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六讲:精神分析美学

  2007年广州日报报道了艺术家郭海平的行为实验。他自己住进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同吃同住三个月,并且教他们画画。最后他在北京798艺术工厂展出了其中11位精神病人的画作,展示了他们极高的艺术天赋。后来这些画作被编入他的著作《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

  艺术史有探讨过精神病人和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历史上很多艺术家、文学家有自杀倾向(梵高、海子(1989.3.26山海关卧轨)、顾城(海子之后的诗人自杀现象;他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先杀了妻子再上吊自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太宰治、海明威、马雅科夫斯基、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戈麦)。

  问题:为什么作家会有一些精神病倾向?艺术创作和人的精神内心有什么关系?

  解释这种问题最好的途径是诉诸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精神分析理论(需要注意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科学,真学心理学的人有部分也不认。但是在艺术学美学或者其他文化领域它有很强的阐释力,现在甚至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1985年起,弗洛伊德和他的助手布罗伊尔合写了一本书《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其中探讨了一种很重要的病症叫癔症,也是歇斯底里症,特点是生理指标都正常但是会在受到某种刺激后不自觉恶心呕吐头晕等等。弗洛伊德发明了一种”话疗“,通过谈话方式把患者受到的那种刺激背后(童年、早年)的创伤经历elicit出来,就好了。

  由此,他开启了精神分析理论。1906年,开创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学会传统的开始。)1908年,在学生荣格、阿德勒的帮助下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学会具有国际性。后来创办经营学会的过程中和两位学生在观点上产生分歧,闹掰了(当时有种说法是只有犹太人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就想把学会主席的交椅交给他最爱的学生荣格,他不是犹太人。)。1950s,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固定学派开始解体,但开始融入其他学科,如法兰克福学派(用精神分析办法解释集体行为,比如用“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分析纳粹德国下集体极高服从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某种程度上是伪科学,有时看上去还有点扯淡,但在解释现象上有很大效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探讨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心理过程往往是潜意识的。

  精神的三重结构:);对应冰山理论【意识是露出来的冰山:你能意识到的一切;无意识在水面底下,是一团无法被察觉、意识到的欲望(与叔本华”意志“有关);前意识就是水面】。意识会努力压抑无意识,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要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

  而潜意识是某种,决定了意识的内容。两者处于博弈挣扎的过程中。(不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弗洛伊德之前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的人有莱布尼茨、叔本华。他只是具体化了。

  出自1900年他出版的《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里面有很多弗洛伊德根据梦做的案例分析。

  。

  【首先你有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但未消失,作为无目的的冲动想方设法寻找出口。而梦作为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隐私事件是一个绝佳的出口,而是欲望在梦中得到满足。】

  成年人四种梦的伪装方式

  儿童在梦中满足欲望的方式相对简单,如果饿了就吃饭、水喝多了就梦见上厕所然后尿床。成年人的梦则会有伪装(Disguise),让经过道德内化而成的大脑审查机制起作用,不让欲望在梦中被直接且露骨地满足。

  【例:弗洛伊德之前在《梦的解析》里谈过,自己曾经治疗过一位叫艾玛的歇斯底里病人,说要对她进行谈话治疗,但她没多久就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并且在不接受治疗后再次发作。弗洛伊德之后自己做了一个梦,说自己梦到在一个晚会聚餐上遇到艾玛,并对他说她只是有了器质性发炎的症状。他后来反思说他这么梦是为了满足自己摆脱没治好艾玛责任的欲望】

  四种伪装梦的方式分别是:

  压缩(condensation):梦中不同的意象凝结到一起去。即把两个以上的印象或经验结合起来,集中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上。(e.g., 梦中一个人的长相同时有你朋友A的黄头发,有朋友B的大长腿和C朋友的瓜子脸)

  移置(displacement):?把具有重要精神价值的内容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一无关紧要的事物出现在了梦境中暗示着梦者的欲望对象,但“无关紧要”达成伪装。(e.g, 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互不认识却出现梦中同一场景中,可能意味着其中某个同学是欲望真正的对象而其他人是受大脑道德的审查机制影响,负责作伪装的角色;一个女人梦见家里挂了一条蓝色领带,现实中的她遇到的一个有妇之夫,曾经佩戴过这种颜色的领带,由于做梦者对有妇之夫产生了不道德的爱,是被内心的道德感压抑的,于是这个有妇之夫的样子无法出现在梦中,所以做梦的时候,这个女人就把对他的渴望转移到这条领带上,躲过了梦的审查)。

  象征(symbolization):把抽象的欲望(常常与sexuality有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常是生殖器象征),在梦中呈现。(e.g., 手杖、雨伞、蜡烛、蛇,刀、树干、枪这些都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官;坑、洞、罐子、箱子、橱柜、口袋是女性生殖器象征;子宫的象征包括橱柜、火炉、房间等空间有包容感事物;性行为的象征:骑马、有节奏的舞蹈、登山等)

  二次加工/润饰(pictorialization):梦形成前,各个意象由于取材于生活但又经前三步伪装,已经互相没有什么关联了。二次加工则是将这些意象按某种剧情、逻辑组织成一个能够理解的故事(但其实在进一步伪装真正欲望的内容)

  但是必须要意识到,梦的解析大有可能是伪科学。【台湾有文学学者用精神分析法分析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认为“蜡烛”是男性生殖器象征。但是如果这是真的话,“何当共剪西窗烛”怎么解释?】但是它的阐述力很强。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发现两大日常过失现象:口(笔)误现象和遗忘现象。包括这两种过失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欲望。

  口(笔)误现象:口误的内容往往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的对象,是潜意识(欲望)浮出水面的体现。(e.g., 看着一个女孩儿不小心口误说出另一个女孩儿名字;《老友记》里面Ross和Rachel在婚礼上的情节)

  遗忘现象:潜意识中欲望渴求抑制的内容被主体遗忘(E.g.,明明跟一个人经常见面也挺熟但是就是提笔忘字说不出名字;明明强迫自己记住明天早八,但是第二天睡过头了(潜意识里不想上课或者内心讨厌那个老师);忘记参加一个活动;赶车迟到;?舌尖效应、把一只笔(或其他东西)忘在朋友/伴侣家中/身上(意味着这个人潜意识里希望再次见到这个人))。

  (但有时候是真忘了…)

  (二)心理结构理论

  即弗洛伊德关于人心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

  力比多(libido)就是人的本能冲动与需求(类似叔本华“意志”),是弗洛伊德“性欲论”的重要内容。后期经荣格等人对其概念进行扩展,并增加了力比多的表现形式。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就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本能分别对应人类生存还繁衍的能力。

  晚期弗洛伊德经历一战后,扩充了人本能的表现形式:

  :对一切事物出于性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母爱父爱、同学朋友之间的爱的背后都是性欲;父爱和母爱都源自人类最原始对乱伦的渴望(《雷雨》里全是三角关系但成为经典、希腊神话大把乱伦故事),但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所以宏观社会把这种欲望包装成母爱父爱兄弟姐妹爱等等(《快把我哥带走》这部电影体现出兄妹之爱背后极大的压抑感)】

  :性,在弗洛伊德这里指一切身体部位产生的愉悦快感,如皮肤、嘴唇、双耳等等。这种快感与性和生殖有着密切联系。人的性欲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口腔期(婴儿在喝奶时产生巨大的快感)、肛门期(儿童排泄排遗不受大脑支配,有本能快感,但因为被教育“不能随地大小便”而被压抑)、生殖器期。

  如果其中任一个时期的欲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泄,就会产生某个时期的“人格滞留”(如“口腔期人格滞留”和“肛门期人格滞留”)。比如扣手指、嗑瓜子、酷爱吃零食、涂口红是典型的口腔期人格滞留体现,是口腔期欲望未得到足够满足的体现。

  :用死亡或毁坏事物的方式让人回到最原始、最少羁绊的状态的冲动。分为向外和向内的死亡本能。

  向外的死亡本能:体现为攻击他人或毁坏一件事物,以达到破坏被规则塑造的美好。(e.g., 看到白色平坦的雪地会有踩两脚的冲动;一些艺术家建筑家做了十余年的作品在烧毁的那一刻给了他们狂喜)

  :性虐待、受虐狂、自我惩罚等,目的是解脱或实现被道德约束的欲望。【e.g, 爸妈不给买东西孩子就自残;恋爱中一方要分手另一方用自残相逼制止;职场、学习生涯受阻想自杀等等】

  死亡冲动的代替性转移方式有很多:阅读死讯、讣告、参加葬礼、欣赏哀乐

  弗洛伊德在一战中发现士兵杀人时体现出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快感,认为向外死亡冲动是人的一大本能。他在《文明及其缺陷》这本书中提到社会中有集体性精神病的可能性。这与之后纳粹德国的诞生有关,显示出集体内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情结论的观点主要针对人早期成长中在家庭关系中和异性父母的关系(参见荣格“大他者”)

  下面是个案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最大问题就是不可证伪。但他为了证明自己举出过很多案例。其中就包括他的一本书《少女杜拉的故事》。

  讲的是有一个少女杜拉,16岁,症状咳嗽,嗓子嘶哑,被这样症状折磨,然后经过一些心理建议之后,症状很快消失了。弗洛伊德建议他继续治疗,但是那个少女没有建议,过了12年之后。 然后就他们家开始就是原来住在B城,后来搬到维也纳去。到了维也纳之后呢,发现他这个症状更大,整个情绪开始就失控,对自己、家庭不满,然后和母亲的关系非常恶劣。曾经留下一封遗书,说自己不想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父亲找他谈话,然后发现它神志不清、记忆丧失,然后又回过来找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说,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是有原因的。

  接下来,弗洛伊德治疗方式对她进行谈话治疗。通过谈话把你童年当中的那些情节,跟你聊天的过程当中,暴露出你的一些无意识内容。

  (所以说精神分析有一点就是你说的很多大篇内容不重要,你那些边边角角无意识当中突然间冒出来的,或者没说的那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弗洛伊德发现杜拉的父亲非常有才,特别成功。杜拉跟父亲关系非常好。6岁时,父亲患了肺结核,然后就搬到了B这个城市,气候比较好。之后父亲在精神上有了疾病。后来这个弗洛伊德他们查更加他的姑母和其他很多家人都有一些精神上的抑郁症等等。弗洛伊德从来没见过少女杜拉的母亲,推断她的母亲肯定是个教养不高的,比较笨的一个女人。因为这个杜拉在跟她的聊天过程中,多次呈现出对他母亲的某种蔑视,而且是在他母亲的某种反感。杜拉说“我很难跟母亲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

  后来弗洛伊德就开始继续找原因,发现在少女杜拉他们家一家住在B城市的时期。杜拉父亲和叫K先生、K女士这对夫妻关系非常密切。杜拉父亲生病的时候,K女士经常去医院去照顾父亲,里面就有隐情,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K先生有两个孩子,杜拉后来经常到他们家去照顾他的孩子。有次,杜拉母亲跟她父亲说K先生追求过杜拉本人,然后问K先生有没有这事儿。K先生说没有。K先生说:“杜拉有一个特点,对性这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经常管我要些生理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知识,

  K先生的失口否认导致杜拉非常生气,得了忧郁症,而且要求父亲一家与K先生他们家断绝关系。 但是她父亲肯定断绝不了。于是导致杜拉的病再次发作。

  弗洛伊德跟杜拉进一步深入谈话,然后杜拉就讲了自己在14岁一天下午的经历。K先生立马抱住她,然后强吻了她一下。让杜拉 立马感受到了一种极强烈的恶心,嗓子想呕吐的感觉,以至于之后很多时候,每次再次见到一个男人对她很热情时都会感觉到嗓子恶心呕吐的感觉,甚至后来哪怕没有男人在场她偶尔会觉得嗓子恶心。

  接下来弗洛伊德找到了她很重要的病因,里面有几个三角关系。他说杜拉特别迷恋父亲的,但是在迷恋父亲过程中,母亲阻断了这过程,杜拉就特别讨厌母亲,这是他的所谓的恋母情结。杜拉父亲又 跟K女士关系很好,于是杜拉特别想要对抗K女士,方式是就是从某种程度上要取代K女士,所以才去照顾他们俩的孩子。杜拉因为想要取代K女士,所以跟K先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这些一切的原因都在于他太爱自己的父亲。

  【但弗洛伊德好像不太相信这个K先生对杜拉有类似性侵的行为。他觉得好像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当然这个解释让人觉得有很多疑点。弗洛伊德很多理论让人就容易推翻。但是这些理论本身有很强的阐释力。人的意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肯定还有一些无法被意识察觉到的欲望值得被研究。

  纳西斯出生后,他母亲利里俄珀向著名的预言家提瑞西阿斯询问自己儿子的命运。提瑞西阿斯说,纳西斯只要不看到自己的脸,就能得长寿。因此,尽管纳西斯长大后成为全希腊最俊美的男子,让很多女性迷恋甚至伤心死(被拒绝导致的),他却从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一次纳西斯打猎归来时,在池水中看见了自己俊美的脸。他于是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无法从池塘边离开,终于憔悴而死。这样就实现了提瑞西阿斯在他幼年时所作出的预言。在纳西斯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水仙花。

  艺术创作的最初动力就是人的本能(通常具体地说是性冲动)。艺术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被压抑的欲望,就在艺术创作中去满足。这种发泄是健康的,能让人更好的投入现实生活当中去,不被欲望冲昏头脑。

  案例分析:弗洛伊德分析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创作动机与意义

  他从达芬奇(艺术创作者)本人入手分析,发现他创作有严重的拖延症但同时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作画细节精益求精:《蒙娜丽莎》四年完成、《最后的晚餐》三年。这种作画风格的缘由被弗洛伊德追溯到他早年的笔记,证明了他同性恋倾向(和男学徒的恋情以及对性和异性恋的厌恶)和深度恋母情结。在笔记中,他回忆道:“我的生命终究要与秃鹫有着深刻的关系。还记得我还在摇篮时,一只秃鹫向我飞来,用尾巴不停打我的嘴巴。” 他不太可能记得摇篮时期的记忆,但是这种创作式说法按照解析梦的方式,就是对同性口淫的渴望(详见上文梦的伪装一节),只不过把这个欲望包装成等同于婴儿吮吸乳头的童年幻想,就没那么露骨了。埃及象形文字中秃鹫的图案就是母亲的意思,他本人也是知道的。

  接着,他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发现这个笑和他的《圣母子与圣安娜》这副画有密切关系。画中背后是达芬奇的母亲,中间是圣母玛利亚,孩子是圣子。历史上有很多圣子图,圣子都是在中央,圣母则是在构图的两边。但是在这画中,孩子在一侧玩耍羔羊,圣母坐在达芬奇母亲膝盖上,向孩子伸出双手。这种构图跟达芬奇的童年经历有关。

  达芬奇是私生子,很小离开生母。由继母和父亲养大。继母对他特别好,所以达芬奇同时拥有了两个母亲。因此,画中母亲跟圣母一样的年轻,而小孩子画的是自己,或者说是自己欲望的一种投射,渴望自己是被两个母亲关照的孩子。其次,达芬奇可能是同性恋,而生母失去丈夫后,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丈夫(弗洛伊德式解读,恋母情怀),然后对达芬奇给予很多的爱,导致达芬奇性早熟、失去了部分男子气概,于是导致达芬奇同性恋。

  达芬奇画画拖延症还是因为俄狄浦斯情怀。他从小父亲就对他不理不睬也不怎么照顾他,反而是母亲(们)对他很好。于是他和父亲距离比较远而且内心向取代他父亲的位置(从而和母亲在一起,哪怕还是母子关系)。而达芬奇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孩子,所以他代替父亲的不理不睬态度会被施加在了自己的画作上。

  弗洛伊德理论最常见的一个逻辑谬误:预设结论,然后联系、阐释事件元素寻找最佳解释。这意味着一切事情弗洛伊德尚无法事前预测,不是科学。

  艺术创作和儿童游戏有共同点,其中的内容都是处于一个想象世界的空间中,作者在里面是一个创造者。【孩子过家家很认真,大人打扰或者打破想象会引起孩子不快】人长大以后游戏没有了,但创作还在继续,因为他要在其中完成他的欲望,即某中被压抑的欲望升华成了一种冲动,最终形成艺术作品。【金庸《鹿鼎记》韦小宝那么多个老婆就可以用这个解释。《霍乱时期的爱情》、《雷雨》里的三角关系也是】

  人消费、接受艺术作品而满足现实世界被压抑欲望的方式:首先将自己代入或认同作品中某一角色,然后让这个角色或所经历的叙事完成他的欲望。【e.g., 男频女频爽文:都一个套路,先是一个困难被制造出来然后有人去kua一下子解决了。】

  弗洛伊德也讨论了幽默话语,认为幽默话语是释放、合理化被压抑欲望的一大方式,并带有一定伪装。媒体流通的幽默话语和日常生活中的段子很多与性有关,荤段子正是释放、合理化被压抑欲望的一大形式。很多重大事故发生之后网上也会有很多梗图,从中可以解读出个人、集体被压抑的欲望。

  (一)心理结构

  荣格主要在两点上反驳弗洛伊德:1)性欲不是人行为与心理的唯一驱动力;2)无意识不仅仅在个人层面才有,在集体层面也有。

  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并认为。其中(说白了,老祖宗基因里留下的心理印记传下来了)【而个体无意识可以追溯儿童时期的遭遇】。 集体无意识包括民族共同传承的文化意象、价值观等等。

  《乌合之众》这本书专门讲集体无意识

  原型(archetypes)是原始意象,即自原始人类时期以来反复出现在人类历史中的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比如古代早期神话中频繁出现的母亲形象、儿童形象(圣子;智慧的儿童等)、生死情景、自然意象(大地、森林、日月)。这些都是存在于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中,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欲望是可以深究的。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被合理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每种原型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母亲形象有关爱、柔情、恋子倾向等等)

  。

  人格面具(persona):每个人都在扮演社会上很多角色的性格特征。人有很多侧面,一时呈现出的性格特点和另一时空下的他呈现的是不一样的。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anima, animus):阿尼玛是男性心中的女性一面(每个男人心中住着个女人);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男性的一面(每个女人心中住着一个男人)。

  阴影 (shadow):人最原始的欲望冲动与本能,是人最基本的生命力。

  自性 (self):人的精神或者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意思就是说,自古以来没人会习惯说一个人是人格裂开的,只有一个ID号)

  荣格还有很多别的理论,比如大他者(the Other),

  (1)两种审美的态度:抽象与移情(abstraction and empathy)

  移情是主体的心理内容(欲望)积极地投射到客体上,客体被同化、与主体契合,使得主体在客体那里觉察到自己。荣格强调说投射通常是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控制(projection is usually an unconscious process not under conscious control)。总起来,移情是把无意识内容转移到客体上。因此是一种外倾形式,是一种审美。人在向原本假设“无生命”的客体注入臆想的生命情感后,会将客体和主体以各种存在或不存在的特点联系起来。

  荣格说,自古以来,我们一般的艺术态度都是移情的。但艺术形式是生命的对立,是无机的或者抽象的,我们不能在它那里感受到我们自己的生命。欲望也不能无止境的投射到外界事物(否则会和现实落差太大)。而这时,需要移情的对立面。抽象态度是人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吓人的、精力充沛的世界,随时压倒和窒息他的世界。因此,他退到他自己那里,为了想到一个自救的方式,来提高他主观的价值,至少提高到能不受客体影响的价值水平。

  (2)两种艺术创作类型:外倾性艺术与内倾型艺术

  内倾型艺术即高度符合作者自己意图、直观感受的作品;外倾性艺术即作者创作意图高度受制于现实客观世界的某种力量,创作不受自己控制,只能顺着那股力量走。外倾性艺术常常能引起同民族人的移情。荣格也更关注外倾性艺术,因为这和集体无意识有关。

  外倾性艺术创作者是该民族(或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代言人。集体无意识(该民族共同的欲望、理想、审美特点)推着作者创作,作者只是满足民族集体欲望、需求的代笔人。

  荣格这一观点解构了作者决定论,即作者是权威,他写什么我们看什么。

  如何让集体无意识在一位艺术创作者身上得以激活?疯癫、变态、不正常的状态!因为艺术创作的灵感与亮点与作者潜意识里的本能密切相关,而这些在平时是被压抑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创作出骇世作品都是在疯癫状态。(比如作家顾城追求谢烨,李英追求顾城的故事。顾城之后当巨婴写诗创作杀了谢烨最后自杀)

  荣格反驳弗洛伊德,认为要区分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一个作品中作家个人元素过多而掩盖体现民族乃至全人类共性的集体无意识的话,就不会出色,审美性也不强。在荣格这里,集体无意识是民族中个体审美的关键。

  第六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