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4

  不是最终版本古代文学史(第四卷)复习.docx

  名词解释:

  1、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期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在文学上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为复古,实是求真,以性情为主的格调论,“真诗在民间”等。面对文坛萎若卑冗的格局,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凡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钱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前七子多拟古之作,也重视时政题材,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同时注意从民间汲取题材,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的生活,但他们过多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作家情感自由发挥。

  ·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纵观“临川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成的人生之梦,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之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人可比。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4、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代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制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面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主要人物,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次之,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以“性灵”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并力挢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在作品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也多畅舒襟怀之作,感情色彩浓厚,艺术风格清新洒脱,轻逸自由,但公安派从“独抒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极端,客观淡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审美特性。

  6、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但也注重创造,推崇“各呈其奇”“互穷其变”,总体上追求一种幽静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但他们力图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孤行静寂”的境界,将创作引入奇僻险怪、孤俏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和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7、江左三大家:指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孽,因他们都是江左人而得名,三人文学成就不同,钱谦益和吴伟业文学成就较高,龚鼎孽次之。钱谦益是当时文坛领袖,他力排前七子的“世尊盛唐而文学秦汉”,转移当时诗歌创作的风气。是从明诗到清诗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其诗作转益多师。诗风接近晚唐和宋诗,技巧成熟。吴伟业。作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早期作品风格绮丽,后期作品则激荡苍凉,多写明清之际时事和民生疾苦之作。龚鼎孽,其诗声词婉丽,有苍凉之音。

  8、虞山派:受钱谦益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在清初诗坛与云间派、娄东派鼎足而三,影响很大,主要成员有冯抒、冯班等人,这个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反对前七子、竟陵,揭露严羽以禅喻诗之谬。他的诗歌沉丽细密,锤炼藻绘,婉而多讽。他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声名震动。

  9、钱王代兴:王士祯,号阮亭,别号鱼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进士,受家庭熏陶,自幼能作诗,并有诗名。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即“钱王代兴”。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10、梅村体:清初诗坛,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而他最大的创作在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特色的“梅村体”,风行一时。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在叙事诗里开出新境界。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沉浮为主线,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11、才子佳人小说: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久唐代元稹的《鸳鸯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不少见,旨趣是不同的。清初一时出现许多本这类小说,蔚为大宗,内容基本一致,是从晚明小说话本发展而来,篇幅增长,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迥然不同,成为清初小说的一大类型,对后市小说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代表作家天花藏主人张匀,槜(醉)里烟水散人徐震。

  12.徐渭《四声猿》:徐渭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居,《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多为讽世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善于讽刺,在明杂剧剧坛上独树一帜。澄道人的《四声猿引》谓徐剧“为明曲之第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3.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14.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从学秦汉转为学唐宋,是要借与当时距离不远的唐宋名家比较通顺的文风,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的创作中也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其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未无穷。

  15.童心说:《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16.吴江派:以沈璟为首的戏曲流派。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17.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18.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9.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0.浙西派: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厉鄂:推崇“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学姜夔张炎,加入周邦彦,音律文词更加工炼。内容以记游写景咏物较多,擅长描绘山光水色,表现幽静清冷之美。

  21.常州派:干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22.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槐继之,姚鼐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古文传统,提出“义(文章内容)法(文章作法)”主张,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散文创作也取得可观成就。桐城派由清初发端,兴盛于中叶,余绪直至晚清。

  23.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24.神怪(魔)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25.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每个故事又相互勾连。现存的宋元平话被认为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代表有《三国演义》、《金瓶梅》。

  26.遗民诗人:明末清初的诗人群体,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代表作顾炎武的《海上》。他们由明入清,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对明朝深怀眷念,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内容多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顾炎武:(亭林先生)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体现了他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历,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接近杜甫。主题多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黄宗羲:(梨洲先生) 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感旧》抒发亡国之痛,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具有顽强精神。

  ·王夫之(船山先生) 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7.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28.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于是《金瓶梅》被看作事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29.娄东派:明末清初诗派之一,诗派诗人大都为娄东人,故名。以吴伟业为首,主要作家有王昊、黄与坚、吴兆骞、陈维崧等。娄东派论诗推崇唐人,倾向明七子,与云间派相近,却又湛墨守盛唐一派而出入于白居易、陆游等家。代表作吴伟业《圆圆曲》。

  30. 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提出的论诗主张,神韵即风神韵味。要求诗歌以神韵为宗旨,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诗歌冲和淡远,风致清新,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达到一种玲珑飘逸的风神。如《秋柳四首》。

  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 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

  袁枚的“性灵说 ; 沈德潜:“格调论”; 钱谦盖 : 重性情 ,重学问 ; 吴伟业、王士祯:重真情实感,讲究诗歌的艺术性; 龚自珍:“强烈的自我意识”

  10.明代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的问世;编著章回体小说。

  11.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标志:戏曲的繁荣;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浣纱记》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

  1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13.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

  14.陈维崧:“阳羡词派” ; 朱彝尊: “浙西词派” ; 纳兰性德:“凄婉词派”。(“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 、顾贞观 、曹贞吉 ); 张慧言:“常州词派”

  15.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 、魏禧 、汪婉

  16. 桐域派: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17.骈文: 袁枚、阮元、洪亮吉、汪中、孔星衍

  18.金圣叹 :“六才子书”《 西厢记》、《水浒传》、《庄子》、《离骚 》、《史记》、《杜诗》

  ·《聊斋志异 》(蒲松龄); 《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 ; ·《水浒后传 》 《说岳金传》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李渔 《闲情偶寄》 《竺翁十种曲》(风情喜剧):《奈何天》、《比目鱼》、《唇中楼》、《怜香伴》、《风筝误》、《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慎鸾交》

  李玉 “一人永占”:《一捧雪 》 《 人兽关》 《永团圆》 《占花魁》

  洪昇:《长生殿 》 ;《四婵娟》:《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和《管仲姬画竹留清韵》四折短剧。

  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其中《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鸣凤记》则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南洪北孔: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为钱塘(今杭州)人,孔尚任为曲阜人,被称为“南洪北孔”。

  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乾隆三大家(填空):袁枚、赵翼、蒋士铨

  骈文八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孔广森,曾燠

  简答:

  1.“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2.明代文学的特点: 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完整细密的宏伟结构 ;虚与实的结合,史实基础上的大胆虚构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40多次的战争);塑造人物形象,典型化。;语言结构 :半文半白,雅俗共赏 简洁明快,生动,历史演义体语言

  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5.《金瓶梅》的写实内容与时代特征:鲜明的晚清时代的特征;官商关系和金钱对封建政治的侵略;商人与封建政权是出于游离状态的;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写出了众多无告的沉冤难雪的不平;大量描写了那种时代中人性的普通弱点和丑恶,尤其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追求物欲与情欲的满足时人性中不可抑制的力量;色情描写。

  6.《金瓶梅》的艺术特色与地位: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世情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形象;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口语化、俚语化。

  7.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反映商贾生活的作品增多;妓女对爱情的渴望;商人对家庭的婚姻波折;大量与历史有关“情”的历史故事,笔记及传奇;灵异故事。

  8.汤显祖的戏剧观: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互情;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互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

  9.《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抒情气氛极为浓厚;大量的内心独白;富赡才华的优美文辞。

  10.《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①社会影响:鼓舞农民起义。

  ②文学影响:《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

  11.《金瓶梅》的思想内容:由一家写及天下国家,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开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从客观上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无可救药;剖视扭曲的人性,描写了西门庆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动,写出了这个罪恶之家的林总,反映了正常人性惨遭扭曲和异化的过程。以潘金莲、小说中的诸多女主角都被超常的情欲、物欲所支配。她们以扭曲的人性去对抗道德沦丧的夫权社会,又在人性的扭曲中走向堕落和毁灭;对于新兴的商人势力抱着一种颇为复杂的态度加以暴露

  12.《金瓶梅》在白话长篇小说中的地位是什么: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寄意寓时俗”,是一个重大的转变;2)从歌颂到暴露;3)人物性格的立体化;4)网状结构;5)妙在家常口头语

  13.《金瓶梅》中西门庆的人物形象分析?

  ①西门庆是一个集官僚、恶霸、富商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三个典型特点是贪财、好色、玩权。作为一个商人开着生药铺却不择手段疯狂的聚敛财富,甚至通过娶妾这种手段敛财。他贪婪的本性使得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②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侮辱玩弄妇女以满足自己的淫欲需求的淫棍和色鬼。有记载被西门庆奸淫过的妇女就有十九人之多,有本为妓女的孙雪娥,有婢女被他收用的迎春、春梅等。他自己最终也因纵欲过度而死;

  ③西门庆的第三个特点是玩权。他在做官以前是交结官府,一帮权力以此来谋取钱财,欺压百姓,然后是贿赂权奸,用钱来换官追逐权力,在当了官以后获得了实际权势,更加疯狂的

  论述:

  《牡丹亭》的人物性格冲突(包含有人物形象):《牡丹亭》不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更描绘了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的、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1.杜丽娘,春香与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1) 杜丽娘。 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对父母孝顺,对老师敬重;对美与爱强烈追求;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具有反叛束缚、酷爱自由的精神。她的性格经历了三次发展: 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用于决裂、勇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梦境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之不得不以燃尽生命为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慕当中。 面对阎罗王时敢于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最终历经险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结婚。这是杜性格的二度升华。 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员的胜利果实的保护与捍卫。面对爹爹再三弹压自己夫君的淫威,回应父亲要将自己打死的狠心,杜丽娘慷慨陈词,保护着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2 )丫头春香。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好戏的,正是小姐本人。

  (3 )书生柳梦梅。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和纯情。拾到美人像便想入非非,就着图像叫出真身来,此谓痴情;在梦中便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钟情;杜起死回生后对她忠心不二,此谓纯情。

  2.杜宝和老先生陈最良,构成了本剧内在冲突的反方阵营。 (1 )杜宝代表的是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杜宝最为父亲,对女儿也颇为关心,还特为丽娘延师教化;但这位固执而呆板、严守封建伦常的父亲,却从未真正关心过女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变化,人格扭曲,心理异化,不仅缺乏最起码的家庭温情,而且绝情绝义,为了维护官场上的清誉,拒认女婿,当他得知女儿复活后,甚至请皇上擒拿妖女。 (2 )陈最良是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的代表。他缺情寡感,对丽娘的行为大加斥责,用他的话说,他活了一辈子,从不知伤什么春,动什么情。

  1.简述《牡丹亭》的题材渊源及对题材的改造。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的故事取材于明代短篇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 汤显祖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使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

  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杜与柳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围绕争取爱情自由这一根本戏剧冲突而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话本中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淡化了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为中心的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理想生活的摧残,暴露了封建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理想爱情和要求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

  1.简析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全剧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最为动人的女性典型之一。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是一个十分感人的艺术形象。她从一个千金成长为一个反对封建礼教的斗士。为着追求幸福的爱情,身心的解放,个性的发展,她走过了一段由温顺而苦闷,再到感伤、不满,想要追求,进行反抗斗争,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道路。 1、她出生名门,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域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杜丽娘美丽、聪明、勇敢,为了追求幸福敢于同封建礼教抗争。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2.《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①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主要是靠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

  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③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情节结构的特色。

  《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还有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含。

  3)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

  ①在矛盾斗争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变化中促进人物性格变化,又推动情节发展。在性格和情节相互推动中,塑造出完美形象。

  ②细腻心理刻画,其中突出“情”和“理”的斗争。

  4)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①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②具有奇巧、尖新的语言风格。

  四、2.清人张潮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也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具有浓郁的悲剧意味。 (1)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如朝廷官员与西门庆勾结,以权谋私。 (2)写到了穷人们度日如年,卖儿鬻女,过着“把孩子卖了,只要四两银子”的悲惨生活。如第三十七回中“南首赵嫂儿家有个十三岁的孩子??只要四两银子”就卖给王六儿当丫头。 (3)揭示了中国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真正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如西门庆凭着“近来发迹有钱”,靠勾结衙门,不法经商,财越积越多,官越攀越高。 (4)客观的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和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腐朽的当然走向灭亡,新兴的也同样前途渺茫。 整个《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它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时代特征。

  五、《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的“悲剧说”怎么理解?

  《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性英雄人物为他们的政治理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均以失败告终,并且一个比一个死得惨烈和悲壮。这些个人悲剧又进一步导致了蜀汉集团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使得整部小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致使他们做的都是无谓的牺牲。如诸葛亮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愚忠观念使他仍旧继续扶持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刘备固守着所谓的“义”,关羽骄而自矜,重小义而不顾大义 的性格都造就了他们悲剧的一生。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2.《三国演义》是如何描写战争的?

  ①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写战争表现各异,或以寡敌众,或以强制弱,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辩证的战争艺术描写,将战争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②重视描写战前周密的部署,如孙刘联合,舌战群儒。突出智斗,如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等。,

  ③重人物,轻场面描写;重写胜利者,轻失败者。

  ④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使战争描写也洋溢着诗情画意。把战阵写得张弛相间,主次互衬,富有节奏感。如在赤壁之战中,大写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

  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①《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②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

  ③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④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⑤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

  等。

  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成分,又是“三分虚构”。①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②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③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④细心穿插,巧于构思。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

  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4)语言风格。

  ①“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

  ②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以景写人,以事状情。

  ③对话有声有色。

  六《水浒传》

  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着重于人物描写)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1)《水》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英雄人物是塑造上。

  ①人物个性鲜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是军官,林冲为保官,表现软弱;杨志为求官,有奴才性;鲁智深不愿为官,也不愿求,表现彻底的革命性。

  ②人物性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发展。

  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刺配都是隐忍不发,再昌州服刑,到上梁山,终于? ③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

  ④注重细节描写。如武松的打虎

  2)结构艺术方面,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从而连接成整体。

  3)语言洗练明快,朴柔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

  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的语言。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是讲忠义。

  ②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都显得粗犷俊美,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4)《水》对后世的影响。

  ①社会影响:鼓舞农民起义。

  ②文学影响:《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

  2.《水浒传》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招安,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有浓厚的“忠君”思想,所想的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存在严重的动摇性、妥协性。

  ②社会根源: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③起义主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梁山起义的“革命目的”并不明确,农民阶级小生产者得意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地下使他们不能形成一种“合力”。

  3.《水浒传》中的“奸逼民反”怎么看?

  《水浒传》中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其中小说中“奸逼民反”指的是官逼民反、官逼官反、窛逼民反。其中奸逼民反的典型是林冲,林冲遭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后又遭陆谦暗算,失手杀了陆谦,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另外还有如杨志属于窛逼民反、官逼官反,他奉命押运生辰纲,结果被梁山泊寨主晁盖一伙半路劫走,同时梁中书的不信任使得杨志走投无路,和鲁智深占山为王。由良民被逼迫为寇的还有鲁智深、武松等人。《水浒传》通过奸逼民反这一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无恶不作,官商勾结,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民反在小说中顺理成章。

  4.《水浒传》的“忠义说”(一曲忠义的悲歌)怎么理解?

  《水浒传》具有浓厚的“忠义”色彩。梁山好汉的个人行为或者集体行动都是在忠义二字的指引下,都是因替天行道而起的。小说中的“忠义”思想融合了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但同时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离不开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小说中的“忠”是愚忠,作者所描写的梁山好汉即使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仍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对封建帝皇一味忠诚,如宋江喝毒酒时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来表达他的愚忠;而“义”是盲目的义,如很多人跟着宋江起义不惜牺牲自己、他人的生命,死心塌地,盲目跟从,只为报答或是所谓的行侠仗义。连出身低贱的李逵也为了一个“忠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封建的“忠义”观念不但毒害上层阶级,对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毒害也是极其深刻的。受封建“忠义”的影响,不但使梁山义军走上了招安的道路,也注定梁山好汉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不想推翻封建王朝,只想给当政者一个提醒,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梁山英雄命运悲惨的必然性。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寓庄于谐的游戏之笔,是《西》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吴承恩将游戏之言运用于情节构思、场景设置、形象塑造和叙述描写之中,可以说是渗透于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之中

  1.极幻

  《西游记》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如:天宫、地狱、龙宫,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2.奇趣

  《西游记》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1)《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孙悟空的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观主义,所谓“人间喜仙”,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他以斗妖为乐事,以斩魔作耍子。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符其实。战斗成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因此,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作一场游戏。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是充满谐趣的。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贪吃好色,取经没有坚定性,动不动就嚷着要分了行李再回高老庄去当女婿。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5.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序幕、过度、主体,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

  八、桐城派的理论主张、三个代表人物各自的主张,结合作品分析他们的主张。

  1)以“义法”为基础,建立完整、严密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格局,创作上讲实凝炼雅洁、清通畅达,文从字顺。

  2)奠基人方苞,竖起“义法”的大旗:言之有物,宣扬理学道统宗旨的思想内容: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3)开拓刘大櫆,是方苞弟子。

  ①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

  ②对行文道高度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③“固声求气”说,把难以把握的神气和具体可感的音节、字句联系起来,使其理论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其写作特点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

  九、《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又描写了大量历史人物和事件,并根据作品主题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或虚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2)富于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十、《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孤愤”。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它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3.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此外象: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如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十一、《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的讽刺特征:

  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2)《儒》的讽刺手法

  ①对照法。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

  ②夸张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3.《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9.《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蕴涵,正是通过天然浑成的艺术而得到了充分体现。《红》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面貌,它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像生活本质一样真实,它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就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天然浑成”成为《红》的最有价值的总体艺术特征。

  1)《红楼梦》的结构

  ①《红》中的贾府,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衰败,反映出封建社会无可挽救的定向崩溃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一步一步随着各种矛盾而走向衰亡的。而这个衰亡的过程呈现出阶级性,构成了全书的段落结构。

  ②讲究”微观结构“的精巧。有的明写与暗写相交错;有的又一支笔写两家事,构成复线发展,平行推进。

  2)《红楼梦》的情节

  《红》给读者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其平凡的人物活动中,都有无限烟波构成跌宕多姿的情节。其情节艺术特点之一,是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

  3)《红楼梦》的人物刻画

  《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以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王熙凤、贾宝玉 ②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中或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晴雯之死。

  ③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还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艺术手法。整体上,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王熙凤与李纨;细节描写上,刘姥姥进大观园,引起大家笑的一段,各人笑姿均不同。

  ④为强调人物的某种重要性格特点,又往往采用有中国绘画中的“皴”法,即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⑤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A人物居室的描绘。潇湘馆外的竹

  B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进行的。

  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富有民族风格。以点染的手法,写出了精彩的心理“场面”。

  另外,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不排除对心理过程的描述,尤其是王熙凤的心理,就经常采用“自白”的形式。

  4)《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叙事的语言和写人的语言。

  ①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小世界。王熙凤应对刘姥姥的到来。

  ②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了人物非常复杂的心理。

  ③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的。

  ④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贾宝玉

  ⑤《红》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

  十二、《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十三、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四、三言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十五、(一)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二)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十七、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

  《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

  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

  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十八、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二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西厢记》的崔莺莺的形象异同?

  同:①二者生长环境相似,都出身名门望族,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③经历的结果相同。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异:①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虽过了三百年,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加厉害,妇女们的斗争更加艰苦。

  ②《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对张生一见钟情,追求的目标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只是对张生相思病的同情、怜悯;《牡丹亭》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她并非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纯属于女子青春期的觉醒和对爱情渴望的本能。

  ③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崔莺莺的胜利离不开红娘的大力帮助;而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

  ④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着。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时,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着追求心上人。

  二十一、分析《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①在创作题材上,“寄意于时俗“,它所描写的是当时的世俗社会、家庭的生活琐事、普通的市井人物,而不是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②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③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明显淡化故事情节,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小说描写的大量生活琐事对情节发展没有意义,却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④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联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⑤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二十二、(一)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P157)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多是善良、正直、淳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 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 “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他们崇尚敬业,执着为商,受贱商的观念的影响很小,对自己经商充满了自信和肯定,如王生三次经商外出,三次遭遇强盗,却仍没有放弃商业;还有些人把商业作为自己的传家业,重重利逐义,义利兼得,如施复拾金不昧,即使一开始被“利”所诱惑,最后还是回归到“义”上;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还知情重情,尊重女性,个性解放,自强自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重的蒋兴哥。

  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子形象?

  三言二拍中以男女对照,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张扬男女平等,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

  ①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爱情。通过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鲜明并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宣扬着情爱自由,鞭挞着“理”的残酷麻木与有悖人性。如《崔侍昭生死冤家》中的女主人公秀秀。

  ②具有世俗的情感。情欲的渴求。“三言二拍”中所塑造的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中,渗透着浓浓的市民意识,她们身上体现的是世俗的情感。爱情对她们而言不仅有关精神也有关肉体,在情欲面前她们不是隐忍克制,而是打破传统的贞节观追求和谐的男女关系。如《珍珠衫》里的王三巧。

  ③追求平等和个性解放,机智过人。三言二拍中,婚姻关系不再只是古典式的举案齐眉,也不是一味完美的夫唱妇随女子也可以上升为婚姻家庭中的主导者,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具有更浓厚的平等意识。她们机智过人,和男性一样学习、交友,并且有胆识,行侠仗义。

  二十三、 晚明小品文《西湖七月半》赏析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其三,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其四,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其五,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文章属追忆之作,接摹绘西湖人情态,烘托繁丽热闹的生活气氛,刻画生动传神,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恋于昔日“繁华靡丽”生活的怀旧情绪。)

  二十四、孔尚任《桃花扇》

  (一)扇的创作主旨、艺术成就、创作特征?

  1.创作主旨:《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何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为中心时间。反映了明末动荡不安、矛盾纷繁的政治,从而揭示明代覆灭的历史教训,达到警示的目的。(《长生殿》通过兴亡之感突出李杨的爱情,李杨爱情是表现的主题;而《桃花扇》是借爱情离合写政治兴亡。)

  2.艺术成就:①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其中所叙述的事件大部分经过作者的考证,出现的任务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严格遵循历史;

  ②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道具“桃花扇”贯穿全剧;

  ③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桃花扇》夹爱情与政治斗争巧妙结合,展现了我国古代爱情戏的新发展。

  ④《桃花扇》在清代传奇中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结合艺术特色)

  3. 艺术特色/创作特征:①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真实的原则,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旺的历史面目,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桃花扇》中人物形象众多,且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如实写出人物的基本面貌。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在剧中是最高尚的人。他们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出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

  二十五、简答晚明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答:第一,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趋于生活化、个性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情趣,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第二,对个人游赏生活的投入和乐于在作品中给予表现,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描写自然美景与反映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致、自然;

  第三,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含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第四,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鉴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二十六、简答对龚自珍诗歌的认识。

  答:龚自珍是首开近代诗风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为有清一代所罕见,一新诗坛面貌。

  诗人以深邃的史识为诗,私下“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落寞形势,清晰地揭示给世人,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

  诗人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龚自珍的诗有批判、呼唤、期待,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直至辞官南归,还唱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动人诗句。

  龚自珍的诗歌与散文一样富有开创性,他的诗基本不出旧体范围,但也吸收前人的营养,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主要围绕社会政治,倾向重意而多陈述的笔墨,含义深远,富裕概括力,又多出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

  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接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然而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彪悍之气。

  二十七、简析林冲人物形象在《水浒传》和《宝剑记》中的不同。

  答:《水浒传》和《宝剑记》中有着共同的人物形象——林冲,但二者的性格在两书中截然不同,最显著的便是主动的反抗与被动的反抗。

  《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具有流动性和层次性。在身为80万禁军教头时,在高衙内调戏她的娘子时,心中尽管愤愤不平,但怕得罪上司,便委曲求全,息事宁人;当发配沧州时,仍抱有幻想,希望能挣扎回去“重见天日”;面对恶势力的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逆来顺受;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时,才使他爆出心中的愤怒,手刃仇人,奔上梁山,完成了性格由软弱到刚烈的转变。

  《宝剑记》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个主动出击的英雄,与《水浒传》中被动反抗相反。剧作中的他一再上本参奏童贯、高俅祸国殃民的罪过,被贬降职后,仍不改忧国忧民的脾气,再度上本揭露高俅等奸党的种种腐败行为。虽然好心的黄门官劝他就此罢休,但不怕死、不惧奸的林冲已然身怀救四海苍生于水火的热切心肠,要求面见圣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其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剧本将高、童权奸的陷害和高衙内对林冲娘子的调戏放到林冲上本之后,而不是像小说中把调戏林冲娘子作为矛盾冲突的起点和根源,这就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该剧中也曾写到过林冲的犹豫与迟疑,这使他艺术形象更加可亲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