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亦或是高中生)看动画片(如天线宝宝)是幼稚吗?

  天线宝宝在别人眼中或许很幼稚,但我觉得这是我的童年回忆,在众说纷纭之中,我犹豫了 看天线宝宝或者其他动画片是真的很幼稚吗?

  做同一件事,不代表动机相同。

  其实成年人完全可以看这个节目“放松”,因为天线宝宝作为一个对低龄儿童的节目,内容设计是有目的的。

  不是说,儿童节目因为观众是“笨蛋”,我们就随便弄弄。

  比如,以卡通草原作为场景——因为人脑天然的对自然有亲切感,儿童尚未形成世界认知, 水泥城市,工业,人潮车海,虽然也能因为信息量的问题,抓住儿童大脑,但一方明容易升高警觉,造成潜在焦虑,另一方面信息太过混乱,碎片化不利于归类。

  草原对动物大脑来说,意味着资源环境良好,并且相对于森林你能检查环境。所以草原是亲和空间

  (想想为什么微软那张经典桌面非要选草原)。

  不光是人,其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来到草原也都会比较开心。

  比如圆润的,肢体短小的人物形象,没有强烈的攻击性。比如复数的人物同时表现出活泼的态度,容易通过情绪感染,让观众也发生心情变化。

  比如他们4个总是看着屏幕外面(观众),就是为了让儿童感到这是一个“社交”环境,引导儿童进入气氛,而不是你作为第三者置身事外——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注意力”在需要引导的。角色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利于对内容的注意力引导。

  比如,相当简约的主题,反复,重复表现一个词语,一个物品,让大脑有足够形成印象的时间,以及相对完整的记忆。其实直到初中,老师都经常做这种事,部分思维比较快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老师很烦,一个事半天说不完——那是故意的。甚至都不是为了照顾思维慢的学生,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足够清晰的印象。

  从节目自身而言,它当然是为了让儿童在特殊的设计下,有所收获,有所模拟,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行为基础。

  但反过来,你会发现这些设计对成年人也是有效的。 成年人在评价一个儿童节目的时侯,觉得“低幼”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寻求价值增值。

  也就是你作为成年人,你在任何时间看任何东西的时侯,你其实都在思考“它有没有给我,我没有的东西”,“它对我来说值多少”,这是人脑工作的本能。也是短视频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

  但是如果你不抱着“目的性”去看儿童节目。

  ——也就是不追求为什么要看,我就随便看看。

  那么节目本身的“亲和力,低进攻性,单纯,情绪”还是会因为它本来的设计目的“对动物起作用”,对你起作用。

  儿童节目对你来说是一样是“安全的,没有强迫控制性的,没有信息压力的,不费一丝力气就能身处其中(理解)的”。

  考虑到我们过于高压的思维生活,让自己偶而停留在这个状态,其实就成了一种放松了。

  对于低幼儿来说——这种方式是他们的上限。信息再复杂,理解不了而且混乱。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方式是我们的下限,信息再简单就无意义了,而复杂一点又会触发我的价值思维体系。

  所以对儿童来说是学习和注意力引导。对成年人来说反而就成了放松掉自己思维上的压力,接受最单纯的信息——有时候人喜欢看看广告发呆也是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