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1. 由我父亲聚会所引发的思考

  2.《56UP》的思考

  3.《56UP》的价值

  4.阶层流动真的固化了么?

  5.对我有深刻影响的人和事

  6.教育是社会赋予我们争取平等的机会之一

  事情是这样的

  我父亲兴高采烈的分享他们同学聚会的视频,边介绍这是某某,这又是某某,他们之前在上学的时候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60后聚会当然少不了比拼孩子的近况。

  某某,现在在哪,家里房子又是怎么样?他家的孩子很有出息一年赚几百几百万。

  我发现了一件事情:

  所有同学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都是有受到时代的红利和社会发展变迁与教育的红利。

  他们的二代基本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70多个同学的居住城市分布:

  省会城市的有5个

  市区的有10多个,

  有30多个住在镇上,

  有20多个住在农村

  其中二代百万年收入有5个

  父母住农村的有1个,现在已经购置房屋在镇上

  长沙有2个,

  和父母一起住的有2个

  受教育水平均为研究生,其中有1人收入未知,为海外留学,1人为自主创业。

  是什么导致了40年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一代和二代有如此大的差别?

  先抛结论:

  富人仍富穷者愈穷,教育是社会赋予我们争取平等的机会之一

  大家还记得英国那部《56UP》吗,用56年来跟踪记录14个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轨迹,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拍摄了一群七岁的英国小孩,每隔七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最终以56up作为结尾。

  描述这群在英国社会中小孩的的Dreams, Ambition,and Fear.

  其实导演的初衷是想反映一个事实:

  英国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阶级固化

  在影片56up的末尾有这样的话:

  看到一个孩子7岁的样子,就能够刻画出他们长大的样子。

  这仿佛是英国的未来。

  其实导演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所选取的十四个孩子,除了有精神疾病在56岁才告知的Neil.

  还有从一个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物理学系的Nick,几乎所有的小孩都维持着他们的阶层,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出身较差的孩子最终也止于平庸,艰难度日。

  但是随着导演几十年如一日的拍下来后,他突然发现,其实他拍的不是一部想要记录社会阶层固化的影片,他无意中尝试触及的,是人生。

  1. 镜头语言与历史编织:

  其实在这部纪录片中(或者是大部分的纪录片中),导演所扮演的正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存在。固然纪录片导演可能试图呈现出一种非常冷静地叙述态度,力图完整的呈现真实,但是实际上就和历史著作一样,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首先7天之中的素材剪辑就主观地挑选出了“重要的”部分,或者是有意义,而非无意义的部分。并且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巧妙的剪辑,来揭示着“导演”所认为的联系与答案

  2. 纪录片与主观性、真实性:

  这部纪录片让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其中主角生活在一幕大剧场中,身边的人其实全部都是演员,他的每日生活成为万千观众每日观看的对象,而他也成为了大明星。拍摄涉及到他的衣食住行,甚至他的爱情。就像放大镜下的虫子,无所遁形。

  如果当我们把人当做纪录片的拍摄对象,那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尺度?纪录片的伦理在哪里,而我们又需要多么深入的拍摄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某个人的生活?

  除去导演的剪裁和纪录片伦理问题,纪录片所呈现的人的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Neil在56岁的时候才将他的精神疾病公之于众,而当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却转移话题,避而不谈。Sue21岁的时候说着自己非常的懒,但是人过中年后,却担任起繁杂事情最多的大学教务主管,说自己born for resposibility.

  因为是七年为一个节点,那么中间发生的事情又如何去处理呢?其中一个受访者说自己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可能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转变,但是却由于时间的跳跃而没有把这点说出来。

  那么当他们在回忆起自己过去七年的时候,如何用当下的价值观,来叙说过去七年里发生的故事?

  更别提回忆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后见偏差”(Hindsight bias),人经常会悄无声息地将记忆中的内容重新编排,使得发生的事情,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容易预测。(主观地加工也是有的:常见于分手后的自以为正确的男女,还有回忆起文革时期自己所作所为的老人们...)

  事实其实很残酷,

  有多少人真正地想要了解他们?

  就像某个知乎答案说的,他们只是来看看你,随即想到了自己。

  我赞同牛津物理学系励志的Nick所道出的这部影片的真正意义:

  这部电影想要的是揭露:

  在很长的时间里观察一群人,看他们如何演变,这个点子非常好。这里面的关键,Nick怎样活着Suzy怎样是表现,看一般人是怎么在改变。刻画出某些人类的样貌(picture of sombody),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事实有些残酷。

  这似乎是在做人生的历史学,在不同人的人生中找到那一条可以归纳的曲线,那一条我们大部分人走过的路。当我们看到20个人的大半生的年华在一部影片中交织,这一部伟大的影片经过了半个世纪终于得以完成。

  它不是超人在天上飞,不是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总有人站出来,它就是最最普通的人的一生,它就像《平凡的世界》一样,它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生阶段的变化,每个人生阶段所追求的东西也在随之变化,其实我们一直都在长大,7、14、21、28、35、42、49、56... 人生又有多少个七年?自己以为自己的热血能一直燃尽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己的爱能持续到海枯石烂,殊不知可能只是自己没能站在人一生的长度上来看,自己的那些信念,可能只能激起微弱的回响

  3. 童年对于人生的影响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人产生深厚的影响。Simon因为小时候寄宿学校里非人性化的管理而在如今想要治理于做寄养父母;也因为自己私生子而缺失父爱的经历,对能够给予子女父爱感到非常满足,甚至因为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小时候没有的东西,从而对离婚这件事情减少了一些愧疚。

  4. 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长久的关系一定需要inclusiveness.

  从14 up就一直郁郁寡欢的Neil,在56岁时被问及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关系,他说曾经有过好几段,但最终自己仍然是孑然一身。情感上的失败他归结说自己不擅长维系长期的关系,却也一再强调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情,大概是想说明“不只是我的错”吧。可是这大概也恰恰说明,任何一段long relationship,势必都需要足够多的tolerance和inclusiveness,让彼此成为最适合的那个人吧,任何一方放弃努力,那么就没有办法work out。而像经历了37年婚姻的Lynn说的那样,好的关系是“两个人一起成长”。

  5. 接受教育是给予人改变的最重要的过程。

  56岁的Paul说他应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因为Education is something people can never take from you. 整部片子似乎都致力于在表现经历对一个人的塑造,而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程度和教育经历的不同塑造。因此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促进社会公平的良药,那么教育定当是第一位。

  6. 父母能给子女最好的成长礼物是陪伴。

  Bruce 7 岁的时候说他此刻的愿望是见到六千英里之外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候就去了津巴布韦在退休时才回来的父亲,必然是给Bruce的成长留下很多永远无法弥合的遗憾吧。而他牛津毕业,在city工作一年之后选择投身教育,为做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而感到开心,大约是可以给父亲带来欣慰。可是There is a lot to make up,还是道出很多心酸。而他对两个幼子顺其自然,不做过分期望的恬淡教育观,大概也源于这种陪伴的思想吧。

  7. 经济和社会地位往往决定了政治主张。

  Lynn和Tony抱怨的是政府从他们身上拿走太多东西,捐钱支援其他国家,参与战争消耗国库然后再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榨取资源。而在开始做慈善之后,Andrew意识到的是付出和给予比用枯燥的法律条文赢得一场官司所带来的满足感要多得多。不带有任何立场的评判,富人所能看到的世界大约真的是比较美好一点

  8. 从7up直到56up, 每个人大约都无法不为自己的改变和这些记录而感到惊异。

  也无法想象这样片段式的记载反映了他们的多少人生,又通过银屏给他们的人生带去多少变化。但是时间的力量无疑是骇人的,而拥有这些记录又是何其珍贵。所以对自己的key take away是要坚持记录当下的生活和变化,record is always meaningful.

  这14个孩子当中,或许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家庭条件原本很好,但最终沦为流浪汉的Neil;一个是出身贫寒,但个人热爱科学,努力进入美国大学学术圈的Nick。而这种例外,确实是比较少的。Neil之所以过成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心理疾病(直到56岁的纪录片中他才承认),因此难以适应社会,才会过成这样;Nick确实本身聪明,又努力向前,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但他也承认,自己毕业时是因为无法拿到英国高校的教职才到美国的,而他本身是更希望留在英国的(但如果他在英国本土就有上层家庭的社会关系而帮他进入英国学术圈,他还会去美国吗?)。而且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学的是上层社会较少人问津的物理学。其实客观上,这样的学科是比较容易只靠智商和努力进入的领域,不像法律、医学等领域是上流人士争相进入的社交型领域。换句话说,如果Nick不是学物理而是法律,不是去美国而是留英国,恐怕很难达到今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吧……

  在英国阶级这东西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强大。仅仅是依靠聪明、努力之类的东西,就想实现的等级的跃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阶层之间的差异,也绝对不仅仅是上了顶尖的同一所大学,大家就到了同一个起跑线的。人家拥有的,远远不止是名校学历;而出身底层只靠聪明努力来到这里的你,也只拥有个名校学历罢了。

  这种差距,在工作的前十年,是很明显的。因为你再聪明,工作没几年的你,也很难赚到北上广一栋房子的钱。所以你这十年赚的钱,主要还是投在买房上;而有钱人家的孩子,赚到同样多甚至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投资用来创业用来做回报更丰厚的事情。物质的差距,仅这一点就拉开了。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极其聪明、出色、努力的底层孩子,最终跨跃了不仅仅一个阶层,而是数个阶层甚至到了整个社会的顶层,但是,这绝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即使做成了,那孩子也一定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努力,他一定舍弃了很多,比如我。

  在化妆品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最多连续出差4个月,每个月26天,每天去不同的美容,接触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给每一家美容院做疏导,做活动,做销售。

  做国际贸易的时候,我去的是其他销售不愿意去的地方,政治环境紊乱,客户难缠,单小事多,但我去了,我就必须要对公司有所交代。

  从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共是6年的时间,刚开始的前几年,一个不懂商业的人走得何其艰难,何其迷茫,几乎把所有能踩的坑全部踩上一遍,终于幸运的踏上趋势的风口,从而稍微顺利了点。

  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全部卡死,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多的东西值得再做一次,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来改变自身的状态。

  归根结底两件事:跟对人,做对事

  去大公司融资源,融团队

  去小公司把方法论实践

  纵观的已经过去的30年的时光和我现在的状态

  我总结出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情:

  1.我有个非常严厉的父亲

  虽然我父亲常年不在家,但牡丹姐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从小被他当成男孩子来养,告诉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暑假也不准出去玩,做错事,撒谎肯定要挨揍,不准乱花钱····

  父辈教给的是非常正面,非常刚的教育,我的价值观导向是很正面,阳光的,也导致我的性格非常倔强。

  2. 我有个后妈

  此事大家都懂,不在细说范围内,但也教会我知书达理,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我非常非常非常讨厌做家务!!!和非常非常不喜欢八卦!!!

  3. 我有疼我的外婆舅舅和教我什么是对的爷爷奶奶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我看见竹篓里有很多的鳝鱼和泥鳅,我觉得他们好可怜要被吃了,我抓了好几条放了,被我爷爷拿着抽子跑了好几里路,其实那是一个五保户挖的,第二天要拿去赶集贴补家用的。

  还有一次放学经过田里把人家牵羊的绳子带回家,被我爷爷撵着走了4公里路还回去

  还有跟村里的小朋友打架把人家脑门砸了个洞,最后被我爸爸罚站2小时,加整个暑假都不让出门····

  还有好多好多···反正牡丹姐姐小时候就是个超级熊孩子熊孩子本熊·····哈哈哈哈

  爷爷辈教给我的是淳朴,善良,自律

  我的外婆们和舅舅们没有因为我没有血缘关系而不疼我,反而给了我更多爱,但同时也让我很自卑···

  4. 家里穷

  此事应当举个例子: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连续吃了1个月的猫鱼也就是腐乳,红色的那种,有一天早上,我带着我的保温桶抄近路去学校,从一个小山坡上滚下来了,衣服和饭与腐乳沾到一起了,很是狼狈,但还是把剩下小半份没有沾上土的带回学校中午吃,因为不带中午会没饭吃····喷子不要问我为何不吃外卖,那时候是9几年的农村好嘛??这跟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有啥区别?

  也是因为家里穷,让我内心深处有深深的自卑,也不想一直这么穷下去,也是这个信念让我坚持了整个创业的历程,每当坚持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我都告诉我自己,你现在放弃就要回到你原来那么穷逼的日子了,你要不要再坚持下去?答案必须是肯定的!!!

  这个赋予我的是: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与坚毅的性格

  5. 初中的暗恋对象

  感觉这是个禁忌的话题,但我还是想说:初中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我的暗恋对象是我小舅舅,一个学习相当优秀的小哥哥,比我大1岁,他到哪里我的目光就追随到那里,哈哈哈,老脸一红···

  年少无知的爱恋就是这样,无奈小舅舅实在太优秀,我一直在尝试追随他,走他走过的路,看过他所有看过的书

  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36计》《三国演义》等等讲战争和战略谋划的书,在那个纯净得几乎如白纸的时代,这些书,这些知识在当时就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个改变我的是:胆识,谋略,格局与战术

  小舅舅后续是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国内某985,这一成绩目前还没有人打破貌似···

  6. 琼瑶小说

  马BI ,这个阿姨真的毒害了很多的青少年,整个高中时期的周末我就是泡在这样的小说里长大的。

  这个对我的改变是:导致我到现在还没结婚的罪魁祸首,我不愿意将就,我想要我的婚姻因为爱情,不求霸道总裁,但求理解,共同进步,互相欣赏。

  7. 工作后

  可以从我的奋斗历程中一窥究竟,我想说的是18.19.20年对我影响大的人和事

  人的节点从36K开始的,我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小伙伴们,从而接触到各类优秀的创业者,社群运营者,他们当中排名不分先后(641,老高,肖逸群,松月,波波,黄君,阿MAY,天儿,BRANDX,李姗姗等等~~~~·)

  这个对我的改变是:流量的玩法,新消费品的各类玩法,各类我需要的资源对接,我有子弹了!!!

  事:得到和我每日自己的规划

  这个对我的改变是:体系化知识,提升领导力与解放生产力

  8.20年项目失败

  深度研究了波波与肖逸群,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个人IP怎么做,流量流转,变现,项目操盘方法论(当然他们不知道我在研究他们哈哈哈哈)

  混沌的增长与组织课程,目前在学,往后我找机会细细写心得和感受。

  好吧再呼应下主题:

  在中国,导演郑琼,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纪录片,叫《出·路》,她跟踪拍摄了农村孩子,小镇青年,国际大都市里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让你看到三个阶层的孩子,“读书”是如何影响命运的

  每个人都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比起那些连奔跑的权利都没有的人,还有机会奔跑的你我,要努力去超越自己。

  我并没有否定这纪录片中那些富贵人家孩子本身的努力,我也知道贫穷人家的小孩也是努力和不努力的都有(当然富贵人家小孩也肯定有不努力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否定努力的价值,恰恰相反,我十分认可努力的意义,甚至明确地知道我能过上现在还不错的生活是因为自身的努力(事实上我应该算相当努力的普通人之一了)。

  我说这些,是为了更有效的努力。所谓“更有效的努力”,是针对那些“想要一步登天、一夜致富、凭借上个好学校去个好公司之类就一下子登上人生巅峰”的努力而言的。

  我只是想通过这部纪录片,以及我个人身边的所见所闻说明一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存在阶层壁垒的。那些新闻媒体上天天宣传的一步登天、一夜成为巨富,不仅在现实中是个例,另外也有阶层这样的壁垒在阻止它的发生。

  所以,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与其抱希望于“花大价钱让孩子上个名校就能到上流社会了”、“我自己上个名校到了大公司就能到上流社会了”、“我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当上比尔盖盖茨”blabla……还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事,把目标订得更可行更踏实,一步一步,做你当前条件下可以做到的更好的程度,这才更加实在,这样的努力也才更加有效。

  不要指望着一个XXX的机会或者XXX的平台就能让你的人生怎么样。诚然,一个好的XXX确实会让你过得更好,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人生这场长跑中,你能够过得如何,跑得多远,应该是无数个XXX慢慢累积起来的,并非一蹴而就。

  明白了这一点,把浮躁的心气丢掉,把努力落实在一点一滴小小的进步上,这才是更有效的努力,也才能走到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