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烟斗!原来这是成年人看问题的角度
人一旦长大成熟,碰到的事情多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更全面。单纯图像化的实物放置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有时也会产生扑朔迷离的效果。比如,以下这幅画。《形象的叛逆》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它时,可能都想立即嚷道,“看!一只烟斗。”但下面一行文字又让他们立马缄舌闭口,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已经清晰地表达了画家的观点。
栩栩如生的写实烟斗、特别标注的文字解释、作品名《形象的叛逆》,当三方线索碰撞在一起,我们所仰赖的单一图像化的编译也需稍作调整,真实世界里的可见东西背后隐藏着其他超现实的东西。
马克·吐温的烟斗,是其思想和灵感的源泉;丘吉尔的烟斗,是其面对困境时的镇定自若;福尔摩斯的烟斗,是其个性的象征……
这幅在当时世人眼中怪异的作品,迸发出“一幅画不是它所表现的那个东西”这一颠覆现实的观点,却成为了后来60年代中最有名的超现实主义与概念艺术的代表作,影响极为深远。
1
1898年11月21日,未来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诞生在了比利时一户普通人家中。父亲是裁缝,母亲做着女帽销售的工作,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是这家的长子。不富裕和不稳定的生活,让年幼的马格里特常常经历搬家的颠沛,更别提有什么艺术氛围的熏陶了。直至12岁左右,他才开始有机会拿起画笔,尝试学习绘画。
14岁,遭丧母之痛。18岁,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20岁开始,受到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画作的影响,也对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的“形而上绘画”开始感兴趣,而基里科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也为马格里特后期的超现实主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22岁,服兵役。24岁,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之后,去了壁纸工厂负责花纹和海报暨广告设计等工作。
著名画家人生的起点,平淡夯实地描绘着底色。生活的律动,有光有影,梦境幻觉与现实观念的糅合,慢慢折射出富有哲理思想内涵的光芒……
2
“当看这幅画的时候,你会去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哪些是真实的。是真实的表象,还是表现的真实?哪个是真正的内部,哪个是外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现实,还是梦境?如果梦境是现实生活的解脱,那么现实生活也是梦的解脱。”
1926年,28岁的马格里特开启了全职画家的创作生活,艺术高产期的开端也即拉开帷幕。同年创作的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迷失的骑师》就表现出其大胆、前卫的理念。《迷失的骑师》
幕布下,奔驰而来的骑师正匆忙赶往远方,倒放的桌腿巍然耸立,顶上伸展出四面八方的树杈。寥寥几笔的相交线条立体地表达着道路的迷离。那几个音符,带着节奏感,骑师正迷失在魔幻森林里……这是梦境还是现实,表象是什么,真实又是什么?
马格里特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他已经不再满足于表现可见与所见,他正在用绘画的手段理性地表达着作品背后的本质,赋予它们引人深思的哲学思考。
1年后,马格里特满怀希望地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却遭到了大量侮辱性的批评。他十分受挫,郁闷至极,决定移居艺术中心巴黎。此时,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安德烈·布勒东等人的推动下正进入全盛时期。马格里特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团队,冷静地思考着绘画的终极意义。
1927年至1930年的巴黎生活,是马格里特艺术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三年。那些传世之作,如《形象的叛逆》、《错误的镜子》、《爱人》等都创作于此三年间。其中,文首提到的《形象的叛逆》更是教科书级般经典。《错误的镜子》
蓝天白云的自然幻影,投射在这只眼睛上,然而自然的本身又是什么呢?世间的真实是看得见的吗?按照马格里特的理论,这只眼睛的主人感受的真实才是真的真实。绘画作品只是图解了看见的幻觉而已,其背后隐藏着观众各种其它所感受到的可见东西。这面“错误的镜子”,在真实与幻觉中延伸着哲学问题。《爱人》
“隔着面纱的爱人”,彼此如此靠近,却未能靠近。白布在双方的脸上紧绷,他们的感情究竟为何需要遮面?是神秘,是浪漫还是隔阂?
许多学者说,马格里特喜欢画白布蒙面人,是因为他小时候目睹自杀的母亲被从河上捞上来时,头部就裹着白布,这是童年刻骨铭心惨痛记忆的经历。
但……这可能是扯淡。因为马格里特后期的很多作品中也不是幅幅都是白布蒙面人。国外的蒙面人带的是面罩,又何尝对中国武侠中的面纱有过显山露水地表达。
1930年,马格里特厌倦了巴黎争论和癫狂的气氛,回到布鲁塞尔和弟弟一起创业开公司。这以后的十多年里,远离大众视线的马格里特生活得很拮据。他不得不放弃创作,靠做商业广告挣些收入,仿冒包括毕加索等名人名家的画作,甚至伪造钞票。所幸的是,现代艺术收藏家爱德华·詹姆斯向他伸出了援手。《不能被复制》
《不能被复制》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詹姆斯的肖像画。镜子映照出书本的正确影像,却没有映照出人的容貌。相同背影的重叠表现给人一种怪诞的氛围。“诡异可怖”的典型特征让人看着惊悚和不安。再仔细想,这里镜子的作用真的是普通的映射吗?
3
二战爆发,马格里特选择留在布鲁塞尔,却又不得不踏上流亡法国的道路;暂时改变画风,也不忘隐喻祖国被蹂躏的愤懑。
苦逼阴霾终究散去,马格里特有机会先后多次参加在欧美各国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知名画家。在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性回顾展上,他的国际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掀起了研究马格里特的狂潮,其作品更是影响了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和概念主义。《人之子》
这幅《人之子》(又名:《戴黑帽的男人》)创作于1964年,是马格里特广为人知的超现实主义自画像。他没有画脸,由一颗悬在空中的苹果挡住五官,眼光依然从苹果后面投射过来。阴郁的天空下,一切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看到的真的看见了吗?看不到的真的就没看见吗?与前面《不能被复制》相比,他不是让人物背过脸去,就是用事物遮挡脸部。
马格里特曾说:如果观赏者发现我的绘画是一种对“平常感觉”的挑战,他就意识到了某种特殊的东西。然而,我要说明,在我看来,这个世界就是对平常感觉的挑战。
一生波澜不惊的马格里特,他的作品充满着超凡的想象力,如同睡眠中醒来的一瞬间,恍惚中看到了幻觉,却又怪诞哲理地颠覆和挑战着现实,亦真亦幻,让人计无付之,唯有静下心来慢慢思考超现实的神奇境界。
1967年8月15日,马格里特的异想空间陨落,一代超现实主义画家因胰脏癌病逝。他应该未曾料到,曾伪造过钞票的他,会在1998年出版的500比利时法朗的纪念钞票有他的头像印。
《戈尔康德》
《光之帝国》《人类境遇》
“假如人们不专注地观看事物就想有所发现,人们将永远看不见所想要的东西,对于奥秘……人们不必去谈论它,而应去捕捉它。”
——René Magritte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