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魏慧静、赵希、龚红卫联袂新著:《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丨全国未成年人犯罪
写在
前面
+
未成年人犯罪被视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也成为各国普遍关注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国学界相关学科——包括刑法学、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一直致力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孜孜探寻。本书凝聚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团队数年来的努力和研究成果,也是对多年来萦绕于心的城市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一个地方性总结。本书在城市社会经济转型的宏大变革背景中,揭示未成年人犯罪变迁的过程与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相互关系,旨在结合天津法治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为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提供一份地方性模式和样本。
-天津社科院法学文库-
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
基于跨度三十年的犯罪实证调查
王 焱 魏慧静 赵 希 龚红卫 ? 著
王焱,男,1974年生,天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法学、犯罪学、政治学;出版《转型与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等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书报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魏慧静,女,1987年生,河北邯郸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人口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赵希,女,1987年生,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德国弗莱堡马克思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刑法学、犯罪学。主编或参著《国际犯罪学前沿问题综述(2017-2018)》《立体刑法学》等著作多部,在《比较法研究》《刑事法评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龚红卫,女,1980年生,湖北省松滋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犯罪学、中国刑法学和刑事政策。参著《国际犯罪学前沿问题综述(2017-2018)》《企业合规全球考察》《企业家犯罪分析与刑事风险防控报告(2017卷)》等著作多部,在《刑法论丛》《政法论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参与本书撰写的主要为王焱、魏慧静、龚红卫、赵希。具体分工如下:
?赵希负责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节的写作;
?王焱负责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四节、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写作;
?魏慧静负责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七章第二节的写作;
?龚红卫负责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三节、第六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第七章第三节和第十章的写作。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团队的集体成果,多位同事虽然没有被列入作者名序,但在犯罪调查的具体展开、资料收集与分析、文献梳理与整合过程中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包括刘志松、段威、张智宇、林毓敏等。
本书出版得到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支持,同时本书被列入“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文库”系列。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还得到了诸多师长、同仁和朋友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张宝义、丛梅、于阳等专家对本书提出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法律出版社编辑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诸多辛劳与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与治理不仅关乎一国当下的社会治安、民生秩序,更关乎国家未来数十年的人才打造、中流砥柱之更替、甚或国家之发展,可谓国之大事,不可不重、不可不慎。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各国各学科的学者也都在孜孜以求其解决方案。本书凝聚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团队数年来的努力和研究成果,希望为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尽一些绵薄之力。
本书采取基础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在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跨越三十年的时空背景中,对天津市的犯罪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实证调查,并以2018年的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与之前三十年系列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由宏观趋势研究切入,以中观、微观研究验证理论假设,以时间跨度的比较显现社会变迁,通过理论演绎分析与数据经验归纳相互佐证,同时注重因果关系研究。本书在城市社会经济转型的宏大变革背景中,揭示未成年人犯罪变迁的过程与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相互关系,旨在结合天津法治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为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提供一份地方性模式和样本。
本书分为十章,主要围绕着三次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相关数据,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内外理论成果,融入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探寻社会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全书围绕着四个主要的研究假设展开,分别是:
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
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
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
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最终的研究结论也验证了上述四个假设的成立,认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应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要先治“社会病”,结合社会预防进行系统性、体系性防控,如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治理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回归家庭和预防前移,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网络和防控措施,包括警防网、技防网和民防网、社区防控与综合治理等等。
我国的犯罪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实证资料的多年积累,这项工作难度较大而且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因此倍加艰辛,需要研究者时刻保持一颗朴素初心。研究团队将矢志不渝地继续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工作,并走向下一个三十年,希望为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尽一些绵薄之力。由于学术能力所限,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与错误,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
━ ━ ━ ━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外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引入与借鉴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长足发展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经典理论与创新观点并进
二、国内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的整合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假设一: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假设二: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
三、假设三: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
四、假设四: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由宏观趋势研究切入
二、中观、微观研究验证理论假设
三、以时间跨度的比较研究显现变迁
四、理论演绎分析与数据经验归纳相互佐证
五、注重因果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基础理论研究
二、实证调查研究
三、比较研究
第三章 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本土化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综述
一、犯罪一般理论
二、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
三、犯罪的非正式控制理论
四、犯罪的生物学视角
五、其他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理论的中国适应性与本土化
一、理论的引入
二、理论在中国的解释力
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
第一节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兴起
一、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犯罪原因研究
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犯罪原因研究
一、进入21世纪以后的犯罪原因研究
二、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第五章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变化
第一节 未成年犯罪人群体特征及其变化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二、文化程度
第二节 未成年犯罪人生存图景及其变化
一、家庭状况
二、亲子关系
三、学校环境
四、朋辈关系
第三节 未成年犯罪人人格画像及其变化
一、性格气质
二、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
四、应激反应
五、攻击性
六、社会态度
第六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征及其变化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整体趋势
一、全国的整体趋势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总体特征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其变化
一、犯罪类型
二、犯罪的主观形态
三、犯罪手段
四、犯罪时空分布
五、共同犯罪情况
六、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七、犯罪态度
八、侵害对象特征
九、再犯情况
十、犯罪主观原因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
一、治安处罚
二、定罪量刑
三、社区矫正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生成机理及其变化
一、刑事立法和司法因素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反社会人格因素
三、情境因素
四、被害人因素
第七章 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条件变化
一、经济增长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经济基础
三、经济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失范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与青少年犯罪增长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性因素
第三节 文化观念变迁
一、价值观念变化与未成年人犯罪
二、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
三、教育理念、教育水平与未成年人犯罪
四、文化多元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节 治安防控
一、作为控制性因素的社会治安防控
二、立法作用:改变犯罪趋势的另一控制性因素
第八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演变
第一节 犯罪预防与犯罪原因研究的关系
一、犯罪预防的含义与犯罪原因关系的基本原理
二、犯罪原因分析与相对应的犯罪预防策略层次
第二节 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与策略选择
一、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演变与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
二、犯罪预防策略重心回归社会本位
第九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具体构想
第一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行动
一、社会行动体系的构成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治理和控制
第二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策略
一、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回归家庭和预防前移
三、社区矫正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网络和防控措施
一、警防网
二、技防网
三、民防网
四、社区防控与综合治理
第十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验证
一、对四个研究假设的验证
二、解释力探讨
第二节 若干结论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犯罪趋势的结论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结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