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理论 | 年轻人的追求,小圈子的狂欢。关于青年亚文化,这些你应该了解!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啥也不想追求的佛系少年;相信大家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时,都有过丧气的言论,甚至啥也不想做,只想“葛优躺”;相信大家在与朋友聊天时,也不乏会快乐的吐槽以及时不时开启表情包大战......
佛系、丧文化、恶搞文化、吐槽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亚文化。今天,小丸子就带你了解一下青年亚文化。
一. 含义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作为以青年期这一年龄段为界而划分的亚文化,其本源性的依据在于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二.青年亚文化理论的历史演变
01
芝加哥学派
该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越轨行为。芝加哥学派是最早开始关注亚文化现象,并将其理论化的学派,以罗伯特·帕克、斯莫尔、霍尔德·贝克尔等为代表的亚文化研究者开始关注流浪汉、舞女、吸毒者等特殊群体。他们通过“民族志”“参与考察”等实地研究方法,亲身实践临摹他们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心理动态,最后形成了“问题解决”“标签理论”等青年亚文化理论。
艾伯特·科恩提出的“问题解决”,认为下层阶级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一种用以解决自己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地位挫败问题的独特方式。霍华德·贝克尔提出的著名的“标签理论”,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互动与博弈中对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建构过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势群体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制造出各种规则,而正是这些规则给边缘群体本来无可厚非的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
02
伯明翰学派
该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抵抗仪式。伯明翰学派是青年亚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学派,以霍尔特、霍尔等为主要代表。将亚文化现象看做是边缘人对主流文化和霸权文化的抵抗是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研究方法。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一种“抵抗 - 收编”范式。
其研究表明,亚文化抵抗是通过一种亚文化成员共同享有而又与主流文化迥然有别的“风格”来实现的。他们从阶级和权力的视角出发,努力从“风格”之中挖掘弱势青少年群体进行“仪式抵抗”的潜能。与“风格”相对应,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收编”。他们认为,亚文化抵抗的“风格”形成之后,处于支配地位的强势文化和利益集团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遏制和收编。收编通常以两种途径进行: 一是商品的方式,即把亚文化符号和风格转化为大量生产的商品,从而消解其先锋姿态和价值深度; 二是意识形态的方式,即主流文化通过自己支配的媒介对边缘群体的“异常行为”重新加以界定,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03
后亚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部落场景。后亚文化时代以班尼特、哈里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新出现的“锐舞”“新部落”“”场景“等青年亚文化现象。后亚文化理论更加注重文化实践的历时性和混杂性,试图用“生活方式”“新部族”等建构新的青年亚文化叙事框架。
后亚文化理论严重质疑和批判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他们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具有混杂性风格的纯娱乐活动,并没有明显的阶级抵抗风格。
04
网络青年亚文化
在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经历了Web1.0、Web2.0甚至Web3.0不同技术阶段的发展,亚文化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样态,社会总体文化也随之变迁。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教授和陈霖教授合著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一书,为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图片源于网络
他们认为,新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相互建构。网络传播强交互、多中心、去总体的技术逻辑暗合青年亚文化反主流、反权威、强调自我价值的反叛精神,两者相辅相生,相互建构。
三.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样态存现
01
粉丝亚文化:集体式狂欢
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改变了传统追星群体的文化实践,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便于情感交流和集体狂欢的时空场域。亨利·詹金斯认为粉丝群体不仅仅是“仰慕”“迷恋”,同时“粉丝是狂热地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 ,迷恋、仰慕或崇拜歌星的人”,他认为粉丝是特定节目的固定观众 ,会将收视行为扩展为一些文化活动。例如粉丝会搜集关于自己喜欢节目或明星的大量信息、加入社区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如今 ,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方式 ,生成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语境与生态环境。粉丝借助微博、豆瓣等多种媒介工具,能够收集到更多关于偶像的信息,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更进一步。粉丝亚文化其是资本逻辑和技术赋权双重加持下的必然结果,蕴含着消费主义下狂热的物质欲望,同时折射出青年群体真实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渴求。
02
恶搞亚文化:无厘头戏谑
不同于伯明翰学派所关注的嬉皮士、光头族,恶搞亚文化采用拼贴、同构、挪用、反讽的手段生成风格独特的文化样态。恶搞亚文化通过篡改权威、颠覆经典等形式,以无厘头、夸张式的叙事表达来彰显青年群体的情感体验。其既是青年群体张扬个性、批判现实的文化实践,也可能演化成负面文化的重要来源。
恶搞,指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重组并解构母体文化,从而制造出喜剧或讽刺效果的娱乐文化形式。综艺选秀类节目《创造101》中选手王菊的意外火爆为例,一系列自称“陶渊明”的粉丝们,在创造了诸如“菊外人”、“菊势紧张”等恶搞词汇的同时,也依托群体自发产生的连锁效应,引发了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拉票行动,并直接将选手王菊从淘汰的边缘拱上热门C位。
图片源于网络
根据伯明翰学派的“仪式抵抗”理论,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特别的专属符号及行为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反抗行为,并非现实的反抗,而只一种是象征性的仪式。因此,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背离, 获取的“民主的胜利”也终归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是一种“伪民主”外衣遮罩下的集体狂欢。
03
御宅亚文化:乌托邦想象
御宅文化源自于日本,而后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风靡全球。御宅文化总是与商业产品密切相关,从漫画、电玩到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视觉影像构建的二次元世界。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青年群体能够创设自由空间,体验精神快感。御宅族有自身独特的兴趣爱好,且造诣颇深,表面是孤独的个体,实际拥有庞大的族群。御宅是他们共同的属性,很少迈出自己创设乌托邦的世界,却具有强大的购买能力。“萌文化”“旅行青蛙”就是御宅族典型的文化实践。
图片源于网络
04
佛系亚文化:有意识无为
佛系亚文化是根据佛教符号进行话语改写、意指改造而成,指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和有意识无为的处世哲学。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购物”等一系列佛系文化。其一方面有利于纾解内心的精神焦虑和外在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折射出一定的现实困境和社会症候,“佛系”成为青年群体无奈的话语表达和真实的情感写照。
图片源于网络
四.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01
个性化的表达
媒体环境下无差别的大众已不复存在,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人们被分成各种群体,再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等重新聚在一起,形成新的群体。所以,青少年也更乐意于去创造并使用更多的网络流行语,同样是身份选择的一种体现。这种情况下网络流行语的数量增多,并且样式多样。
02
话语权的回归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发表言论的空间。青年群体擅长运用非语言符号和独特的传播形式去表现观点,其网络传播行为以隐晦的方式凸显个性、表达自我,十分符合青年亚文化的风格。
03
娱乐化趋势
不同于以往大众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单向传播,如今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多数人发表的都是娱乐性内容,去缓解生活中存在的压力,遇到的问题都倾向于去微博、微信、贴吧等发条动态“吐槽”。在这个新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越来越弱化,可以说正在逐渐消解。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可谓一场网络狂欢,话语权的回归,使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发声,更倾向于个性化的表达。从网络流行的段子到现象级网络事件都表现出青年亚文化在内容上娱乐化的表达。
五.青年亚文化在节目中的运用
01
作为符号元素植入节目中
目前,吐槽文化、表情包文化等青年文化都是网络综艺的常用元素。例如《明星大侦探》中,经常使用的“尔康”表情包,各种各样的表情包作为花字的形式被用做节目的包装。表情包等搞怪图像的使用,不仅能够使的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能够让紧张的情绪的到缓解。
图片源于网络
02
其精神核心作为节目理念的设计
吐槽文化的发展与流行,使得吐槽渐渐从个人的宣泄活动变成全民的娱乐表达。2017年,腾讯视频运用吐槽文化的精神核心作为理念,改版推出《吐槽大会》,将吐槽文化推向主流,节目中明星的各种吐槽也吸引了网民们的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
街舞文化是源自美国的街头黑人文化,其风格是“酷化”“爱、尊重与和平”。优酷将街舞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合竞技节目的形式,推出《这就是街舞!》,用街舞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去吸引网民。节目中突显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奋斗中的真情实感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与当代年轻人相契合,形成情感投射与价值观的认同,不断打动着各圈层的街舞观众
图片源于网络
六.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1.新媒体助力亚文化发展
对于亚文化来说,离不开新媒体这个传播载体,也因新媒体的普及而使青年亚文化发展形式多样。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拥有更多话语权。并且,新媒体的准入口门槛低,受众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在网络空间中交流信息,传递观点,碰撞火花。
一方面,对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仍在继续,青少年借力新媒体技术发展不断扩展自己的文化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与交融,吸取青年亚文化的资本,来扩大主流文化本身的领域。新媒体语境下,亚文化不再被贴上“堕落”的标签,人们对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也更加包容,理解。
2.注重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不断对话与交融。社会的开放程度在提高,以前认为“叛逆”的青年亚文化也被社会渐渐接纳,并用其特有的方式与主流文化及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成为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一方面需要尊重青年人的创造性,吸收年青年人的新观点,借助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来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主流文化需要多多了解青年亚文化内容,能更及时地对亚文化的走向进行把控。对于青年亚文化的转变,主流文化要保持高度敏感,可以及时加以引导与制约,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
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性、小众化、短暂性的文化形态,它表达和解决暗藏着或还未解决的父辈文化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不能一味抵抗废弛、抹平封杀,要加以持久的关注考察、协商利用,充分发挥其建构、凝聚功能,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笃祥.青年亚文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启示[J].齐鲁艺苑,2014(04):104-106.
[2]刘东锋,张琪.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梳理与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育,2020(10):19-21.
[3]别君华.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J].传媒,2016(21):90-91.
[4]罗红杰.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20(01):164-169+188.
[5]董剡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J].新媒体研究,2019,5(18):72-76.
[6]王思聪.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对话与交融[J].西部广播电视,20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