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现代人的成人礼不是 18 岁」?
18岁的我们刚高中毕业,好像没有做到成熟且独立。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已把“成人礼”这个传统文化给丢弃了。
现代人从出生到长大,只是一个随时间飘移的过程,年龄到了,知识多了,自然就成人了。
成人仪式,又称为“成丁礼”、“成人礼”、“成年礼”等,是过渡仪式的一种,指不同文化中标志从童年到青春期或成人阶段过渡的全部礼仪、仪式及实践活动。
该仪式分为“分隔”、“过渡”、“聚合”三个阶段,包括同孩童时代的分离、孩童时代到成年时代的过渡以及进入成年时代获得新生三部分,最终成为深入社会并拥有一切合法权利的社会正式成员。
根据上面对成人仪式三个阶段的分析,是否可以认为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其实是三个阶段的节点。
中考,初中毕业进入高中,意味着童年时代的结束,高中是普遍住校的,意味着日常生活与父母家庭分隔,进入成人的过渡阶段;
高考,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将会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过渡阶段进入第二期,来到聚合阶段的初期。
大学毕业了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这时完全进入聚合阶段,通过社会大熔炉的锻炼,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成人。
以上这几个重要节点,现代人能遇到的无非是父母亲友的几声祝福,庄重的仪式感已荡然无存。
下面是本人收集的一些成人礼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成人仪式,我国传统成人仪式以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为代表,当代成人仪式则以共青团发起的“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为主流。
传统的成人仪式带有对“性”成熟的象征意义,有的反映出刻板的社会性别规范,而像女性生殖器损毁/切割等这类严重侵犯人权、损害性与生殖健康的行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盛行。因此,在性教育中涉及对“成人礼仪”的正确认识。
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在核心概念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下的第3个主题“文化、社会与性”中提到了有关“成人礼仪”的学习目标。
我国传统成人仪式“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人礼”是重要人生仪式之一。
其中,男子“冠礼”与女子“笄(ji)礼”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实行最为普遍的“成人礼”形式。同时,不同的地域文化、族群文化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成年仪式。
“冠笄之礼”
冠礼和笄礼分别是我国古代汉族男子和女子成年的礼仪。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是少年男女获得氏族成人资格的重要标志。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成年礼成为西周统治者维护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即“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子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焉!”同时,男性“二十而冠,始学礼”,女性“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冠礼和笄礼赋予男女两性的成人资格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冠礼“冠者,礼之始也”,从冠礼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由“成丁礼”演变而来的冠礼在周朝开始出现,直至汉朝均强调仪式对成年男子的教育功能,明朝的冠礼仪式则颇具政治意味,明代之后,冠礼逐渐衰微,至民国初期,冠礼与婚礼渐渐合为一体。此外,民间也有将部分冠礼与儿童养育习俗相结合,如亲友或年长有德之人给成年的男子新的字号,称为“庆号”。
目前能看到的较完整的成人仪式见于《仪礼》中的士人冠礼。
仪式的核心环节是“加冠”和“命字”,主要程序是“换装易服”。仪式基本环节如下:
(1)筮日:主人于家庙门前占卜,确定冠礼的举行日期;
(2)戒宾:主人将举办冠礼之事知会其朋友,并邀请其为宾客;
(3)筮宾:冠礼前三日,择吉选定一位来宾为正宾,为冠者加冠命字;
(4)宿宾:冠礼前两日,到宾客家里再度邀请正宾,同时约请一人来赞唱主持;(5)为期:冠礼前一日,在家庙外举行仪式,宣布冠礼时辰,并通知众宾;
(6)陈器服:冠礼当日晨起,将盥洗用具和所用冠服一一摆放出来;
(7)就位:主人、亲戚、冠者及诸位执礼者各就各位;
(8)迎宾:主人在大门处迎候贵宾。贵宾抵门后,主人出门外迎接。主宾三揖三让,之后登上厅堂;
(9)三加:正宾在司仪主持的协助下,为冠者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并致祝辞,三次不同;冠者三次换服;
(10)正宾给冠者一杯酒,并致祝辞。冠者祭拜创造食物的人;
(11)冠者拜见母亲;
(12)宾客为冠者命“字”,并致祝辞;(13)冠者拜见诸亲戚长辈;
(14)冠者拜见官长;
(15)主人宴请接待宾客;
(16)主人送客,并派人将祭品送到宾客家。
在这个以系列的仪节促使自然个体向社会成人的转变过程中,行礼的时空环境、具体仪式环节与特定语言行为都对受礼男子进行集中性的伦理规训与道德启蒙,催化受礼男子的成人自觉,从而为成人社会提供具有道德意识且行为合乎社会法度的新成员。
这一成年仪式的实施不仅仅象征着男子在生理发展上的成年,也象征着男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社会性成人,并赋予男子正式成为家庭合法继承人的身份,个体获得进入权力群体的资格。
笄礼
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女性的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即古代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将女孩分于两侧的儿童发髻汇成一束挽作成人发髻,然后插上笄,一般通过仪式进行,而这种标志女孩成人的仪式就是笄礼。
尽管有大量的文字记录证实了我国古代笄礼的存在,但由于古代社会女子的社会与政治地位不高,关于女子笄礼的仪式细节等详细内容并无太多记载。
根据《礼记》中的《内则》《曲记》《杂记》诸篇的零星记载,如“十有五年而笄”、“女子许嫁,笄而字”、“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可得,一方面,女孩子十五岁许嫁后行笄礼并起字,另一方面,女性的成人礼并不单纯以年龄为依据,“许嫁”是行笄礼的重要条件。女子到十五岁可以许嫁,如果到二十岁仍未许嫁就必须举行笄礼,在此期间许嫁即“笄”并取字。而二十岁还未许嫁的笄者在完成仪式后依然要去笄而鬓首,恢复少女打扮,并不被视为成年。“笄礼”并不是女性真正的成年礼,女性成人的实际标准是许嫁结婚。
对于女性来说,笄礼一方面强化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分工与性别角色塑造,意味着个体到了适婚年龄,并已具备儿媳、妻子和母亲等以父权为中心的女性职能;另一方面,它并未赋予古代女性成为独立社会成员的资格,相反却通过笄礼的实施剥夺了她们走向社会的权利,迫使她们由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通过结婚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年。
地方民俗下的成人仪式
汉族“过十二岁”“做十六岁”
我国汉族地区大致以长江沿线为界,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存在着“过十二岁”和“做十六岁”两种成人礼俗传统,属于“儿童养育型成人礼”,对于儿童身心成长、家庭和谐发展和社区关系调适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标志象征型
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礼俗形式,其通过改变受礼者的发式、服装、佩饰等外在的身体特征来昭示出不同的年龄层和性别区分。比如,在安徽淮安,男孩子一两岁时开始留发,十二岁时剪发。剪小辫子要择吉举行,由一位满福之人来做。满福人要求儿女双全、父母健在、夫妻健在。男孩的舅舅手捧筛子,恭候一旁,筛子里面装有大糕、红鸡蛋、葱、笔、书本、红布等。剃头师傅一边剃头一边说喜话,并须在午时前完成。剃掉小辫子之后,象征着男孩从此摆脱神灵控制,成为俗世中人。与男孩子剪辫子相反,在江苏吴县胜浦乡,女子十三虚岁时于农历七月初七蓄头发,俗称“留头发”。由女性长辈为女孩修面绞汗毛,将原来梳的长辫解开,改梳为成年妇女的“鬅鬅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衣衫、束襡裙、着绣花鞋。从此结束少女生活,参加成人的劳动,可应聘结婚。
过关还愿型
此类型成人礼俗从孩子出生一直到十二岁或者十六岁之间每年反复出现,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以过十二为例,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是通过寄名神佛,保佑儿童平安。在河北万全县,过去孩子出生第三日要供奶奶许愿,为孩子认神灵为亲,意思是孩童为神灵所赐。拜认神佛之后,每一年举办奶奶庙会时,家中有孩子的人必送高约五寸的泥人到奶奶庙,后面写明某家外甥、某家子,称之为“替身”,到十二岁停止。十二岁那一年的奶奶庙会,必须亲自到庙里还愿,表示以后脱离奶奶的势力范围。
二是通过认干亲,祈祝孩子成长。干亲可以是神灵,如关帝,可以是神树、石头等,也可以是无血缘关系的干父母[15]。
三是比较普遍的“挂锁”和“开锁”。在山西,一般来讲,孩子出生几个月或者一周岁时就由外祖母家给挂锁。孩子挂锁之后,每一年于生日或者特定日子,都要举行庆祝仪式。十二岁时仪式最隆重,寓意孩子从此摆脱神灵控制,独立成人[15]。
此外,还有带着一定考验性质的。
在湘西、湘北一带认为,男孩出生后,若命里有“关煞”,必须许下“傩愿”,并在其三、六、九岁时,请巫师渡“小关”(又称“花树关”),待十二岁时渡“童子关”。届时请巫师造桥,孩子过桥过关,并理发留头,着新衣,表示成年。
儿童养育型成人礼的特征
儿童养育型成人礼俗的突出特征,首先是保育功能,其将儿童未成年阶段寄托于神灵或者外力的保护,伴随成长过程往复出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一次性完成的“过渡礼仪”,更符合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实际养成过程。
其次,具有明显的性别偏向和一定的性格区分。调研发现,在各地,过十二岁和做十六岁受男孩偏好传统影响,又因物质条件所限,通常只为家中男孩或者第一个孩子举办,近年来随着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深入,普遍实现了男女青少年同时举行,但会有性别区分和性别期待。例如,在山西长治圆羊成人礼上,孩子的父亲会拿鞭子或者是扫帚“抽打”孩子,女子用的鞭子上缠绕着十五颗红枣,寓意早日出嫁,男子用的上面缠绕十五个铜钱,寓意早日赚钱养家,承担家庭责任。近十年来,不论男女都会缠绕十五个红枣和钱币。
最后,其带有明显的信仰色彩。此类礼俗均认为儿童出生后至特定年龄,需受外力尤其是神性保护方可平安成人,那么仪式前后的成人也就意味着从神力“锁着”或者“圈着”的半个人转变成为完全的俗世之人。
彝族的成人仪式
彝族少女根据其发育情况选择单岁(15岁或17岁)时,举行换童裙成人仪式,要改变发式,把原来梳于脑后的单辫分开,在身后梳扎成双辫,并将远戴围型的头帕换成瓦型头帕。还要改变耳饰,将原来的红线或蓝线为耳饰的线绳,换成银耳环。同时改变裙式,将原来浅色上下两节的童裙,换为中筒黑蓝三节或四节的百褶裙。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可以进行社交,可以谈婚论嫁。
我国当代成人仪式
我国成人仪式可归纳为五种基本模式。
共青团主流模式——政治文化仪式
“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共青团组织主导下,以18岁高中生为对象,在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环开展的“成人礼宣誓”活动,被称为中国“现代成人礼”。它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现象。
发展历程
活动源起 “18岁成人仪式教育”最早起源于1990年4月29日由上海市嘉定县黄渡乡团委组织的“黄渡乡第一届18岁青年生日活动”。1993年12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外滩人民英雄纪念塔前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18岁成人仪式”,正式将黄渡乡的首创经验进行推广,800名18岁青年面对国旗、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庄严宣誓“以我壮志激情,创造崭新未来,以我火红青春,建设锦绣中华”。这一创举后得到上海市和团中央的重视,将其推向全市和全国[7]。
活动发展 1994年10月18日,共青团广州市委联同市人大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了“托起明天的太阳——94成人宣誓仪式活动”,全市两万六千多名18岁青年学生参加了宣誓,标志着成人宣誓活动在广州市正式启动。1995年5月4日,团中央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庄严的成人宣誓仪式,团中央领导亲自担任领誓人,5000名18岁青年学生向祖国作出庄严承诺,李岚清出席仪式并讲话。1995年10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行大规模宣誓仪式,参加的18岁青年学生达6.8万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这项活动在全国各地的中学逐渐开展起来。
仪式程序
现行我国法律确定的法定成人年龄为18周岁,各地学校举办的成人礼大都遵从这一年龄,故叫做“18岁成人礼”。
这些仪式的程序大同小异,以汕头市的一次成人礼为例,其程序为:
(1)宣誓:升国旗、奏国歌、面对国旗宣誓;
(2)接旗:请老前辈讲革命传统、向英雄纪念碑献花篮、新成人代表接过前辈代表手中的国旗;
(3)举行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如种植“成人林”等;
(4)颁赠《成人纪念册》,其中收录“成人赠言”、“个人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2020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2020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入党须知”、“参军须知”、“广东省公民道德格言”、“汕头市市民信用公约”、“父母期望”、“师长赠言”、“青春赠言”、“成长日记”等为数众多的栏目。各地的《成人纪念册》,内容与此大同小异。
活动争议
一方面,上述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中的成人礼得到了广泛的正面评价和社会呼应,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对该活动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社会性别建构缺失
现代成人礼的特点是男女同时参加、且在统一的年龄举行。在“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中完全没有对男女青年进行明显的社会性别建构的目标,它所指向的成人几乎不包含性别因素,而古典的成人式或乡土的成人礼则毫无例外地指向于使受礼人成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亦即在促使当事人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同时,也使他或她获得“性”。因此,男女的成人仪式通常具有标志“性”的差异。当代中国在学校里举办的成人仪式,基本上没有正面回应新成人有关两性社交和性成熟的困扰,在多数场景下,这个问题均被绕开或忽略了。
文化传承割裂
“18岁成人仪式教育”更为重视党和国家的理念,对于家乡、社区或地域乡土的强调明显不足。除了在少数学校的具体实践中有对“孝道”的关注,其对传统文化的关照也相对较少,基本上不具备传承文化的功能。面对国旗宣誓,强化公民及相关的法律意识,组织花样繁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说明通过成人礼促使当事人形成公民自觉和国家认同是其主要功能。但是,我国的成人仪式教育还明显地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属性,换言之,18岁成人仪式教育在我国,具有培养“接班人”的意图和方向性。
个体关怀不足
“18岁成人仪式教育”的方向性或基本目标,是希望新成人均做遵纪守法和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现有的成人礼建构实践当中,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等三个环节,可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向非常强烈且明确。但在承认成人礼可以作为德育的一种路径或方式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让它承载过多的意义和理念,避免在仪式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出现失衡。主办方任性追加时事性表述的做法,不仅会淡化现代成人礼的郑重感,还容易导致无视当事人或受礼人的主体错位现象。主办方居高临下地教育当事人的成人礼,反倒有可能引起某种反感或抵触。此外,现代成人礼均是大规模的、以集体形式举办的,因此,它也面临着如何应对当事人内在的、个人层面的隐私性成长和成熟过程,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使每一个个体都在成人的仪式过程中有所收获的问题。
学校改进模式——教育文化仪式
由于成人仪式教育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没有学校的整体行动是很难达成预期效果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情况下要成功地实施必须要上升到学校层面。
学校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采取两种取向:一是忠实取向;一是改进取向。
有的学校根据自己对成人仪式的理解,体现活动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仪式的表演性,注重学生叙述;有的学校将传统文化因素引入到仪式中,在服装、成人纪念物等环节注重民族符号;在规模上,有的学校以小为取向,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而另一些学校则以大为取向,组织学校集体开展,甚至还联合其他学校一同开展。
同时,学校改进模式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成人仪式内容与高考动员和励志结合起来,主题变味;强制将教育者的意图填充进去,造成内容的随意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文庙模式——古典文化仪式
在今天,文庙主要是祭拜孔子,保存文化典籍,学习文化经典的地方。文庙模式主要是指以《周礼》为基础,以古代“冠笄之礼”为原型而形成的成人仪式。
文庙模式具有历史感、厚重感与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但同时也存在观念陈旧的弊端,如所体现的等级、秩序与当今学校中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相背离;同时由于古今生活方式的不同,古人大量的实践知识、隐性知识难以让今天的孩子读懂,双方无法形成对话的基础。
家庭模式——亲情文化仪式
家庭是私密性和个性化很强的地方,目前一些家庭开始逐步重视子女的成人仪式。家庭模式有较为简洁的版本,主要是将以往的生日办得更加隆重,其中创意不多,如在原有的蜡烛、蛋糕、祝福、许愿、拥抱等基础上,加上亲戚朋友见证、长辈祝福等环节。家庭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成人仪式的理解,把生日庆典规模“扩大化”,程序仪式化。同时家庭模式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把成人仪式教育视为一种特别的亲情文化教育,过多地重视感恩与回报环节。
电视媒体模式——时尚文化仪式
2009年,湖南卫视与《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湖南省委精心打造了一台题为“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的成人礼节目,将成人仪式与电视传媒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了成人仪式的新图式,反响空前。由此,成人仪式又增添了一个特殊的电视媒体模式。
电视“成人礼”,是“成人礼在媒介文化逻辑中的复归与再建构”,被称之为“被发明的新传统”。电视媒体模式以赞美青春、启迪思考、激发斗志为主线,吸取成人礼的基本要素后,又创造性地利用时尚元素,迎合了年轻人心理需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围绕成人问题而设置的教育节目。
但从本质上说,电视媒体模式只是利用成人仪式在做节目,整个节目只是成人仪式的拓展。而好节目并不一定等于好的成人仪式。因为节目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重点在于节目的收视率和商业回报,教育效果只是实现前者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是难以复制的,之所以难以复制,不仅因其高昂的成本,更因其所需条件极其“苛刻”,强大的制作团队,耀眼明星阵容,先进演播设施,此外还需要排练、预演等,耗时耗力,一般的媒体、学校、家庭根本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