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质问莫言:你和你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莫言直接回怼

  那是一个多雨的下午,著名作家莫言骑着自行车,冒着雨,踏上了通往北京大学的路。他被邀请到这里参加一个座谈会,与上千名学生分享他的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然而,这场座谈会最后却以一个意料之外的尴尬局面结束。

  

  当莫言回答北大女生的问题:“你和你的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时,他的回答带有一丝辛辣的幽默:“人都褪毛这么多年了,当然是人性多。”然而,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却让莫言怒不可遏,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终座谈会不欢而散。

  莫言,1955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读过私塾的书生,曾在生产队当会计。然而,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家庭被划为中农。莫言出生时,家乡正遭受自然灾害,家家户户都在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莫言常常饿得肚子疼,太饿时,只能靠猛灌凉水填饱肚子。

  他经历的贫困生活,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小学毕业后,虽然因家庭成分问题不能再继续上学,但他仍然坚持阅读,用辛勤的汗水和坚韧的毅力,在贫困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莫言渴望逃离农村,他认为知识和文化是通向新生活的桥梁。但是,由于他的家庭成分,他一直无法进入军队。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用他的文笔写了一封信给武装部长,成功的获得了参军的机会。

  

  然而,进入军队仅仅十几天,莫言就遭到了举报。他的家庭成分问题再次成为他的阻碍。他恳求着指导员,让他留下来,他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后,他在军队中的表现得到了认可,1978年,他已经是一名连级干部,同时还兼任图书管理员。他在图书馆的时间,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思考。1979年,莫言开始尝试写作,两年后,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发表。从此,他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都表现出他的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视角,使他在文学界名声大噪。

  但是,正如那场北大座谈会所显示的那样,莫言的作品和他的观点并不总是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对于女生的第二个问题:“那你爱人读了你写的那些残酷的情节,有什么感想?”莫言回答:“我的爱人从来不读我写的书,那些都是我瞎编的,编出稿费来好打酱油。”这个回答让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你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一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时,莫言愣住了。他低下头,又抬起头,反驳说:“你说我没有社会责任感,那我冒着雨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跑到这里又是干什么呢?坐在家里怎么也能写出一万字不好吗?”这是莫言对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质疑的回应。

  

  在莫言看来,作家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写出真实的生活,哪怕这个真实残酷无情。他对那些充满痛苦和挣扎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写作的原因。

  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是黑暗,就否认黑暗存在的事实。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面对的是残酷的人性,就否认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情和黑暗,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莫言的作品,就像他在座谈会上的回答,直接,坦诚,不回避,有力。他用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家和人的真实面貌,那就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性的光明总会照亮前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