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范文10篇

  脑出血范文篇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转运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伴脑内动脉变性的基础上血压骤升的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急救的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且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和掌握正确的转运技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院前急救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120”院前急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5例,男83例,女12例,年龄36~85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诱因多为各种刺激,常伴有高血压病,且血压没有得到有效观察、控制及治疗。意识模糊39例;昏迷56例。院前急救好转93例,死亡2例。

  2院前急救过程

  2.1建立联系通道

  出诊人员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后,得到患者姓名、年龄、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病情危重程度等信息。即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嘱其做相应的准备与处理。如患者昏迷、呕吐,嘱家属不要轻易搬动患者,并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呕吐物,并做好搬运的相应准备。

  2.2现场救治

  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测P、R、BP,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心肺神经系统检查等。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根据病情及时救治,通常采取如下抢救措施:保持患者相对固定体位:脑出血患者可因体位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跳呼吸骤停[1],因此应由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头部的活动。呕吐患者头应偏向一侧,以利呕吐物排出,避免吸入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塞是脑出血院前急救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昏迷患者,常丧失正常咳嗽和吞咽反射,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效的气道是安全转送患者的必要条件,必须建立有效呼吸,尽早解除呼吸困难。首先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分泌物,取下假牙,使患者头偏向一侧,牙关紧闭及抽搐患者放开口器,以顺利清除口腔、咽部内呕吐物、分泌物。舌根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并在口腔内放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当呼吸频率低于8次/min或有暂停迹象时,应尽快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2];快速建立输液通道,保证药物顺利输入;治疗措施:对于心跳呼吸骤停者应就地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脑出血的患者当收缩压持续在200mmHg、舒张压在130mmHg时,才需进行降压治疗[3]。有颅内高压指征者,应进行降颅压治疗,常规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如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快、不规律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止血药可应用止血芳酸、立止血、维生素K3等。

  3转运技巧

  3.1现场搬运

  进行现场救治后应迅速转运患者,一人专门负责搬运患者头部,保持头偏向一侧,不能任意活动。担架搬运时应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出现呕吐、呼吸困难可进行对症处理。

  3.2转运体位

  脑出血患者可因体位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且一般车头较车尾震动小,故应将患者头部靠近车头,并且使脑出血重症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这样既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又避免呕吐物误吸。应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头部的活动。。

  3.3转运时的抢救及护理

  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2~4L/min),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并持续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呼吸困难者酌情应用呼吸兴奋剂,对躁动者应禁用安定类药物,以免引起呼吸抑制,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脑出血昏迷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应严密而细致地观察病情,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抢救患者。若病情变化,车辆在行驶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

  3.4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其配合

  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应与患者家属讲明患者的病情,取得其支持。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4]。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减少医疗纠纷。

  3.5入院准备

  转送途中应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便于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和做好入院后的救治工作。入院时立即向接诊的医护人员交接病情及用药情况,以利于患者进一步的抢救工作。

  4体会

  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大部分有一定的发病诱因,且发病急,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脑出血的院前急救,急救人员应熟练掌握诊断标准。对重症患者应现场处理,脑出血急性期的重要死亡原因为呼吸道阻塞,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可以防止因呼吸道梗阻引起脑缺氧而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适时脱水降颅压,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在移动患者时应动作迅速而轻柔,注意体位,以保持呼吸道和输液、输氧管道的通畅。要避免在现场急救及途中转送时仓促敷衍的不良习惯,在尽可能缩短院前抢救时间的前提下,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对呼吸循环不稳定者应坚持就地抢救的原则,切忌急忙转送。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57

  [2]侯亚利.院前气管插管若干问题的讨论〔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4):27-28

  脑出血范文篇2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将经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患者204例依据随机原则方法分为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和常规治疗组(仅用常规治疗)。应激性溃疡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后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和(或)解柏油样大便,呕吐物和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44~78岁,平均(58.1±7.79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53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27例,脑叶出血7例,丘脑出血5例,脑干出血3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2例。常规治疗组104例,男59例,女55例,年龄48~81岁,平均(58.9±8.15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6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24例,脑叶出血13例,丘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2例。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等治疗,14d为1疗程。

  1.2.2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均在开始治疗时加用雷尼替丁100mg,每天1~2次,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14d为1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控制饮食,禁食肉类,并禁用维生素C至少2d以上。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经治疗1个疗程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0.01

  2.2对预后的影响:在急性期治疗组死亡上18例(18%),对照组死亡34例(32.69%),组间比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存活者不同程度偏瘫失语,痴呆,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8%和82.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重症病合并应激性溃疡大出血者,其死亡率仍在50%以上[2]。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主要机制是丘脑下部受损,或病变涉及下丘脑前区自主神经中枢或脑干迷走神经核通器,迷走神经兴奋,大量乙酰胆碱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增高,同时大量释放肾上腺皮质素,损害胃粘膜屏障,交感神经张力改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胃壁血管收缩,粘膜缺血,胃粘膜血流减少,使胃粘膜屏障受损加重,产生应激性溃疡[3]。

  脑出血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3~86岁,平均(61.5±10.3)岁;同时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42~85岁,平均(59.5±11.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3~4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头痛程度及时间,尤其是瞳孔大小及意识状态,严格制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患者充分睡眠。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确立循证问题,寻找证据、系统评价、科学实施、评估结果5个方面出发,对脑出血患者采取防止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完善病房管理制度。对陪护和探视人数进行限制,保持病房内环境的整洁、舒适、安静,医护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操作要集中进行,做到走路轻、说话轻,严禁出现易引起患者反感的动作;(2)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脑出血患者大多带有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有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通过耐心的关怀和适当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开导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同时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帮助其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个别情绪激动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治疗;(3)指导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每天进行1次腹部按摩;指导患者不可过度用力排便,若3d未排便,可给予润肠药和缓泻剂,伴有呼吸道感染者适当使用镇咳药,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2次/d行雾化吸入治疗;(4)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一切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或陪护完成,严格制动,禁止下床大小便。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情况显示,观察组58例患者发生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3.45%;对照组发生再出血11例,发生率为18.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5h”于2017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h于安静状态下突发头痛,呈陈发性跳痛,时有加剧,多位于顶叶右侧颞叶,伴呕吐胃内容物1次,急查头颅CT示:(1)右侧额叶血肿;(2)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门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半年,不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片0.15gq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qd”控制血压,未规律监测血压,痛风史3年余,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T):36.9℃,脉搏(P):58次/min,呼吸(R):19次/min,血压(Bp):212/98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侧病理症未引出,共济运动欠合作,左侧痛觉减弱,余深浅感觉正常。颈软,双克氏征阴性。NIHSS评分7分,ESRS评分4分,吞咽功能评估:无吞咽功能障碍。辅助检查:头颅CT示:(1)右侧额叶血肿;(2)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示:尿酸462μmol/L,余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两对半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1)右侧额叶脑出血;(2)继发性高血压病;(3)左侧肾上腺占位(嗜铬细胞瘤可能);(4)高尿酸血症。

  2主要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po+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50mgqd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0%甘露醇125mLq12hivgtt+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bidivgtt脱水降颅压,泮托拉唑肠溶片40mgqdpo保胃,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qdivgtt清除氧自由基、甲钴胺500μgivqd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诉头痛,左侧肢体无力,血压最高达184/108mmHg,予以加用厄贝沙坦片0.15gqdpo控制血压,血压仍维持在175~188/99~110mmHg之间。中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示:(1)左侧肾上腺占位,考虑嗜铬细胞瘤;(2)肝内多发囊肿;(3)副脾。泌尿外科会诊后示:待脑出血稳定后择期手术。入院第5天,患者仍有头痛,血压波动,最高血压达174/104mmHg,儿茶酚胺含量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2.61μg/mL,肾上腺素未检出,停用厄贝沙坦片,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qdpo,临床药师建议该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复合制剂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及尿酸水平,医师接受建议。入院第8天,患者诉夜间仍有头痛,日间头痛较前有所缓解,夜间血压波动在150~160/90~100mmHg,临床药师建议加用特拉唑嗪片1mgqnpo,首次使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临床接受建议。入院第11天,患者头痛较前明显缓解,血压波动在140~150/90~100mmHg之间,复查头颅CT示:右侧额叶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小约0.8cm×0.6cm,血肿吸收期;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较前减少;脑萎缩、脑白质变性较前相仿,脑出血较前吸收,建议症状稳定后择期手术治疗。

  3临床药学监护

  3.1嗜铬细胞瘤与高血压脑出血之间的关系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男性多见,患病率为0.30%~0.95%[3],瘤体阵发性或持续性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到血液中并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导致收缩血管,引起血压升高[4-6]。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硬化、小动脉壁缺氧、代谢障碍,并发生动脉壁纤维化、透明样变形,内弹力层破坏血管壁薄弱或形成微小动脉瘤。当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急骤升高时,可诱发血管壁破裂而导致出血[5]。3.2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调整嗜铬细胞瘤主要临床体征为血压升高,文献报道在嗜铬细胞瘤患者中,80%~90%有高血压[6],而高血压是脑出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平缓适度的降压是一种共识,急性期血压应逐步控制在160/90mmHg以下,病情稳定后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根据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建议服用α受体阻滞剂做术前准备。如果血压仍未能得到满意控制则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7,8]。该患者此次脑出血的原因考虑为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所致,目前患者处于脑出血急性期,不宜行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待病情稳定后行下一步手术治疗。该患者入院时血压为212/98mmHg,给予乌拉地尔持续静脉泵入控制血压,乌拉地尔为竞争性和选择性短效α1阻断剂同时激活中枢性5-羟色胺能受体,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而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其生物利用度高达72%,消除半衰期为2.0~4.8h[9],在围手术期输注乌拉地尔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术中高血压。该患者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硝苯地平控释片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改善肾脏血流,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10]。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适宜使用该药物,且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控释制剂有助于药物定时、定量、匀速地释放,不易引起血药浓度的波动,更加平稳地控制血压,临床接受建议,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服药过程中临床药师告知患者该药物按时服药,整片吞服,不宜嚼碎,服药后药片中的非活性成分会完整地通过胃肠道,并以不溶的外壳随粪便排出,若粪便中出现药物的囊壳无需紧张,这属于正常现象。入院后患者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范围,临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患者既往有高尿酸血症,临床药师建议加用利尿剂,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尿酸水平。结合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临床药师发现患者夜间血压波动较为显著,建议在睡前加用特拉唑嗪片控制血压,特拉唑嗪是选择性突触后α1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但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首次和最初几次服药过程中[11,12],因此在用药初期临床药师嘱患者睡前服用该药物,体位改变时需特别注意,避免因体位快速改变引起的血压波动,告知家属注意监测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

  4讨论

  脑出血范文篇5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

  (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脑出血范文篇6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脑出血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3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7岁,平均60岁。本组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1例,小脑8例,脑干5例,丘脑16例,脑叶10例,脑室3例。8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便秘(排便间隔时间>3d,粪便量少,排出困难,无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顺利排便,无因排便加重病情病例发生。

  1.2便秘的病因

  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②不良排便习惯;③滥用泻剂;④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⑤妊娠;⑥老年、营养障碍;⑦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⑧结、直肠外神经异常,本组38例意识障碍者均发生便秘,考虑与脑出血量大或存在颅内高压有关,以致影响自主神经调节中枢而诱发便秘;⑨精神或心理障碍医原性药物因素。

  1.3脑出血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患者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脑出血患者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0岁以下的病死率较低,约占30%;70岁以上的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高血压病史较长,血压越高,预后越差,病情进展快,颅内高压症状明显、严重,视乳头水肿。

  2脑出血致便秘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因为住院患者卧床,涉及个人隐私而不适应在床上排便,从精神上自我抑制,抵触排泄,从而减少了排便次数,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部分水分被大肠反复吸收,粪便过分干燥,排出困难,导致便秘。脑出血患者一般入院需绝对卧床治疗3~4周,致使患者自身活动减少,长时间卧床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同样会出现便秘的情况。

  2.2药物因素

  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减轻因出血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避免形成脑疝,会大量使用脱水利尿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剂的应用在减轻颅内压的同时也促使肠道内的水分过分吸收,以致便秘。

  2.3饮食因素

  术后患者早期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而进行鼻饲,另外,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对患者食物要求比较严格,而家属挑选食物时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饮水减少,易引起患者营养不均衡而导致便秘。

  2.4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告知家属和患者排便的意义,没有准确地了解情况和及时督促,以致患者便秘。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生便秘对脑出血患者的严重影响、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大。要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做好有效遮挡,指导患者采用合适的排便姿势。

  3.2饮食调节

  给予患者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高纤维素饮食可促使肠蠕动,避免便秘的发生。鼻饲者可给予混合蔬菜、水果汁,鼓励患者多饮水(30ml/kg),每日保持饮水量为1200~1500ml,使大便充分软化,预防便秘。忌食辛辣食物,不吸烟,不饮酒。

  3.3腹部按摩

  每天早晚2次按摩腹部,患者取平卧位,按摩前要求手温尽量高于体温或相近,嘱患者放松腹肌,用手掌自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方向按摩100~200次,手法由轻至重,按摩时注意动作轻柔,冬天要注意保暖。另外,患者自述腹痛或生命体征不稳时要停止按摩。

  3.4适当活动

  患者病情稳定、允许进行床上或下床活动时,可适当鼓励和指导患者活动,但早期应严格控制活动量,以患者不出汗、不气喘为宜;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被动活动肢体,以增加肠蠕动,提高排便肌群的收缩。

  3.5药物治疗

  建议可选用舒泰清,2袋/d(A剂:聚乙二醇400013.125g;B剂:碳酸氢钠0.1785g,氯化钠0.3507g,氯化钾0.0466g;A剂+B剂各1袋配制125ml标准等渗溶液),严重便秘者可先用大剂量(8袋/d,共3d)清除肠道内残留的粪便,逐渐减量至2袋/d,建议服用至形成规律性大便。每晚口服果导2片或肛塞开塞露1~2支、芦荟胶囊口服、番泻叶5~10g沸水浸泡代茶饮。对于患者来说,主要是康复性的治疗,一般可以进行中药调理和针灸。

  4讨论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大多在活动状态时起病,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多有意识障碍,发病时血压较高,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死亡率很高。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脱水利尿剂的大量使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排便反射抑制、肠蠕动减弱或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便秘,而便秘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护理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大便通畅对脑出血患者的意义。首先要规律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生活规律,自然精神百倍,并做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早晨起床前,老年人还可以对腹部进行自我按摩。多吃些高纤维食物,如瓜、果、蔬菜和粗、杂粮等,多饮水,少吃刺激性及生、冷食物;其次,大便也要尽量规律,尽量做到1~2d排便1次;最后要把生活、心理安排到最佳状态,解除顾虑,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彦飞.49例脑出血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04,(11):1728-1729.

  [2]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22.

  [3]冯晶军,武玉玲,李英.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5,(1):47-48.

  [4]赵晓丽,李宣兰.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3.

  [5]刘彦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辨证论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93,116.

  [6]胡学秀.股骨颈骨折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21-122.

  脑出血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双针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三种穿刺方法抽吸颅内血肿,结果:67例患者,治愈与好转55例,占82%,颅内积气4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18%。结论:微创双针治疗大量脑出血在短时间内是最有效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脑出血(ICH)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死亡率为40%,病情重,预后差,我院近几年来应用粉碎针治疗大量脑出血6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41例,女26例;年龄45~85岁,平均58.5岁;肥胖型27型,正力型28例,瘦型10型;发病时间1~3小时17例,4~8小时7例,9~24小时8例,48小时21例,1周7例,3个月4例;高血压史58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20例,冠心病10例。

  临床表现:清醒5例,嗜睡5例,模糊3例,昏睡5例,浅昏迷17例,中度昏迷11例,深昏迷21例,伴脑疝(前期)10例,偏瘫58例,

  头颅CT检查示,基底节区出血30例,血量40~140ml,平均60ml,脑叶出血11例,血量60~99ml,平均73ml,脑室出血7例,血量60~155ml,平均78ml;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6例,硬膜下出血13例,其中单侧9例,双则4例,出血量80~230ml,平均145ml。

  治疗方法:操作方法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导》一书为标准。方法一:CT扫描确定穿刺点;方法二:根据头颅CT片进行简易三维立体定位;方法三:侧脑室穿刺取正中矢状线上眉间上8cm、旁1.5cm。手术选择方式:方式一是床旁操作,根据CT片确定双针穿刺点,出血量>100ml,脑疝形成前期,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且凶险者;方式二是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患者病情危重,但生命体征稳定,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实行手术。选择2个适当长度的粉碎针,在确定的2个靶点,将针摆置于最佳方向、方位进入血肿区,针钻一体在电钻驱动下穿过头皮、颅骨板层,有落空感时停止电驱动,主孔插入专用塑料芯。用手和臂力缓慢推进人血肿腔区,第二个穿刺针依次进行;封闭双针主孔,双人双管同时缓慢抽吸,直至抽不出时进行等量置换,尿激酶用生理盐水稀释,双管冲洗直到侧孔引流管置换出液体清亮,夹闭引流管3~4小时打开引流管,每日冲洗1~2次,依据病情也可增加抽吸次数。

  拔除穿刺针时间:24小时9例,48小时14例,72小时21例,4天8例,5天9例,6天3例,7天3例。

  结果

  67例患者,治愈与好转55例(82%),颅内积气4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18%。死因为:脑疝5例,再出血3例(不包括15例再出血二次抽血治愈者),MODS3例。应用ADL-正常生活评分指标,ADLI级21例,ADL2级23例,ADL3级7例,ADM级8例,ADL5级8例。讨论

  我院治疗大量脑出血的思路是“制定个体化方案,系统规范化治疗,严密观察,突出重点,情恶治变,情轻治轻,康复为标,提高生活质量”。大量脑出血本身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致死和致残率极高,在施行手术时,尽可能做到彻底清除颅内血肿,以降低颅内压、减轻正常脑组织受压的时间,使脑组织回弹时间缩短,把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为核心。微创手术治疗要准确、快速,钻颅引流颅内血肿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术前的一整套操作程序,如备皮、治疗和相关检查、术前谈话签字、病人搬运、麻醉准备和谈话签字等在关键时刻进行,抓住要害问题,把程序尽量简化,经积极努力抢救成功,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补办各种当时简化的程序。或者由手术组人员准备手术,谈话组医生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交待病情,患者家属履行了相关手续后,立即通知手术组,就能立即开始手术;一切为了病人,既要遵章守规,也要打破常规,以抢救患者生命为准则,全面掌握各种情况,迅速抉择,灵活应用制度和规范,关键在于不能耽误了患者抢救的最佳时机。

  准确定位穿刺,双针双管掌握速度,有效抽取血肿,在抽血过程中就发现患者症状明显得到缓解,鼾式呼吸消失,浅快或不规则呼吸逐渐恢复为正常的呼吸次数、频率,散大的瞳孔开始缓慢缩小,瘫痪的肢体不同程度开始自主挪动,术前明显升高的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双针治疗脑出血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旦手术成功,后续关键是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讨论确定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是决定患者生存的根本所在,也是术后治疗的重中之重。

  一般治疗卧床2~3周,保持室内绝对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排空胃内容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补给。

  未定颅内压,平稳调整血压,亚低温治疗。

  脑出血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疗效和安全性评定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著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ESS评分和疗效的比较见表1,表2。依达拉奉组(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显著增加;4周时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表1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的比较表2两组治疗4周时疗效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依达拉奉组有2例在14天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采用保肝治疗后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减慢滴速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脑出血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每组60例。常规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61岁~75岁,平均年龄(65.27±0.34)岁,病程1年~4年,平均(2.42±0.18)年。管理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岁~74岁,平均年龄(65.24±0.41)岁,病程1年~3年,平均(2.39±0.15)年。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组采用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即:①心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人员主动关怀和安慰患者,给予心理辅助治疗,多讲解治疗成功的临床病例,避免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行为。②固定气管插管护理管理。合理进行气管插管,并进行有效固定,避免呼吸机管道牵拉。定时查房,加强巡视,检查气管插管情况,如置管深度、置管固定情况以及气囊压力等,严格防止意外脱管情况发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并对呼吸回路内冷凝水进行清理。③吸痰护理管理。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治疗,若患者气道反应大,应给予适量利多卡因治疗,以减轻不适。另外,采用盐酸氨溴索等祛痰药以及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治疗;吸痰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根据病情和吸痰管内径,合理选择吸引压力,严格按照无菌吸痰流程进行操作,注意动作轻柔,以免造成患者不适,吸痰按照气道、口鼻腔顺序进行,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1.3评价指标。对比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气道损伤、气管插管脱落、皮肤损伤以及留置针脱落。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管理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为(5.12±0.33)d,住院时间为(11.66±0.59)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管理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促进受压神经元恢复[3,4];术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以提高呼吸支持,降低脑缺血、缺氧等并发症发生率。但若护理不当,易造成气道损伤、气管插管脱落、皮肤损伤以及留置针脱落等不良反应,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患者脱离呼吸机,促进病情治愈,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护理方法简单,较为形式化,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临床护理效果差。集束化护理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系统化、全面化的服务。一方面,积极给予患者心理辅助治疗与护理,以消除不良心理,提高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气管插管管道固定、吸痰等治疗,加强病情治疗与监测护理,改善患者的呼吸,减轻气道损伤,促进病情治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集束化气道管理护理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P<0.05)。由此可见,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丽娟.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2):254-255.

  [2]芦义红,孙立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2):248-249.

  [3]彭晓红,丁雪茹,席建宏,等.集束化气道护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1):3055-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