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古人如何称呼未成年人?
原标题:新知▏▏古人如何称呼未成年人?
今日是儿童节,就来说说古代的未成年人。
从《礼记》规定来看,10年以下的幼年,相当于现代少儿阶段;20岁则是未成年与成年的分界线。20岁以下都是未成年,比现在18岁以下要高出2岁。到20岁即成年,要行“冠礼”。冠礼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年礼仪,又称“成丁礼”,早期相当隆重,家人、亲友、乡村长老都要参加的。
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叫法?说起来那就太丰富了。最常见的是,古人喜欢拿孩子头发来说事,通过发型、发式,来区别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鬌”,指一个人出生后第一次剪发,也是婴儿期发型。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挑个好日子为孩子剪发:男孩子留囱角,女孩留顶发;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此即《礼记·内则》所谓:“三月之末,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另外,“孩乳”“襁褓”“孩抱”等也是指婴儿期的孩子。
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头发,这叫“髦”,因此儿童有了“童髦”的代称。
孩子稍长,家长最喜欢给孩子留的发式叫“丱”(guàn),头发束成两角,这是先秦已流行的儿童发式。《诗经·齐风》中《甫田》里所描写的儿童,头发就剪成这样:“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自然凡含“丱”的词汇,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岁”“丱角”“童丱”。
小孩七八岁时开始换牙,称为“龀”或“龆”,《说文解字》释称:“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古人就此称孩子七八年为“龀毁”“童龀”“龀年”“龆年”“龆龀”等。
古人称呼未成年人的用语还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查。
(据《新浪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