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了不起的“失败者”之歌

  原标题:梵高:了不起的“失败者”之歌

  作家冯骥才在《巴黎,艺术至上》一书中写道:

  “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梵高,这个艺术史上的惊叹号——潦倒一生,受尽旁人白眼,其画作却在他死后如巨焰照亮夜空,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很多人说,即便是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在欣赏他作品时,被其中的热情深深震撼。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Two Cut Sunflowers,1887

  

  《播种者》The Sower,1888.12

  天才、狂徒、精神病人、悲剧主角……在后世众说纷纭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接近那个最真实的梵高?

  “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

  而是被命运推动”

  梵高第一次拿起画笔那年,已经快30岁了。在这之前,他做过商店学徒、教师、传教士,也曾很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进取型青年,做让父母骄傲的儿子。

  可那股来自天赋的敏感不安,让他难以像旁人那样心安理得地过一种世俗生活。

  梵高在工作中是个乏善可陈的雇员,爱情上,他的热情更屡遭冷水迎头浇透——他曾一厢情愿地爱上房东的女儿、自己的表姐、穷困的妓女, 每段恋情都饱尝苦果,无疾而终。 而后人津津乐道的与高更的同性情谊,也宿命般地让梵高滑向了悲剧终点。

  

  

  梵高与高更曾互赠自画像。左图为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人们常说: 天选之人,无法抗拒命运之力。这一切苦难,最终为了催生出那句“诗人不幸诗家幸”的残酷召唤:

  近30年的压抑让梵高迫切想寻找一个恰当的宣泄出口,当然,他更渴望借此获得成功——“ 生活对于我而言,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但是我没有选择,必须前行。”

  于是,上帝之手在梵高的后背轻轻一推。命运就此在他的脚下延展开来。

  “不疯魔不成活”——用10年烧完这一生

  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从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不足10年的时间, 他完成作品的数量之巨,即便是最长寿的高产画家也难望其项背。更何况这10年间,梵高的精神顽疾和对饥饿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

  

  梵高酷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

  

  梵高生前共创作了11幅向日葵。其中几幅是献给高更的

  在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对梵高的介绍中,有一段独白击打人心:

  “ 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个行为古怪的人,一个令人生厌的人,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并且将来永远不会有的人,一句话万千俗人中最俗的一个。就算他们说的都没错, 但有朝一日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

  

  《露天咖啡座》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9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1889.6

  可能是梵高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像每一个暂未出头的画家一样,他无比渴望荣誉,和来自艺术圈的赏识、肯定。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怀有近乎狂热的坚持: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 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 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播种者》Sower,1888

  

  《夕阳下的波拉德柳树》Willows at Sunset ,1888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 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梵高自画像,1886

  来得太迟的荣誉:

  画作拍出天价,逝世后被永久封神

  梵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画作《红色葡萄园》(据说还是靠弟弟暗中帮忙),售价400法郎(约等于今天的1000美元)。对于一个专业画家来说,这实在称不上一个体面的价钱。

  

  《红色葡萄园》Red Vineyards at Arles, 1888.11

  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画作

  卖出仅几个月后,梵高就自杀了

  梵高曾给弟弟写信:"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

  他可能不会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会被世界最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争相收藏、奉若至宝。而他引以为豪的那批超前于时代的画作,也终于获得了后世真金白银的认可。

  《花瓶与15朵向日葵》拍出3970万美元,《耳朵缠着绷带的肖像》拍出7150万美元, 《加歇医生》则以惊人的8250万美元天价成交。

  

  

  

  从左至右依次为:

  《花瓶与15朵向日葵》《耳朵缠着绷带的肖像》《加歇医生》

  人们为画中强烈的情感惊叹,浓烈恣意的色彩、内心的热情,令观者忍不住流泪或身心为之颤抖。在《梵高的受苦与救赎》一文中,作家蒋勋动容地写道:

  “ 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 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但是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梵高自画像,1887

  

  《罗纳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

  蒋勋说得实在精准。“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梵高奋力自我燃烧,一次次将生命之弦拉向崩断的边缘。

  而 唯有让自己身陷这种危险、疯狂,才能在下笔时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巨大能量(甚至头晕目眩),那是一种叫人神魂颠倒的激情,将观者的感官裹挟,笔直狂奔,奔向那个迷狂的精神热带。 “ 如同狂热分子,我感到体内有一股力量,我无法浇灭这团火,必须让它燃烧!”

  今年是梵高诞辰170周年。我们想为这个敏感孤傲的天才做些什么。最终决定,为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年)的朋友,免费送出梵高画作集精装大本「限量刷边特装版」(豆瓣评分高达9.5!)。让更多热爱艺术的读者有机会亲近这批饱含热情、无比珍贵的天才之作。

  

  这套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

  博物馆级梵高画作集

  被读者盛赞为:

  “满足了对梵高的所有想象!”

  

  300余幅梵高罕见画作

  还原大师亲笔手稿

  8开全彩精装

  “8斤”厚重之作

  高清电分扫描梵高各地原作

  精确到μm的细节分毫毕现

  100%色彩还原

  梵高诞辰170周年

  价值398元 现限时免费送给中读新知识会员!

  (老会员在本页面续费也可获赠)

  

  内页展示↓↓

  

  《罗纳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9

  

  《阿尔勒的卧室》Bedroom in Arles,1888

  

  《四朵剪下的向日葵》Four Cut Sunflowers,1887

  原作实拍印刷

  100%色彩还原

  法国CM社艺术启蒙经典

  值得一生珍藏的300件珍贵艺术品

  

  

  

  精心搜罗梵高珍藏版秘密书信

  还原大师书信手稿

  再诉梵高想要传达给世人

  却从未能亲口说出的话

  重达8斤,梵高迷的“挚爱之选”

  一本书看尽梵高绝世经典画作

  权威且经典

  适合作为孩子人生首本艺术启蒙

  也是相赠、珍藏、摆设

  提升艺术修养与内涵的不二之选!

  

  更有随书6重专享好礼

  No1 磁吸函套按压一秒get立体书架

  No2扉页编号一书一码可作纪念

  No3三口刷边移步换“景”呈现绝美画作

  No4三联藏书票迷你画可做书签或摆件

  No5八张复刻画原版复刻8幅名作

  No6定制飞机盒减震耐磨、守护画册

  

  只要现在购买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年卡,这套重达8斤、售价398元的博物馆级梵高画作集及其赠品,就可以免费获得了。顺便也为忙碌的你 省下了全世界看梵高的机票、门票钱。

  

  

  

  本书读者的疯狂打call

  三联中读知识会员涵盖 生活美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心理教育等领域的优质内容,可以为你系统搭建知识、兴趣平台,帮你摒弃热点式碎片阅读, 只听有深度、有价值的知识。

  

  以艺术类大师课为例,你可以在 会员免费课《博物馆观看之道》中,玩赏全球100件镇馆之宝(如梵高《阿尔的小屋》、达·芬奇《蒙娜丽莎》、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巫鸿、李军、张敢等13位国内外资深学者主讲人,将带你踏遍5大洲、12个国家,从13座顶级博物馆精选出 一生非看不可的100件珍宝—— 一次省去13张国际机票,完美解决都市人没时间、没财力、没体力、没经验的“看展难题”。

  

  大师课《博物馆观看之道》中介绍的部分镇馆之宝

  

  中读大师课之一:《博物馆观看之道》

  三联中读拥有极其丰富的 艺术类内容和一大批宝藏主讲人!每门课所请到的讲师,均是在其 领域有影响力的知识大咖、名师达人。

  下面所例举的好课,仅是会员专属特权的 冰山一角~(了解会员全部特权,请下划↓↓)

  

  中读部分艺术类好课

  在未来一整年,愿这张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和这套梵高作品集,能令你不被一时一地所限,在艺术与智慧的滋养中,抵达更辽阔的精神之域!

  我们确信:一个人审美力、感受力的提升,才是真正提高人生幸福感的“捷径”。

  

  怕错过入会赠礼的朋友,可直接拼手速。

  如你已成功下单,不妨接着往下读,看加入知识会员后,你能获得哪些收益。

  这里是

  “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如何更加透彻地“阅读”一件艺术品,并且理解艺术家背后的深思?如何使用艺术的语言,以便描述和分析你所看到的艺术作品?如何真正而充分地领悟到艺术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也是一名“艺术爱好者”,那么,恭喜!三联中读·知识年卡,会是最值得庆幸的一项精神投资:

  这里有200+艺术美育类好课,为你提供全年饕餮盛宴。

  

  《张敢·看懂西方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带你邂逅伟大的艺术灵魂;

  《发现毕加索》,开启现代艺术的奇幻之旅;

  《艺术巨匠伦勃朗》,带你走进绘画史上的“荷兰黄金时代”

  ……

  三联中读知识年卡可以带你体验艺术真正的乐趣,开启收获各种艺术体验的大门。

  通过高校的教授和权威学者,导览整个学习过程,使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教堂和寺庙都成为你的乐游之地。

  海量精品课程

  在细碎时间“喂饱好奇心”

  若你还不是知识会员,也许会不解,为何老会员们都像参加接力赛一样续订它,有一位甚至已经续到了2041年……

  三联中读的知识会员,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打开三联中读App,你会发现,它是一片知识的丰饶之海。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无数你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成系统、有趣味的成套课程。

  

  部分课程

  我们提供精神养料:

  当人们毫不迟疑地为漫威、迪士尼买单,也许你更有兴趣了解“电影”这门艺术的流派、思潮与美学,从此真正看懂好电影;当身边的人被神曲洗脑并乐此不疲,也许你愿意借“古典音乐”,重新找回钝化的听觉。

  除了多元化的精品课程,三联也注重人文关怀和家庭氛围。为回应读者们的需求,我们请了高校教授、权威学者,为孩子们专门打造了文学课、艺术启蒙课、历史课、哲学课,以及海量文学名著有声书。全家人都能在App里找到自己想听想看的好内容。

  等车、候机、睡前、通勤、发呆、饭后,在你将要感到兴味索然的那些时刻,请点开三联中读App,让这些有嚼头的好节目,把你的零碎时间编织成幸福的璎珞……

  全网独家

  尽享“顶尖学者X三联原创”

  三联请讲者,从不青睐自带流量的文化网红,而更愿意选择顶级高校里“更有资格来讲这一话题”的学者教授。

  为什么有这样的坚持?第一,高校任教多年的他们,更懂得如何将知识系统、深入浅出地讲给大家;第二,作为领域内极受认可的研究者,他们能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观点。其权威的知识背景,也足以令大家学得放心。

  许倬云、西川、陈嘉映、戴锦华、葛剑雄、樊锦诗……这些智慧头脑的思考结晶,都将为你所用。

  以这门大热的《看懂西方艺术史》为例吧,为了让你学会一套独立解读、赏析作品的方法,我们请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制作近200讲超大容量的课程。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刘平老师,为我们带来《中世纪艺术小史》,一举颠覆你对“黑暗的”中世纪的想象。

  以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毕业,美国Lone Star College《建筑艺术欣赏》课讲师刘丹博士,用建筑体系大全、建筑史百科和欣赏攻略,为你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建筑艺术”之旅。

  更有延拓的课程,如三联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联手打造的《发现毕加索》课程,用一套课程的时间开启现代艺术的奇幻之旅;

  也有《成为安迪·沃霍尔》系列课,一起进入20世纪流行文化之王的精神世界和他的波普艺术……

  超高性价比

  永远不会亏的智力投资

  建议你权衡这样的性价比:用享受一次餐馆的费用开通知识年卡,换来的这顿精神筵席,足够吃上整整一年。

  当然也不用怕好内容太多听不完,我们已经帮你算了一笔账:只要听够2门课,就已经赚回入会费了。 因此,想提升认知、为内在魅力加码的你,完全可以闭眼入!

  用每天1元的价格,获得内心的诗意栖居。

  

  以上总价值超过61913元的

  三联中读人文知识大礼包

  现在平均每天只需1元

  即可一站式制定你的“全年求知计划”

  当然还有!

  ↓

  限时开卡礼

  现在

  开通/续费知识会员(年)

  限时赠送:

  梵高画册 精装大本

  「限量刷边特装版」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说明:

  1.购买后,赠书梵高画作集(精装大本)「限量刷边特装版」将快递寄给您。知识会员(年)立即生效(请下载三联中读App,用购买手机号登录,即刻享受年会员全部特权)

  2.会员有效期为开通后的365天,不受自然年影响

  3.如果你已经是中读知识年会员,此次购买,会员有效期将在原基础上再延长1年,另外再送你梵高画作集(精装大本)「限量刷边特装版」

  策划:恩会

  作者:君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点击【阅读原文】,开通/续费知识会员(年),限时赠送梵高画作集(精装大本) 「限量刷边特装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