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拿遗传学来证明同性恋合理性是不智的|伐柯热点

  作文|余 亮编辑|戴雨潇、刘智雄、文如水美术|戴雨潇

  新浪微博的同志作品下架令,闹了个满城风雨。还是人民日报微信像大家长,说了些春风细雨的话,看似没问题了。但问题长着呢。我们的后现代病将比西方更加有特色。

  这年头说几句政治正确的话,撑撑同志、女权什么的,很容易。千篇一律,还篇篇十万加。

  「少女心质」普遍存在,就是只听得甜言蜜语,听不得批评。老男人们狡猾的很,那就哄哄你呗,说些什么「我真希望我是同性恋」之类的话,赚满喝彩。但真的猛士不鸟甜言蜜语和廉价感动。

  今天谈谈果壳网十万加短文《同性恋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吗?》。文章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证明同性恋是发乎自然的。一如既往有趣,说出了一些我没想到的观点。比如同性恋反而可能有助于族群的繁衍,「虽然自己不生育,但却帮助了自己亲戚更好地生存,从而让和它关联的基因得以传递。」(以后部分同性恋人士就别老一味歧视生育了。)

  基因决定论,这不是果壳一家的论调,昨天就有生物学专业的朋友告诉我,果蝇的遗传变异就会引发同性求偶,所以同性恋就是基因决定的。虽然我不认为人类需要到苍蝇身上给自己的行为找支持,但值得思考——骄傲的人类为什么开始师法动物性了,以及自然主义与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文明正是对自然的克制,不然,满大街动物行为,弱肉强食,文明就没有了。你们喜欢的那位前意见领袖怎么说的?「喜欢是放纵,爱却是克制。」

  文明也会因为压抑自然而遭遇反弹,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被压抑的欲望就会转化为心理病症。自然与文明的冲突,这是文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动力,不可能消除。度在哪里呢?

  果壳文章的逻辑相对严密,先承认自然的性取向未必就好,比如恋童,然后再说「两个成年人之间平等自愿的爱情,究竟违反了什么原则,伤害了什么人呢?」。所谓「成人」、「自愿」,就是他们的度。这也是常见的策略,看似谈「科学」,却马上滑动到自由主义的「自愿」原则上。

  文章最后批评常识——「然而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常识,不过是18岁以前偏见积累的总和罢了。」(大部分读者可能想都没想就相信爱因斯坦说过这句话。其实是个罗生门)不过这篇文章的伦理观念,正好建立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常识」之上。以为一切都是个人责任,一切都是契约。这只是个人主义政治学说的变种。嫖娼是自愿,小三是自愿,抽大麻是自愿,所以合法化就好了。解决不了问题,就把问题合法化,这个神逻辑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悖论。他们看不到整体层面上,所有的「自愿」最终汇总的样子。非主流的事物被鼓励、泛滥,这是每个文明衰败时才有的景象。

  文章也意识不到生物「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于同性恋个人,我尊重,但是对于同性恋所属的「身份政治」,也就是以当代西方「左翼」为主发起的,以性别、族裔、职业等身份为基础的,求得承认甚至获得话语权的政治,我始终带着审视,这个后面说。

  现在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关键的问题在于:

  如此热衷于用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学证明自己行为合理性的人,除了性少数派,可能就只有德意志第三帝国了。他们的「科学家」用「人种学」来论证屠犹。

  过去帝国主义都干过这事,列强都对亚非拉人民进行过生物学研究和歧视,连自由世界领袖丘吉尔,在屠杀殖民地土著的时候也不忘说一句:「普什图人要认识到不列颠民族是比他们更加高等的。反对者应立即杀掉,毫不留情。」。不过后来他们都隐藏起来了。今天居然只有同性恋一本正经地发扬这套做法。

  当然,你可以说,法西斯那个是伪科学,我这个是真科学。问题不在于真伪,而在于这种思路,这种诉诸于生物学的分类方式。性少数群体以逆向的方式,主动对自己进行人种学鉴定。

  听我这么说,有人可能会恼羞成怒,但愤怒之后还是可以想一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当生物学者用基因学证明黑人比较笨,你们不是激烈反对的么。人家可是真的测出了基因序列。严肃的人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这种矛盾心态。

  我不是说某些同性恋人士是故意像纳粹一样搞种族学,他们多数只是无意识的落入这个陷阱。但陷阱就是陷阱,有意落进去,无意落进去,结果都一样。

  原因是软弱。过去的文化斗士会强调自由意志,福柯会说,我搞性实验是我的自由选择,才不是基因决定的。但今天的同性恋善男信女没这个勇气。时而大谈自由选择,时而又说基因决定,怎么方便怎么来。

  还有性别标签。同性恋群体反对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是又不知不觉的喜欢身份标签。比如喜欢Facebook搞的56种非传统性别分类。那种不断细分的做法,是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后遗症——讲分不讲和,国家可以不断分裂,人群可以不断区分。然后他们称赞这个为「多元」,但理解不了中国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不仅讲差别,也讲融合。

  在西方,精英层的同性恋大概很自在。但中国城市社会层面对同性恋其实比西方宽容。我有个香港的性少数朋友,受不了在香港的生活,因为那里有各种宗教组织合法扎根在机构里,会排斥她。她喜欢大陆,而且是在小粉红群体里活得很自在。在大陆时尚圈,单身男往往喜欢装同性恋,这是获取周围人欢迎的最好办法。

  不过我这样说可能不受部分「香甜人士」待见了,在他们眼中,必须中国是不自由的,西方才是自由开放的,所以断不肯承认社会层面上中国是宽容的。或者身体承认了,大脑不肯承认。这里要再提醒一次,现在去美国,出入境的时候手机里不要有色情图片,被查到了会被赶出来的,人家保守的很。

  政府层面,有传统的儒家主义,坚持管理社会风气。而官僚机构有层层加码的习惯,导致一刀切的做法不少,这次微博清理相关作品可能就是如此,令人遗憾。但没有哪个官员会激烈反对性少数,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居多。中国政府不像资本、传媒那样喜欢征用同性恋倒是真的,又不用像民主党那样来拉选票。没兴趣。

  说回身份政治。

  当代西方式「多元主义」其实终结了启蒙。启蒙,可以是康德笔下的「告别不成熟状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进行自我反思。而今,身份政治却变成激烈捍卫自己的身份边界。看上去像自由,然而保守。正如有人形容今天的美国,不再是大染缸,而是万花筒,各个身份、族群互不融合。万紫千红,看上去很美,但红色的往往是血。大家严管嘴巴,政治正确,动辄因言得罪,但实际人群分隔,冲突不断。

  启蒙相信人是可以被改造的,要创造新人,就要创造新文化。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由来。然而同性恋诉诸于遗传学,这其实是一个自证循环。当一个人变成同性恋了,就可以说我是基因决定的,只是之前被压抑了。这样下去,整个身份政治岂不是都要变成基因政治?

  他们平时大概最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了,但现在又搞出基因决定论,从而也是物质决定论。TA们一边说性别都是被后天建构的,不是天生的,一边又说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为什么?善意的说,这是糊涂,恶意一点揣测,这就是文化斗争的策略,把科学话语拿过来垫背。同性恋都是基因造成的?明眼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高校里,不仅有宗教传教,也有同性恋「传教」,越来越多的人会被鼓励进去,和基因无关。

  捍卫婚姻,本是保守主义的象征。在全球一片离婚率飙升,呼喊取消婚姻制度的声音甚高之时,同性恋却追求婚姻合法化。这也是有趣的现象。对于动辄强调同性爱情更纯洁的人来说,难道不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么?戴勇斌老师说:「同性恋和同性婚姻完全不一样。人类历史上,同性恋往往是异性恋和异性婚姻的补充,在多数情况下相安无事。但是,把同性恋婚姻化是后现代资本主义一大特征。」据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人说,主要是为了手术签字、财产继承、抚养子女等权利问题。这倒也是身份政治的特色——要求不受身份限制,享有别人能享有的权利,否则就是歧视。其支撑条件是福利国家的存在,能够提供这些福利。要求同性恋合法化,相当于默认社会已经发展到比较富足的阶段。

  同志们身不由己,以自由的名义被后现代政治、资本、传媒或学院征用而浑然不觉。身份政治不解决什么,它是资本主义问题的结果,却误认为自己是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手段。

  身份政治带来的不是消弭冲突,而是激化冲突。像选票分赃制一样,通过斗争获得本群体利益,在国家整体层面则积累矛盾,极化不同群体。特朗普胜选可以看作一次社会矛盾的大反扑。现在西方国家的实力还能经得起折腾,未来随着国家和经济衰败,身份冲突可能会更加惨烈。他们甚至已经给自己准备好了各种标签。标签化,在和平时期适合资本主义消费的精准匹配(今日头条适合你),动乱时期可能就适合捉对厮杀了。

  中国的同性恋知识分子还是要跳出西方后现代政治窠臼。同性恋不是病,但同性恋政治就是白左病的一部分。不过有些人就是觉得,西方人的病也比我们高级,我就是要得那个病。关于白左病,这里不多说了(点这里,根叔已经说的很好)。当然,弗洛伊德-拉康们的态度是:病症是躲不了的,人类文明永远是带病修行。

  中国式的处理,低调一些好。写完这篇,刚看到人民日报出了评论,大体是这个意思,权利义务都要有,既要被包容,也不要哗众取宠,吸引效仿。

  

  文章编号:伐柯热点#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