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2-模块7、8-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德育
1、品德-个体现象;道德-社会现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道德认识品德形成的核心/基础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部动力直觉的(亲身体验)、形象/想象的(文字、视频)、伦理的(国家规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一种精神力量道德行为/习惯品德是否形成的标志/关键
3、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具有多端性。
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和服从,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认同-学习榜样,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内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高度自觉。
5、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说好约价罚演组)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
6、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的分水岭-10岁)前道德阶段2-5岁无道德权威阶段/他律道德5-8岁服从外部规则,重视行为结果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1岁要求平等,重视行为动机公正阶段11岁以后公正、平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法)前习俗(无社会规范)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避免惩罚相对功利符合自我利益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好孩子)谋求赞赏和认可维护秩序尊重规则,法律不可变后(超越)习俗16岁-社会契约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普遍原则/伦理考虑道德本质,道义高于一切
8、广义的德育:学校德育(狭义)、社区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9、德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素质(核心)、民主法治。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人化的统一过程。
1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基础/源泉),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外在道德的内化)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分别对应知、情、意、行。
15、中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坚定正确对待政治方向)疏导性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严慈相济尊重+信赖+严要求(贯彻要求:爱护尊重信赖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严宽适度;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实践;言行一致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统一引导、说服,校规校纪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因材施教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原则(集体与个人之间相互影响)
16、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德育的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17、中学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事实说服-参观榜样示范法树立榜样向榜样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看片儿)实际锻炼法参加实践活动联系、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品德评价法也叫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道德修养法自我修养法立志、学习、反思、座右铭、慎独
18、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群体的心理功能:归属功能(安全感、温暖)、认同功能(个体认同认可群体)、支持功能(群体支持激励个体)、塑造功能(塑造人格)。
2、正式群体是根据制度、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班集体的发展形成阶段:组建阶段:主要依靠班主任管理→核心形成阶段:开始组建班干部群体→发展阶段: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成熟阶段: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
4、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明确的奋斗目标。(2)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5、班集体的培养方法:确定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核心-建立正常秩序-组织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展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学校家庭社会)影响。(6)操行评定。(期末写;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反馈)(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
(1)针对优等生(品学兼优):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针对中等生(表现平平):创造机会,增加自信(3)针对后进生(暂时落后):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现闪光点,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持之以恒。
8、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发展功能(帮助学生从他律→自律);促进功能。
9、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10、教师在给学生分配的时候要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11、课堂气氛的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很少主动发言对抗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学生各行其是
11、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12、印象形成效应:社会刻板印象(针对一群人,如东北人都能喝);晕轮效应(针对个体,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白遮百丑);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后印象);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13、有效沟通技巧: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换位思考。
14、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是其根本任务。
15、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目的全任务多对象杂)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影响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培养学生创造物质价值);主体性和示范性(为人师表);个体性与群体性。
16、教师的领导方式:强硬专断型-完全控制学生很少表扬学生;仁慈专断型-表扬关心学生的同时以自己作为班级工作的标准;放任自流型-不鼓励不反对;民主型-合作平等鼓励。
17、教师的心理特征:认识特征、人格特征、行为特征。
18、教师的认知结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应掌握的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
19、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判断;教学设计-计划与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操作能力;强调反思的教学监控能力。
20、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教师期望效应体现了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1、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即相信自己可以较好学生。个人教学效能感: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般教学效能感:相信教育的作用。
22、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关注情境阶段(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2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个分析优秀老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24、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四种反思方法。
25、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对学生冷漠、消极、否定;个人成就感低-贬低自己的工作价值。
26、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