”
也就是说,食物、水甚至空气,都是人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
三、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有害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研究证明人类长期食用微塑料会产生什么健康危害。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而言,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是不会被吸收,会通过粪便排出。而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因此认为,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研究显示,微塑料颗粒无论大小,大部分都会直接排出体外,不会被肠道吸收。
但也有研究认为,尽管大部分微塑料会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存留在人体之内,长期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
同时已有动物研究显示,微塑料会对生物的生存与生长产生影响。
如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牡蛎接触到聚苯乙烯微珠时,会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干扰,影响其繁殖和后代的健康;微塑料可能导致鱼类肝脏损伤等等。
目前来看,微塑料进入人体对人类有无危害、如何危害并不明确,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论证。但微塑料污染、塑料污染对海洋、对土壤、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非常严重,不容小觑。
到今天,微塑料已经成为科学家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
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视为与全球气候变化同等重要的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与应用,刻不容缓。
编辑: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