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别人的意思不能很快理解,而且老忘东西,我这是怎么了,

  谢邀。

  补充说明没有写是这种状态是成年出现还是从小就有,姑且按照成年出现来作答,生来既有的话表示爱莫能助

  一、外在的表象源于内心的迷茫。

  以自身为例。初中时,我可以一晚上背完一本政治书。小学时,我可以一星期熟背唐诗300首。大学以来,思修马克思历史全都是作弊过的,别提背了,看都不想看,原因在于,内心抵触。

  年轻时犹如白纸一张,三观未全,什么知识都可以很快记住,可当你成年后,明白自己所需,对那些不需要而又必须记的东西是很抵制的,所以你会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理解。

  所以,第一步,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若在上大学,不值得上的课就不值得上好,没必要勉强自己。

  如果你对自己热爱喜欢的事物还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请往下看。

  二、学会用纸记事。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必然是有其他事情干扰。

  设想如下场景。

  你在一本喜爱的小说里如痴如醉,突然一个电话,告诉你XX事改在XX点,你看了一下,记在心里。

  然后有一条短信,XX约你X日吃饭。你突然又想起来,XX作业工作还没做,下周要交。

  你继续看书,但一会想想别误了饭局,一会想想作业没做,心猿意马,犹如小鹿乱撞,怎么还看得进去。

  所以,用纸记事,不仅可以帮你安排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你大脑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大脑无后顾之忧,不再朝三暮四。

  三、减少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的时间必然带来碎片化的思维,碎片化的思维表现就如题主所言,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下我在这个问题里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43235/answer/15438545

  P.S.如果是感情,生活问题导致,尽早解决,不要让心里有事压着,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与你共勉。

  精气神不足,色心过重,信息摄入太散不专一,属于一个人的生活不合理安排无规律,不讲信用,作息不规律

  很多人在学校中学习好,除了刻苦的努力以外,我们都归结为“他非常聪明”。这就是因为具有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快捷的,精度高的,有创造力的思维。那么什么是高品质的思维活动呢?我们先从反面入手,看看阻碍你进步的低品质思维是怎样的:

  拖沓的低品质思维的特点:

  1.思维速度慢。体现在一边思维一边口中或者脑中念念有词。本来可以飞速驰骋的千里马,却被迫去拉磨。本来一个简单的问题,大脑可以一闪而过的解决问题,但是非要反复的“默念”,确认,生怕那个地方疏漏了。结果导致思维的支离破碎,就算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也无从意识到。更不要说什么直觉,创造力了。

  2.思维片面,没有整体观: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从一开始就陷入某个局部中去,而忽略了整体。而每个问题的解决,局部之间都是有很多联系的,由这些联系连接的局部构成了整体。如果忽略掉整体,只能使自己陷入某个“迷宫”而无法自拔,更谈不上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3.思维混乱,没有条理性:由于发音思维的速度慢,和大脑本来的思维速度不相适应,导致提前运转的大脑不得不时不时的停下来等这个慢的像牛的“发音思维”,这必然会导致思维的链条不断的断掉,思维变得没有逻辑。通常是想到了后面,忘记了前面,一再的出现“我刚才想的是什么来着”这样的尴尬。这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明明已经接近答案了,但是还必须退回去重新思考,或者另找一条路接着思维。这样怎么会有效率呢?

  4.对自己没有信心,想明白的问题还需要反复核查:明明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答案,但是因为自己的思维精度不高,还需要返回去再次核查,以确定无误。当然,某些时候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每个问题都这样做就是发神经了。体现在考试中,做一个选择题,明明几秒钟就得到了答案,还非要再想几遍,导致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5.因为思维的问题,导致缺乏自信,没有任何创造力:因为自己的思维总是走在别人的后面,于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导致什么事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人云亦云。遇到事情不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更不愿意另辟蹊径去创造方法解决,而代之以“看看别人怎么做”,或者干脆直接求助于朋友或者老师。这样完全没有独立性的思维活动是事业成功的巨大障碍。

  相对于以上低品质的思维而言,无声思维则具有下面的优势:

  1.思维速度快,大脑轻松自如:因为无声思维是运用大脑的“内语言”进行思维,也就是大脑的本源性思维。我们可能都有这个体会,有的时候很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一瞬间就得到了答案。而在这一瞬间,你根本就没有把你大脑的想法默念出来,但是你也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就是无声思维,一种我们生来就具有的,大脑的本来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大脑是没有任何束缚的。所以可以通过几个“闪念”就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大脑还不至于很累。

  2.思维局部和整体兼顾,自行适应:因为无声思维下的大脑运行没有任何束缚,所以是“随心所欲”的。当进入一个局部,发现联系以后,会自动的找到另一个局部或者多个局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映在阅读中,你会发现用无声思维方法去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时非常难受的,而且,大脑经常是你看这个字的时候,早就明白了整句话的意义。就算你的眼睛看不清整句话,也会给你胡诌一个意义。

  3.思维流畅,一次到底:因为无声思维的任意性和自动性,通常是大脑中问题产生就立刻自己搜集脑中现有的“已知条件”解决,所以你感觉你的思维是非常顺畅的。而且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常常体会不到过程,而直接出来结果;这个结果又是下一个问题的起始条件,层层承接。体现在阅读中,眼睛看着文字就会自动的去理解,同时大脑根据理解出来的表面意思去做进一步的解析,和以前的知识融会贯通。

  4.具备创造性思维:无声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创造性。当运用无声思维解决问题受阻,它会自己去找方法来解决。或者直接跳到结果,然后倒推。所以你经常会有一些灵感产生,你自己有时候都莫名其妙。

  以上的特点,是无声思维训练到一定地步才会出现的。此时,你不在需要音读切断技巧的辅助,无声思维是在下意识中运作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大脑密码思维训练系统_先进的大脑思维训练软件

  当然了,如果由于长时间刷短视频、沉迷于游戏、电视剧等,以及有熬夜习惯的话,就很可能出现基础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了。这种情况下造成的认知下降的话,很多脑力活动是没法正常进行下去的,这种情况可以做下认知训练,把基础的认知功能都恢复了再说。具体可以看下面的这篇文章,比较推荐的是成长脑App。 无声胜有声:几款脑力训练软件分析与推荐

  被这个题目吸引,不请自来。

  题目说的这些现象,我现在身上都有。

  明显到被注意到是从初二开始,那时候经历了第一次失恋,脑子里整天都是这一件事,开始注重性别,让本来和男生玩的很好的我开始和异性保持距离,靠近女生,找认同感。

  但当时并不会和女生亲密的相处,只是没有感情的坐在一起,很尬,尬到后来几乎每天都被这种异类感刺痛全身(怎么觉得自己不太直了呢,嗯……)周围人的一点举动,一句话都能对我引起巨大的震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大家都不鸟我啊,因为我当时整天都像弓着背的猫那样,脑子里全是别人对我的不满啊。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法就像风筝一样,脱离了日常生活,脱离了周围人能理解的范围,并越来越远。

  那么题目的这些现象,就在我的身上明显起来了。听不到别人讲话,记不住事,等等。所以是哪里出错了呢?也许是我的那些负面的脑补吧。那段时间自己真的给自己加戏不要太足,一个眼神,一句话,我都会充分体会,并由此得出:啊,我果然真tm讨人烦啊。然后再次疏远周遭,疏远现实,疏远像一条泡在水里的紫菜一样的自己。每天在这样的思想的重压下,那还有心思关注周遭呢。

  暗黑的初中过去了,脱离了那个环境,我的情况有了好转,算是翻过了一道坎的感觉,至少在陌生的环境,我不在是那个可怜兮兮的没朋友的异类。不一样的就是,我的底色被刷成了灰色。我坐在课桌前,会想着,嗯,现在的坐姿看上去很好,其实是费力气的绷着的,姿势很不科学,所以我的肩部很僵硬,到现在高三了,坐直了都很难坚持,得靠在椅背上。

  刚开始还是整天混沌的,会犯很多错,忘事情,大多数时候,思绪都飘到一些虚无缥缈的事上去了,也就是精神不集中。我变得爱说谎,不确定的事也要坚定地说,因为真的忘记了。这样的状态下,没朋友是自然的,只是当时很难忍受这种状态。

  高二下学期是一个转折点,我交到了朋友。为了躲避一个同班一样很负能量的人,我主动向她们靠近,然后幸运的被接纳了。刚开始我一直都是走在边上的背景板,一声不吭。直到学到了一定程度的的她们的沟通模式,我开始兴奋的讲话,尽力抓住话语权。那么下一个坑就来了,我不会关注别人的感受。整天被那些脑补拉扯的当时的我,其实还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并没有完成一个和外界沟通的过程,我只是在单蠢的宣泄自我(就像现在这样),so,她们会喜欢我吗?我的恐慌又来了,神经质又来了,她们躲得更远,我抓的更紧,世界就在眼前崩塌。我有几乎回到了孤独的状态,其实一直都是。直到取消高三的课间操。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我需要讲话的压力变小了,又能呼吸了。我习惯了思考,想一些下一秒就记不清起的东西,习惯了记作业。

  直到最近,我忽然意识到,和同学交流才是我的压力源,这是在我充分接受了自己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之后。我开始课间自己出去,不想讲话就摆个笑脸。我脑子里那些毫无理智的唾骂声中忽然少了一种,对于自己交际的无能。我明白了,过了这几年,我只是不喜欢讲话了。

  事情变得有意思了,经过这几年无时无刻事无巨细的琢磨观察,我开始看懂了周围人讲话的动机,虽然慢半拍的脑子容易跟不上。我看到了什么呢?她们之间讲话也带着很多攻击性的,我的同桌也是缺爱多一点的,相对的另一些人是比较稳定的,对自己的生活,享受大于厌弃的,不过我没有体会,不便形容。因为开口是出于主观意愿的,我能真正去听对方说,听到ta的情绪,明白那种期待被理解的心情有多容易被折断而转化成怒火,而是否回应在我。周围的人开始向我走来,我被需求的心理得到满足,继续做自己的事,自己想着些有的没的。当然不是就此一片坦途,我还是会在期间徘徊,是终点终于靠近了光明。

  就这么一点一点,大体上是一个由现实走到虚无,到目前又朝着现实靠近了一点的过程。综上所述,我想造成这些的原因,至少在我,是因为心里杂音太多,东拉西扯的,也是对自己不够信任,容易生怀疑。像我这样即将高考的,这个问题现在就很坏事。但就这么把自己整体理一遍,这样也真的让我思考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而且看来,也许慢慢的,我能不把自己想的那么坏,明白一些让我精疲力尽的挣扎其实是来自自己本性的抗争的话,心里的杂音也会随之消弭,换来的是自我的解脱,上述问题也算是圆满的解决了吧。

  题主所说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大脑迷雾”,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无法保证这种状态不再发生,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进行改善。智瘾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转发如下:关键时刻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 教你如何避免“大脑迷雾”

  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既在手头上有某些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处理时,大脑却偏偏在这个时候罢工。此时的思绪如同一团乱麻,让人无法清晰的思考并做出判断,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状态又会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得本来就零乱的思维变得愈加不可收拾。长此以往的无力感甚至会引发失眠等健康问题,至此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导致工作效率一落千丈。

  如果你对上述描述的反应是 “诶?这说的不就是我么!”,那你也不用太过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大脑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仅仅是自己太过愚笨,因为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笔者也不例外。相信我,没有什么比站在台上做演讲时大脑一片空白更糟糕的了!

  这种状态不止会对我们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它还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比如当我们初次约会或与人交谈时,大脑中没有清晰的思维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清晰的表达。不知道各位读者如何,反正笔者曾经历过由于大脑不够清晰而导致的社交尴尬。

  相信大家除了上述这种状态,必定也有过思路清晰,工作效率超高的时候(此处可以脑补一下电影《超体》中女主的状态:-)。我们都希望能够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而将大脑处于“一团浆糊”的时间压缩到最短,甚至永远不再发生。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避免。

  电影《超体》剧照

  我们称上述这种大脑状态为“大脑迷雾”,以下是维基百科对该现象的定义。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also known as brain fog or mental fog) is when a person is slightly less wakeful or aware than normal. They are not as aware of time or their surroundings and find it difficult to pay attention. People describe this subjective sensation as their mind being "foggy". —Wikipedia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云状意识(也被称为大脑迷雾或思维迷雾)是指一个人处于较平常相比略不清醒或略不警觉的状态。他们不像平常一样能够对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有所意识,并且难以集中注意力。人们对此现象的主观描述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思维像“雾”一样。

  大脑迷雾的主要表现为:无法进行清晰的思考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工作内存(逻辑思考所需的短期记忆力)下降

  如果你具有这些症状,不必担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和训练来改善大脑的状态。即使你不具有这些症状,文章后面所介绍的技巧和训练仍然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若想“治疗”大脑迷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种状态发生的原因。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讨论导致大脑迷雾的三种常见原因,以及相应的改善方法。

  现代人往往比我们的祖先更难以专注于某项活动(没有参考数据,我瞎猜的)。这是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手机应用和无所不在的屏幕在试图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有人曾说过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注意力就是通用货币。各个应用的背后都是一群智力超群的工程师在想方设法让你把你的注意力交给他们。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再也无法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改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冥想来重新训练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就像我们大脑里的肌肉,当你尝试集中注意力去冥想时,这块肌肉就得到了锻炼。如果你尝试过冥想,你就会发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思绪和注意力如同一只猴子般上蹿下跳,任何轻微的声响或一飘而过的想法都会在冥想时得到放大,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而冥想则是在训练这只猴子不要这么亢奋,意识到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但并不加以注意。

  冥想看似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无关,但它能够训练我们大脑的注意力肌肉,这块注意力肌肉确是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训练,我们会发现我们能够更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件事情而不被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吸引。简而言之,冥想训练了我们将碎片化的注意力收集起来的能力。每天只需十分钟的冥想训练,就足以让你感受到自己精神状态的变化。所以还等什么,刷完这篇文章就去冥想吧!

  笔者很喜欢将人的大脑与计算机做对比,可能是作为程序猿的职业病吧!:-) 但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相信各位手机控(看什么看,说的就是你)都有这样的经验,手机或者电脑开机时间越久,其反应速度就越来越慢,越来越卡顿。其部分原因就是运行在后台的程序越来越多,占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也随之增加,这些后台程序你平常看不到,但你却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设备越来越卡顿。

  我们的大脑也与之类似,潜意识就是运行在大脑中的后台程序,潜意识占用的资源越多,留给前台程序(当前的工作内容)的资源就越少,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不上去(大脑的卡顿)。那么我们大脑潜意识里装的都是什么呢?

  当有个朋友约你下周末一起去做某些活动,你的潜意识就会设置一个闹钟,作为后台程序运行,等时间到了就会提醒你。这种潜意识所占用的资源并不算太多,特别是当你朋友约你去浪的时候。

  但如果你下个月有个报告要交,你觉得这个报告三个星期就能写完,等三个星期过去了你又觉得两个星期足够了。虽然这两个星期你什么都不用做,但这件事却一直存在在你的潜意识中,而且还会与负面情绪绑定在一起。这种“后台任务”才是耗尽你的大脑资源的罪魁祸首。

  改善方法:若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尽可能多的后台程序移出你的大脑。比如,你可以使用某些软件来管理你的日程,设置好定时提醒然后就忘了它。对于后面提到的那种大型后台程序,只能通过尽早完成这件任务来释放它所占用的资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是某种程度的拖延症患者。如何改善拖延症是另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将来可能会再写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总而言之,如果你对工作生活中的事情越有组织性,那么你的潜意识所占用的资源就会越少。同时,如果你认可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止是物质上的极简,还包括思维上的极简,那么留给你当下工作的大脑资源将会大大提高。

  回想一下那些我们“超体”附身的时刻,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共同点,既身体感觉倍儿棒,充满了能量。身体就像我们大脑的电源,电源不稳定,大脑就可能随时宕机(职业病又犯了)。大多数人提到锻炼身体,想到的往往是对我们身体健康上的好处,想到的是多锻炼以后不容易生病。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运动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大部分读者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酣畅淋漓运动完后,当晚的睡眠质量一般都很好。第二天起床,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充满了能量(如果没有走路像个企鹅一样的话,没错,我们都经历过)。虽然至今我还不是很明白运动对我的大脑施展了什么魔法(释放了什么化学物质?),但这种感受是很明显的。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病痛,这也会通过潜意识占用我们的大脑资源,这大家应该也都体验过。因此,运动既能为我们的大脑充能,又能给我们提供健康的身体从而避免给大脑增加负担(如果世界末日来了还能跑的比别人快)。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你说996没时间?这样的公司也不在乎你的效率了吧。。。

  如果您觉得这篇答案有帮助,或者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智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