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镇说(第三部)》连载之(66)|公小牵是跟谁学的昆曲呢?

  □逄春阶

  第六章 芝镇·边陲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照五哥公冶德兰说的,我和公小牵还真的不能走在一起。但我却怎么也无法割舍,朝思暮想,我们是如此默契,是天作之合,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是真的吗?到新疆去探讨父亲的死因,倒成了次要的。我是想弄明白公小牵的身世,是不是如五哥所说。

  五哥觉得我的情绪不对,干脆叫我到岛城一转,等心情平和些再去新疆。五哥教课很忙,他也顾不上我,我就一个人到海边溜达。

  初夏的下午,海边垂钓者的钓线,如果不仔细盯着,是看不见的,仔细盯着,也只是看到隐隐约约的一点点,再盯着看到一道银狐,钓丝融入了蓝天中,天水一色,钓鱼,还是钓天、钓海、钓云、钓雾呢?肉眼看不见的银丝,若断还连,若连还断,但那银丝绷紧了,等着游来的鱼。

  那钓线,让我想起黛玉《葬花词》里的一句“游丝软系飘春榭”,也想起了《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唱词“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准确说应该是记起公小牵在学校元旦晚会上唱的这一段,“袅晴丝”的“袅”时,稳住气息,轻柔缓慢且清晰吐字的样子。“袅,先唱字头ni,再唱字腹字尾ao,仅从戏词字面便无法体会其发音的要领。尤其是‘丝’字的发音,不能如曲谱中所写,平铺直叙一带而过,而是应该先轻后重,后以一小段波浪状颤音结束,以修饰宛如春风吹动的杜丽娘心中的根根情丝。”公小牵那带有新疆味道的话,言犹在耳。公小牵是跟谁学的昆曲呢?

  我记得在学校萃华园里,跟公小牵谈过“天然”一词。这里面有个典故,乾隆皇帝登泰山,登至十八盘,乾隆见景生情,想起《论语》中“仰之弥高”的句子,顿时出一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纪昀立即以《孟子》中语对出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若登天然”四字很妙。我很喜欢这副对联。

  公小牵道:“这都是传说,我对‘天然’二字喜欢。《牡丹亭》唱段‘醉扶归’中,春香夸赞杜丽娘身着精致光彩的裙衫,佩戴着宝石镶嵌的花簪,如此这般夺目动人,还有什么可羞于见人的?但是杜丽娘却回道:‘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对于这句唱词,有人认为曲唱应当讲究依字行腔,‘好’字在工尺谱作‘四上尺’,是上声腔格,‘爱好’即喜爱美丽,‘天然’即天性也。因此翻译成:杜丽娘表达自己从小就是爱美。也有的人认为,在昆曲曲唱上亦可运用‘破音异读’法,即‘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中的‘好’字,读作去声,借用‘爱好天然’一词来形容少女本色自然、不加修饰。我觉得这样处理更合理。因为杜丽娘久居闺中,蕴藉含蓄、贞静温良,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当春香夸赞杜丽娘‘今日穿插得好’时,如果杜丽娘趁势道‘你可知我一直都是这么爱美啊’,未免有些与杜丽娘气质娴静、内秀含蓄的形象不符。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真有人夸赞时,按常理还是‘自谦’一番更加符合人物性格。因此,‘好’字作去声读,更为贴切。也只有这样,前文中‘你道’‘可知我’的转折之意,才有了着落。不假修饰,自然而然,这才是杜丽娘的‘天然’之美。在表演过程中,‘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引发了杜丽娘的顾影自怜情绪。青春的落寂无法排解,蓄积在心中的情感第一次抒发,因此在演唱这句唱词时,情绪表达上应略有不同。”

  我让公小牵示范,她说:“前面的小树林,就算观众,我试一试。”颔首微笑,眼角眉梢及两颊,都被调动起来,伴着她的中低音,张口来了一句,“可知——我——一生儿爱好”,双手翻掌托至胸口,眼神平扫直面树林,向“观众”表露杜丽娘“爱好天然”的真切情感。当唱到“是天然”时双翻手背在身后。

  “表演这个动作时要运用巧劲儿,动作不能大,就在身前一带而过。委婉地体现出杜丽娘内心深处厌烦封建礼教的管束,向往自由的真性真情。”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我继续盯着钓竿和隐隐约约的钓丝,仿佛自己也顺着钓丝,游到了海里。脑海里蹦出一些词,诸如,抽象的,写意的,抒情的,诗化的。还有闪现着舞台上的水袖,勾来搭去,勾来搭去,传来传去,眉来眼去……我看到弗尼思朝我飞来,嘴里竟然也唱着昆曲《牡丹亭》。

  海边垂钓者,捏着酒杯,盯着钓丝,似睡非睡,迷迷糊糊。

  在海边溜达够了,我去火车站买了去乌鲁木齐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