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过度上网问题应警惕

  “Z世代”(1995—2010出生的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人)几乎人人使用互联网,而未成年人不仅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是伴随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用网习惯是什么?互联网对他们影响大不大?

  9月10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会和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共同在京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并指出,2017年度对全国100所中小学校和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的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其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比例明显增加,但过度上网挤占了未成年人线下课堂的学习时间。

  

  逾七成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前

  该蓝皮书是基于主办方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研究的成果。蓝皮书指出,2017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高达98.1%,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到72.0%,比2010年的55.9%显著增加。其中,2017年底7岁即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

  十年来城乡未成年人的触网率的差距逐年减小。2017年调查城乡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接触率已经看不出什么差异,城市98.7%,农村97.9%。

  同时, 未成年人手机拥有率正逐年提升,也方便了未成年人上网。2017年调查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的比例率达到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75.4%,农村达67.6%。小学生“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64.2%,初中生为71.3%,高中生86.9%。

  

  手机、笔记本电脑和iPad的便携性以及手机上网的流行突破了上网地点的限制,使得移动上网成为现实和主流。目前,除台式电脑必须在固定地点上网外,其他网络接入终端的移动性得到强化,超过80%的上网可以突破家里、学校等固定地点的限制。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每次上网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及以下”首次占最高比例,达到44.6%。而近七成人(69.6%)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超过八成人(81.3%)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频率高、持续时间短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特征。而且,这种更为合适的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在城市和农村都体现出一致性。

  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指出,首次触网年龄与未成年人的家庭所在地、学习成绩、单亲家庭和父母学历等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首次触网低龄比例高于农村,优等生首次触网年龄更早,单亲家庭孩子首次触网时间早于非单亲家庭孩子,父母“无学历”的孩子首次触网年龄最早。

  近七成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遇到不良信息

  2017年调查显示,无论是未成年人的上网目还是网络功能使用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比例都有大幅提升。如“完成作业,查资料”在未成年人上网目的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放松休息;“在线学习”在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网络音乐和QQ聊天。深度分析发现,未成年人在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中,以即时性应用为主,比如:查资料、交作业等等,而长时间的持续学习相对较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52.4%的未成年人普遍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等,但过度上网挤占了未成年人线下课堂的学习时间。超过90%的未成年人会使用手机上网,大约有28.8%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堂上课或者课间作业时用手机上网,且其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降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实际课堂学习效果。

  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无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包括耽误时间、不良信息等。2017年,28.9%的未成年人认为网络交往“太耗时间,耽误学习”,其次分别是“玩游戏/聊天上瘾”、“眼睛近视,健康受影响”、“不良信息太多”、“个人信息泄露”等。

  

  同时,从未遇到过不良信息的未成年人由2010年21%下降到2014年6.6%,意味着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未成年人逐年增加。尽管经过网络治理,2017年,从未遇到过网络不良信息的未成年人占比大大提升(在城市和乡村分别为37.7%和31.5%),但仍有近七成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遇到不良信息。

  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广告、视频和游戏,以“不雅图片”、“自拍暴露视频”、“虚假广告”、“暴力游戏”和“虚假新闻”等形式传播。而且,社交媒体(如“QQ”、“微博”、“微信”)逐渐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播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面对不良信息,感觉“极不舒服”的未成年人由2010年的28.4%增长到2012年的38.8%,感觉“没有不舒服”的占比由2010年的11.3%下降到2012年的7.0%。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于处于成长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鉴别力、自制力还需要提高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那么,对未成年人而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更易有网瘾

  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亲子关系一定程度影响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比如:未成人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交流状况、未成年人孩子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包括寄宿/走读),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于未成年人上网时长、上网接入方式、上网地点等的影响。

  比如:2017年调查显示,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自己手机上网比例为48.1%,与比父母感情好的孩子高出近10个百分点(39.0%);而与父母感情好的孩子用家人手机上网的比例高于与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在台式机上网方面也能看出父母关系影响其选择上网地点,与父母感情好的未成年人多选择在家里上网,而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多选择在学校和网吧。另外,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单次上网时间更长,尤其是上网持续超过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25%,明显高于与父母感情相对较好的孩子。

  

  季为民指出,模仿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未成年人中的网络模仿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以网络娱乐和网络语言等为模仿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2010年,选择“从不模仿网上的行为或语言”的未成年人占40%,2017年减至26.2%。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日益增大,其影响已经渗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并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监管缺失或者利益追逐,网络新产品和平台屡次推出对未成年人极不适合的网络游戏和内容,比如儿童邪典动画、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直播、不良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软色情和暴力内容和画面等,均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和身心健康均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这需要全社会强化保护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自律意识,尤其是需要互联网管理者、建设者、产品供应商、学校和父母等强化共识,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同时也需要帮助未成年人培养理性运用互联网的意识,让未成年人远离不良信息。

  数字阅读正大幅增加,但碎片化娱乐化特征制约其作用和效果提升

  看课外书是未成年人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之一,高于上网、看电视和体育运动。2017年被调查未成年人年平均阅读纸质图书13.8本,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4.66本的三倍。其中,26.2%看课外书“1-5本”、24.8%看课外书“6-10本”、19.4%看课外书“11-20本”,其中有1.9%的人为0本。

  未成人课外阅读以纸质图书为主,但是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电脑、学习机、电子阅读器等)阅读的行为也较为普遍,随着年龄增加学生网络阅读行为大幅增加。被调查学生普遍反应功课太多、作业太多,没有时间是影响自己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

  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中已十分普遍,成为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通过手机等进行数字阅读的比例高达61.1%。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屏幕阅读更多是一种“浅阅读”。

  

  蓝皮书指出,“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而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思考;“深度阅读”,是指融入内容情境中,加入个人深刻思考的阅读,比如阅读纸质经典书即一种深度阅读的体现。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方式、学习习惯和阅读效果带来重要影响。“浅阅读”追求的是快速、兴趣和信息量,难以深入思考、系统学习,易导致获取信息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阅读更多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浅阅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弱化了未成年人聚精会神学习的专注力;降低了未成年人深入阅读理解的能力;降低了未成年人明确学习方向的目标性;限制了未成年人的丰富想象力。这一切都不利于未成年人想象力的培育和创造力的开发。

  在阅读类别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上与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比中学生更爱阅读学习、科普、历史、童话寓言、手工制作等类型的课外读物;而中学生比小学生更爱阅读心理/励志、玄幻/穿越、言情、生活/娱乐/时尚等类型的课外读物。而且,功课太多、作业太多,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较大。

  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