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本质上并没区别。”丨如何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大多数人比较缺少性别教育,更缺乏对于性别气质、性别认同、性取向等的讨论。谈到性取向,从社会看法、学校教育再到专家研究等,有很多问题可以涉及。但在这里,我们先以科普的角度告诉你,性取向及同性恋究竟是什么。
性取向
当前,研究者对性取向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对评估性取向的操作定义与一般普遍性的概念定义不尽相同。按照一般的理解,“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指一种长期稳定的感受到的来至于他人的吸引,这种吸引可以是情感上的,感觉浪漫的、性方面的或爱情方面的。它是一个从绝对同性性取向到绝对异性性取向的连续统一体系。它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双性性取向者。双性性取向者可以感受到来自同性或异性的基于性、情感或爱情上的的吸引。同性性取向者有时也叫gay(男或女)、lesbian(仅仅为女)。
目前国内的性取向研究多以同性恋者作为研究对象,《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对同性恋的描述为: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一性别人之间的性爱或情爱关系。
半个世纪以前,同性恋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并被广泛地加以社会污名。Hooker首次对此提出质疑,她研究发现,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比较中没有发现心理功能的显著差异。此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整体心理功能基本没有差异,在认知能力、心理健康、自尊方面并没有不同。2001年,我国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标准中去除。
同性恋成因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对于同性恋的成因也一直是学者和大众争论的话题。但至今还未有一个确切的结论。通过对同性恋成因的整理,希望你对同性恋者有一个再认识。
“先天说”
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Dean Hamer首次提出的“同性恋基因”(gay gene)理论,为同性恋的成因探讨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方学者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的。关于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
美国芝加哥科学家对400名以上男同性恋者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在体内特定基因的影响下,他们成为了同性恋。研究组领导人迈克尔·贝里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性取向不依赖于人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我们发现的证据表明男性是同性恋或者异性恋男性取决于两组基因:染色体Xq28和Xq8。”一般来说,性取向30-40%取决于遗传因素。
“后天说”
这主要包括两种看法:一种是精神分析的观点,一种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当儿童抑制这种性本能情结,并对其同性生身亲长认同时,这一时期宣告结束。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与此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生倒错,性别认同发生错误。比如,懦弱的父亲和专横的母亲是造成男性同性恋倾向的两个重要因素。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因此,有部分人在成年后虽然有着正常的性取向,他们能和异性谈恋爱甚至结婚、生子,但在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异性情感体验之后,最终还是可以发展成为同性恋。
( 剧照《断背山》)
社会学成因
同性恋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长期自然存在的群体,在历史各个阶段的境遇并不一样,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会促进同性恋现象的出现。而同性恋文化的传播以及同性恋现象的社会易见性也会促进同性恋的形成。
支持者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从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不同的个人经历使他们有了不同的性取向”。如长期单一的同性环境有可能造成情景性同性恋的产生。比如监狱里的囚犯、长期远洋的海员,女子/男子学校里的学生、军队里的士兵等。
此外,家庭和学校是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小社会环境因素,它们能更为直接地影响个体同性恋行为的发生。
( 剧照《阿黛尔的生活》)
如何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金赛量表(Kinsey scale)是性学专家金赛博士制定的一个尺度,尝试用0至6代表人的性取向定位,是性取向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一个量表,该量表主要从与何种性别的对象发生性行为的频率来对个体的性取向进行考察。
英文版链接:http://vistriai.com/kinseyscaletest/
江西师范大学刘珺的《大学生性取向量表的编制》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性取向正式问卷》的编制建构过程,其中文章附录也有正式问卷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知网搜索此文。
学者黄盈盈等在《中国少年的多元社会性别与性取向》的调查中,对”同性恋取向”的呈现为:从可测的角度,把所调查到的、从心理到行为的6种情况统统列出来。你也可以尝试回答以下六个问题:
1. 有些人觉得,从纯粹心理的角度来说,自己多少有一些同性恋的倾向。请问,您也是这样吗?
2. 有些男人(女人)觉得,自己很想与同性的人过性生活。您是这样的吗?
3.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您是这样的吗?
4. 您现在有恋人(已确定恋爱关系)吗? (备选答案中:4.我有恋人,是相同性别的人。)
5. 有些男人(女人),曾经与同性的人接过吻。您是这样的吗?
6. 您曾经跟同性的人发生过性生活吗?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与您自己性别相同的人。
怎么判断自己的性取向,这件事主观性相对还是较强,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可能也需要较长时间。但每个人的爱情从来不应该由他人定义,喜欢就是喜欢。
愿世间所有的爱都有归宿。
编辑丨大雯雯
图片丨网络
参考资料丨
[1]刘珺. 大学生性取向量表的编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熊明洲,洪福昌,蔡于茂,彭景舆,吴肖冰,蓝丽娜,刘爱忠,冯铁建.同性恋心理社会学成因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A),2015,36(03):36-38+43.
[3]黄盈盈,潘绥铭.中国少年的多元社会性别与性取向——基于2010年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3(06):57-63.
[4]倪晓昉,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3(06):45-49.
[5]汪新建,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04):1-4.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