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学院Nancy老师为我们解读:“瑞吉欧”教育的魅力
注:以下内容版权归瑞吉欧研究院所有
北京学前教育协会-瑞吉欧研究院为大家组织了一系列由中韩德教育专家分享的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涵盖瑞吉欧教育、华德福教育、森林教育等。
第一讲是院长Nancy分享的“瑞吉欧教育的魅力”。
以下是我听课时做的笔记,干货满满,忍不住和大家分享。
有兴趣的,一起扫码学习吧!(回放期限变更为:1个月)
(一)什么是瑞吉欧?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更像是一座小镇)。20世纪60年代后,意大利当时还是战败国,许多人的家园也被破坏了,于是开始了大量的兴建,包括学校。当时,马拉古齐率领很多幼教的教育者、父母加入共同参与建校。据档案记录,家长推着三轮车,装着建筑材料,一砖一瓦地将学校建设起来。这也是为什么瑞吉欧为什么非常重视家-校-社区联动关系的原因之一,而瑞吉欧教育就是将家庭、社会、教育者集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其实,瑞吉欧不是一套“课程”,它是一种思想/哲学、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式及环境设计的一种教育体系(是理念层面的)。瑞吉欧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创设,环创也非常有特点。在国内外参观过瑞吉欧幼儿园的了解过,他们重视艺术、美感的氛围营造。瑞吉欧教育有非常多的特色,比如:
儿童的“一百”
在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
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并且认可儿童的“一百”。事实上,这个“一百”应该是个形容词(在英文中是hundreds of,按英文来理解是超出一百的)。在瑞吉欧教育看来,“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
View on children 瑞吉欧的“儿童观”
孩子在我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非常关键。不同教育观点的人,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维是:两三岁之前的孩子只是一张白纸。过去的教育理念,看重成绩,会“比较”,当时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我们会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的”,会去告诫、引导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用目标结果论来评判学生是不是好的学生,成绩好才是真的好。但事实上,评判一个好学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的。我们把孩子的“99”种都拿走了,只留下了一种“成绩”。
慢慢地,我们也开始反思了。
通过瑞吉欧教育,我们理解并认同,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小孩。在瑞吉欧教育中,孩子能被看见、被接纳、被允许,我们认为孩子天生具有强大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瑞吉欧希望让孩子童年获得幸福,因为只有获得,才懂得如何给予(人是不会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的)。
儿童是乐观的,孩子们天生俱备强大的能力,他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给予我们惊喜。就像买电脑时有初始设置。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些天赋非常有力量,能够吸引他们去探索。每个孩子呢,也都有机会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英雄。
(二)瑞吉欧的环境
传统的幼儿园在80%老师、园长的心里都是上面这样的。充满童趣:主色调是红黄蓝绿,外观是城堡等样子柔软安全:塑胶跑道,人造草坪四季常青:不愿意幼儿园里有衰败的植物、干枯的草皮卡通环创:老师购买或者亲手制作
瑞吉欧的教室讲究:童趣、安全、美感、能够给孩子支持。瑞吉欧的教室不像教室,更像一个家,没有传统的上课位置,没有课表、集体活动的课程安排,大部分时间是free play自由游戏。瑞吉的教室也是分区域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和传统教育的关系不同,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授课的人,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有很多互动的,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瑞吉欧幼儿园里设有工作坊/资源教室,里面投放了多种材料,比如:纸、笔、颜料、陶泥,还有很多自然材料,多媒体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脑)等,二手回收材料,等等。
在瑞吉欧教育中,还有一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环境是第三个老师”。对孩子来说,有三批老师:Adults 成年人:包括父母、孩子身边的成年人Other children 同伴:同伴一起游戏、学习Environment 环境:重视为孩子创设可探索、多元、丰富的环境,是自然的,是美的,他不需要老师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瑞吉欧教室的环境“会说话”,通过环境里不同区域设置,能够让孩子主动产生好奇心、探索欲。因此,对老师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材料一定是丰富的,为孩子所用,自由进入、取用、操作,孩子们能够主动走进他进入的区域里进入游戏,并且与环境产生一个有机的互动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和传统幼儿园是不同的。传统的“分区角”,有上课的位置,孩子们很难从中转变成“自主游戏”,孩子们是根据老师的引导和指示进入区角进行活动的,需要老师告诉他“玩什么”,“怎么玩”。瑞吉欧的“光影教育”
(三)成年人的作用03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当:听得到孩子说话和孩子有效互动观察和倾听
回想一下,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是观察和倾听,还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去回答这个问题,马上给出一个答案?
事实上,孩子们向你提问,他们并不是想要一个直接的答案,而是从你身上获得让他们去探索答案的勇气和信心,让他相信他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人。Nancy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这类情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在每年入学季,都会有一个家长面谈环节(深入的、比较长时间的面谈),先是老师后是园长。去年九月,一个即将入园的三岁的小女生和她妈妈来到园长办公室进行面谈。全程这个女孩对于两人的对话都不感兴趣,于是经常打断她们的谈话(“妈妈,这是什么”,“我饿了”,“我要回家了”),妈妈有点烦躁,而且还有点紧张,毕竟是入园的会谈。于是她回答:“妈妈在跟园长说话,你自己去玩,大人说话孩子你别插嘴。”即使这样,女孩还是一次又一次打断。这j时学务部的老师就过来了,拿了一根香蕉,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然而,女孩没有吃,而是一直盯着看,突然跑来问,“妈妈,为什么香蕉是弯的?”当下,又打断了她和妈妈的对话。而在那之后,Nancy就开始了好奇,香蕉为什么是弯的呢?后来,她开始百度。答案很简单:香蕉小时候是直的,为了快点长大,就要拱起背来,受阳光的照射,变成熟,变成弯弯的。所以呢,我们在挑选香蕉时,也最好选择弯弯的,这样就是自然熟不是催熟的了。
但这里,不是想说香蕉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提问?
瑞吉欧教育告诉我们: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观察,要倾听。
我们常常打断孩子的“为什么”,这是非常不对的。回想一下,我们也曾经是“一百”,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被拿走了99,慢慢地不再具备孩子的好奇心和敏感性。
(四)瑞吉欧的关键词
瑞吉欧的四个关键词:
1. Relationship关系
瑞吉欧的思想基础就是建立在“关系”之上,家庭-学校-社会。教学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而是老师之间合作、孩子之间合作,老师和孩子合作,家长也会参与。
瑞吉欧很多课程是要走出去,进入社会,去自然环境(建立大自然的关系 )、工厂等地方,让关系在互动中生成,有来有往。
建立关系,才能得到孩子的接纳,当我们被接纳,我们想要进行的“教育”就变得更容易了。Nancy分享了下面一个小故事:上图中,有个十指相扣的手。这是一个入园焦虑的小朋友和Nancy的“十指紧扣”。他在入学的前两周都没办法进入教室,而是“游荡”在园长办公室、财务室、走廊、大厅里,每天自己选择一个让他信赖的人,然后跟着就是一天。就这样,直到两周后才慢慢尝试进入教室。但是呢开始很不愿意在饭桌前面坐,于是Nancy陪着他并肩坐在小朋友的身后一排。其实,这已经是对他来说非常大的进步了。Nancy一直在问他,“你看小朋友在吃什么?”“饿不饿?”等,尝试和他沟通。突然之间,他伸出他的小手,拉着Nancy的手。当时Nancy非常感动,要知道,虽然他跟在大家身后,跟着Nancy也度过了好几天,但是很少说话,肢体也少有亲密的动作。没有想到,这一刻,他主动牵起了Nancy的手。
那么,在儿童眼中,儿童是如何看待“关系”的?
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儿童,都期望建立关系,渴望沟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建立“关系”:城市、社区、街道、公园、车站、超市、同学、动物、植物、成年人们……
2. Observing观察
瑞吉欧的教学与课程来源于“方案”,方案重在记录,记录来源于观察。观察和“看”是不同的,不仅仅用眼睛 ,还要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
观察最重要的能力是“倾听”和“呼应”。
(1)倾听,不仅是一个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倾听代表接纳自己不同的思想。不仅是教室,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
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什么,是要用心去感受,去敏感地感知的。
瑞吉欧的老师能够看到孩子看到的,关注到孩子关注的,就连“拍照”这项记录也是和传统老师们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眼中只关注孩子,所以千篇一律地拍“孩子在做什么”,这样的记录的枯燥、单调,无法打动人。但事实上,孩子在不同的活动当中,孩子所关注的是不一样的。看看上图,孩子和小蜗牛,老师就转变了视角。试想一下,如果是孩子和蜗牛,蜗牛只是局部的,它那么小,如果以小朋友为主,就看不到它了。那么,就缺少了那份生动。
(2)呼应(倾听、观察、接收到了,然后就是呼应)。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老师要学会提问。能够提问的老师,才是一个能够展开“对话”的老师。我们应该提让孩子“想一想”再回答的问题、有很多答案的问题。比如比如开放式提问,“天上下雨了,为什么下雨了呢?”。孩子们可能回答:“有一个专门负责下雨的按钮”,“有个下雨的小仙女”)。
是不是标准答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针对自己的理论给出解释。
瑞吉欧的老师通常会给孩子纸和笔,让孩子画出他的想法,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思考,并将思考过程“可视化”。
(3) 老师要学会“对话”,不光是嘴巴,肢体上的呼应也是。那么,如何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产生呼应?
这又回到了一个问题:老师要学会倾听,听孩子说话的“内容”,就“内容”提问,这样的才有可能提问。
什么是内容?比如:在教室中孩子在搭三四层的房子。孩子说:“老师老师,你快来看我搭了个三层的房子,你看我搭高不高?”“老师,你看我画了我妈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很多成人可能回答:“好高啊,你好棒,来老师帮你拍张照。”好吧,此时对话到此结束了,也就没有了搭建过程和搭建的思考。当你不关注他的内容,对他的内容不好奇的时候,你不会看到他的内容。在这里,内容是“我搭了三层高的房子”。我们应当问的是:“这个房子是给谁做的?”“你用了多少个正方形?”我可以到里面做客吗?”等等。这,才是有内容的提问。
当我们的老师在教室中比较困惑时,怎么办吗?
我们可以尝试放手,站到一边去,或者离开教学现场一会。认真观察孩子在做什么,而不是去想你要做什么,教学计划是什么。有些时候,我们应当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更好地理解他们。思考: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他们在探索什么? 我们可以给到他们什么支持?
3. Record记录
有了观察才能有记录。瑞吉欧的Pedagogical Documentation儿童的成长档案就很著名(它向内沉淀、向外展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如日报、月报、周报、照视频、成长档案等)。老师们将过程和生活都通过观察,以不同方式记录下来。
4. Meaning意义
瑞吉欧幼儿园的教学的实施强调的是过程和意义,而不是答案和结果。意义大于结果。前面“十指紧扣”这件事情呢,就是意义大于结果,而且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孩子得到了成长;老师们的集体氛围被调动了起来,除了老师、园长,保安、财务、保洁也都参与到对他的陪伴中;家长也通过和学校密切的沟通调了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
Nancy老师在最后还分享了一个瑞吉欧的经典案例。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考直播内容。
有兴趣的小伙伴快快扫码加入吧!后面还有更多精彩分享,大家一起直播间见!
最后,还是感谢北京学前教育协会-瑞吉欧研究院组织的这次分享。干货满满,收获多多。学无止境,我们一起继续前行。
相关文章:想要近一步了解我们所喜爱的“瑞吉欧Reggio Emilia Approach”吗?探访瑞吉欧Reggio Em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