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玩什么:值得看,更值得听的《俄罗斯方块效应》

  在每个周末,触乐编辑部除了推荐游戏之外,也可能会找一款游戏让大家一起来玩,然后写出感想。每个人对游戏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这些想法有可能撞车,激发出火花,也有可能与你的想法一致,我们希望这个多角度评论游戏的“圆桌讨论”可以引发一些话题、思考或是简简单单的乐趣,就像触乐微信公众号(chuappgame)每周日推出的“问爆触乐”一样,成为你在休闲时刻乐于参与其中的轻松活动,并且从中有所收获。

  如果各位读者或开发者朋友手中有合适的题材,欢迎您给我们推荐或向我们寻求报导。

  本周触乐的集体推荐是《俄罗斯方块效应》(Tetris Effect),这是一款可以玩,但值得看,更值得听的美妙游戏。

  我擅长不少游戏,但在俄罗斯方块上却是个弱鸡。我能够在低速的情况下放错方块然后原地把自己玩死;也能够(因为失误多)把俄罗斯方块变成建造游戏,搭造出许多抽象设计图;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成为高手的心,总是想尽快放下方块,所以总是会死得更快。

  因此,我是不太爱玩俄罗斯方块的。更不用说办公室还有极擅此道的各路大佬——我怀疑他们只用一只手我都打不过。

  但是《俄罗斯方块效应》却让我感觉愿意去玩,因为它既是俄罗斯方块,又不是俄罗斯方块,除了玩法本身,它所能提供的体验是极为优秀的。

  游戏的基本玩法还是俄罗斯方块的那些东西,变化并不多,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在游戏中,最显眼的其实是背景画面,根据你游戏的进程,背景画面会不断变化。这些画面极具美感,又非常抽象。它们取材范围非常广泛,有宇宙星空的广袤无垠,也有邻舍街坊的鸡犬相闻,甚至还有难以言说的神秘主义痕迹。

  

  漫天的星河构成一队骑手,他们漫步向前来到一个峡谷中

  穿越峡谷后,这些骑手又化为星辰消散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东西并没有和俄罗斯方块的玩法隔绝,相反,俄罗斯方块融入其中,形成某种奇特的节奏。例如,不同场景下,方块会变成不同的造型,同时你旋转与消除的音效也能改变——不仅是改变,而是你的每一个效果音,都与游戏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氛围。

  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我在游戏中的某一刻真的感觉自己置身于某个难以描述的场景之中,仿佛是重回过去的某段经历。尽管你专注于俄罗斯方块的堆叠和消除,但你的脑海中可能会闪过许多片段。

  

  这一关中下着雨,方块的消除会像雨滴打在窗前一般地散落,透过它可以看到反射的阳光…… 我仍然对俄罗斯方块没什么兴趣,但还是愿意推荐这款游戏。对我来说,它所能提供的不是“好玩”,而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难以言说,不用俄罗斯方块,用其他形式也可以表达。

  其实,诸如《风之旅人》《ABZU》,甚至是《山》这类游戏也能够提供相似的体验,但这些游戏在提供体验的同时在玩法上是有欠缺的。《俄罗斯方块效应》却有足够的可玩性——俄罗斯方块玩法已经很成功,本作还把游戏与表现结合得非常好。

  

  我挺喜欢这一关,空中漂浮的风车,结合它的配乐和音效,竟然特别有烟火气息,仿佛置身于某一个小镇之中 我想,我这样不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人都愿意多玩玩这部作品,对那些本来就喜欢俄罗斯方块的玩家来说本作就更是不容错过了——游戏还提供了许多很硬核的玩法,例如突然颠倒、突然出现巨大方块或是肉眼看不清的下落速度……这些内容我都没有勇气去尝试,只能请别的老师来谈谈了。

  而不擅长俄罗斯方块的玩家也不用担心,至少在游戏的旅途模式中,难度控制还算不错,即便是不用简单难度,也基本上不会有卡关问题。额外一提,本作推荐佩戴耳机或在音响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游玩,音乐对这部作品来说极其重要。

  几个月前,我推荐Switch上的《音乐方块重制版》时便说过,休闲游戏或许是最难推荐的游戏类型:一方面,因为规则极简,没什么花头,得亲自体验才能领会那种“停不下来”的毒性;另一方面,不管声光再好、包装再时髦,只要玩法还是那一套,总会被人先入为主地贴上“4399”的标签。

  比如这次的《俄罗斯方块效应》,又上4K,又支持VR,就有部分人感到不解:有必要拿虚幻引擎4来做一款俄罗斯方块吗?像这种初版就完成度极高的游戏,直接玩老版本不就好了?——你还别说,我真觉得有必要。正因为俄罗斯方块的玩法从未过时,才需要通过声光的升级换代来让经典延续。总不可能让现在的玩家,再回去玩红白机或Game Boy吧?

  预告片中这首曲子名为《METAMORPHOSIS: Always Been But Never Dreamed》

  如果仅看预告片,相信大家已经能感受到游戏优秀的声光表现,但若亲自上手玩,会发现它并未止步于此——就像游戏的标题,拆开是“Tetris(俄罗斯方块)”和“Effect(特效)”,对应游戏的“玩法”和“包装”,但合在一起构成的“俄罗斯方块效应”,才是游戏的“体验”。

  上次我也说过,有一种症候群就被称为“俄罗斯方块效应”,它指的是当人长时间专注于某种活动,之后会在意识、精神和梦境中再现参与这项活动时的一幕幕——比如我玩久了俄罗斯方块,出门看见方正的事物,便仿佛能看到无形的方块在下落,继而“看见”一行行方块被消除。《俄罗斯方块效应》便试图扩大音乐和画面的力量,让玩家的逻辑思考从脑袋中消失,只靠本能来游戏,进而产生某种“超越了什么东西”的内在体验——升级4K、支持VR,都是为了让这种体验进一步扩张。

  《俄罗斯方块效应》的制作人水口哲也将这种体验称为“禅机”。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水口哲也曾说,在尝试将艺术与技术融入创作的20年间,他一直在追求“联觉”(Synestesia),就是试图通过游戏激发玩家的“通感”,让他们可以“看到”声音,“听见”颜色——在这方面,水口哲也深受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的影响。

  

  水口哲也说他首次看到康定斯基的画作《莫斯科》时,就被深深吸引住,因其将莫斯科从早到晚的生活和各种感官体验,都浓缩到一张画布上——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表达过,美术就像音乐,色彩好比琴键,艺术家是弹琴的手,通过有目的地摆弄琴键,使琴弦(观者的灵魂)震动并发出声音 “能够使人热泪盈眶的感动,是多种情绪感受的复合结果,是一种看不见的处理程序。将看不见的事物视觉化,将情绪感受流程化,把体验经由设计代码化,创造情感的化学反应,就是我们的工作。想通过游戏达成什么效果,为了达成这个效果需要张罗什么要素,像建筑家一样构筑设计就是我们的任务。”

  也因此,《俄罗斯方块效应》对音乐的运用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节奏游戏,并不需要玩家“跟随音乐节拍按下按键”,而是玩家主动通过翻转和消除方块,触发音乐和画面的相应反馈,就像是玩家自己在“演奏”音乐。消除的行数每累积到一个阶段,画面也会有更进一步的变化和演出。当我戴着耳机投入到游戏的“旅程模式”(Journey Mode),随着方块下落速度的不断加快,逐渐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中,恍惚间我真的有种感觉:是我的手在编织这个世界。这种绝妙的体验,不亲自玩一次,仅仅通过看视频是无法感受到的。

  

  游戏中对“旅程模式”的注解是:展开你的旅程,从宇宙最遥远处到心灵最深层 最重要的是,游戏能实现这种体验,或许正得益于“俄罗斯方块”这种玩法本身:正因为几乎人人会玩,入门零门槛,玩法本身决定了“通关目标”被淡化,才使得玩家得以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或许才是这次俄罗斯方块新作最大的价值。

  在此,我谨代表个人郑重推荐《俄罗斯方块效应》——这或许是目前最棒的俄罗斯方块单机版本。但如果想玩对战,希望和朋友本地同屏或在线联机,那么还是选择Switch版《噗哟噗哟俄罗斯方块》,不要犹豫。

  话说回来,我居然会在2018年重新爱上俄罗斯方块,简直不敢相信……

  

  俄罗斯方块玩法并不单调,玩玩《俄罗斯方块效应》里的“Effect Mode”你就知道了

  关于《俄罗斯方块》,我有两段回忆。小时候,它是母亲手机上唯一一款游戏,小孩子嘛,只要不学习,拿块儿橡皮都能玩一天,所以这唯一一款游戏我玩了很久很久,久到它可能是我玩过最久的手机游戏。

  非智能机上的《俄罗斯方块》没有花哨的功能,不能存方块,不能调节速度,落地时使劲按方向键它最多也只能挪动一格。但因为是唯一的,所以显得格外珍贵。我的水平谈不上高明,和无数玩家一样,是个“等棍党”——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棍,自己就会把自己玩死。我后来知道了,原来高手玩这个游戏,根本是随心所欲的,等棍这种操作,非常低幼。

  第二段回忆发生在高中时。高中学校管得严,电子词典是除计算器外唯一可以光明正大携带的电子设备。当时电子词典算是将将能用的游戏平台,有些同学会在上面偷偷装一些像素风的RPG游戏,“只要不学习,拿块儿橡皮都能玩一天”,这话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适用,偷偷在桌子底下玩RPG是课堂上常见的风景。

  

  大概是这种 那会儿我和附近几位同学最爱的活动是“接力俄罗斯方块”:每人消50行,然后传给下个人,看会断在谁手里。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苦闷、无聊的高中学子仍玩得大呼小叫,回头想想,那的确是顶单纯的游戏时光。至于大家的《俄罗斯方块》水平,皆稀松平常,只是没人真的在意吧。

  说回《俄罗斯方块效应》,这次制作组的确把简单游戏作出了花,类似用鸡蛋做出“赛螃蟹”的感觉。配乐美妙,画面、特效华丽,玩法模式多样,沉迷于这样的游戏很正常。而且玩《俄罗斯方块效应》,一旦进入高速模式,玩家极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即不做思考,完全靠本能进行操作。之前在玩《神庙逃亡》时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一旦进入这种状态,相对论就会生效——时间在不经意间就流逝了。

  

  特效着实炫酷 《俄罗斯方块效应》还内置了排行榜系统,可以与全球玩家同台较量,目前触乐只有左轮老师通过一局长达1小时50分钟的游戏排到了马拉松模式第52名。可见即使是玩法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游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总之,这个发明于1984年的游戏依然非常好玩,时代虽然变了,但人们对于好玩法的审美趣味总是相似的。

  

  朴素的画面,时代的记忆

  关于游戏玩法的体验,大家可以看其他编辑老师的部分,我只说一下VR方面的体验。

  小半年前,索尼在E3上公布了《俄罗斯方块效应》,游戏支持PSVR。看完画面炫丽、音乐精良的宣传视频,一个月后我买了PSVR,临近发售前,我把老款PS4换成了PS4 Pro,期待届时体验到一个完全沉浸,操作、画面和音乐高度一体化的VR游戏。

  在等待《俄罗斯方块效应》发售的日子里,我也买了一些别的VR游戏,一番体验之后,我对《俄罗斯方块效应》的VR体验更加期待了。

  需要玩家在游戏里频繁移动的VR游戏都逃不掉眩晕感;需要玩家在现实中频繁移动、转头的游戏玩起来有点累,半个小时下来就一头汗——几乎所有VR游戏都提供了更好的沉浸感,但没几个游戏好到能让沉浸感带来更好的体验,以抵消佩戴VR设备的麻烦。PS4(尤其是非Pro版本)相对较弱的性能,也让大部分VR游戏的画质不太理想,尤其是那些把你放到外星荒野、城市街巷这种拟真环境里的游戏,画质不足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这么筛选下来,值得用VR玩的游戏没几个,大部分游戏用“鸡肋”形容并不为过。

  但《俄罗斯方块效应》不同,在游戏里、现实中你都不用频繁移动;又有精良的画面配乐,沉浸感越强,影音体验感受也会越好;游戏画面虽然炫丽,但并不复杂,相信对性能的依赖也不会那么强,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款游戏。在发售前,我认为这应该是一款在体验、质量上和《节奏光剑》相媲美的“静态”VR佳作。

  

  我玩大部分VR游戏时是这样的,看着挺炫酷,但站着玩超过半个小时后真的累 游戏一发售,我戴上VR后扎扎实实玩了几个小时,从实际的体验来说,《俄罗斯方块效应》的VR体验没能达到预期中的完美,但绝对算得上一流。

  最大的短板还是来自PS4 Pro和PSVR本身硬件的限制。戴上VR后的沉浸世界很美妙,但没能全面超越4K电视上的表现。

  和PS4相比,PS4 Pro也只是让游戏达到了1080p的分辨率,再加上PSVR的纱窗效应,画面精细度是不及4K电视的表现的。PSVR本身可视角度偏小(大概100度),在默认视角下,期待中余光就能看到的游戏两侧的五彩斑斓的视觉特效,需要稍微偏头才能看到,沉浸感也因此打了些折扣。

  缺陷是性能限制了的画面表现,但除此之外,从VR游戏的角度来说,《俄罗斯方块效应》的体验是非常出色的,你戴上头盔,窝在沙发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专注于消除一行又一行的方块,眼前是五彩斑斓、主题各异的关卡,耳中的音乐和眼前的画面,手上的操作相互呼应,说是心眼合一也不为过。

  虽然PSVR硬件上的可视角度窄了一点,但游戏是大概300度环绕的,戴着VR时如果你抬头,或望向左右,能看到比电视上更多的画面。

  

  第一关在VR模式下,抬头可以看到光柱穿过水面,而在非VR模式下只能看到光柱,看不到水面 总得来说,我十分推荐有PSVR的朋友试试《俄罗斯方块效应》,和其他玩起来要你动来动去,或者百无聊赖的VR游戏相比,《俄罗斯方块效应》只需要戴头显就行,玩法也是久经考验,乐趣十足。

  如果想体验更迷幻的感受,可以试试先喝几杯,在脑子晕乎乎、反映迟钝的情况下戴上VR,这时画质和视角的不完美都将被忽视,只剩下无尽的方块等待消除,几十个不同的璀璨世界等待探索。

  我对俄罗斯方块的回忆很少,少到能想起来的只有两个画面。一个是小时候跟我妈去烫头,那家理发店为了防止小孩子到处乱跑妨碍工作,放了一台大电视在店里,让“熊孩子”们在等待的时候可以用遥控器玩玩俄罗斯方块。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真的很贴心,那天我大概玩了一两个小时,情绪上没有一点烦躁和不爽,反而还有点意犹未尽。

  还有一个片段是小时候去我姐家里住,玩她那台从肯德基买来的“电玩上校游戏掌机”,不过并没有在理发店里玩得那么沉迷,因为我姐时不时会把它抢回来。

  

  找不到电视内置的俄罗斯方块了,这款2003年左右推出的游戏机的图片还是能找到的 在这些回忆里,我没有主动去玩俄罗斯方块,从来都是“顺手”玩玩。它们或附赠自电视机,或附赠自新年套餐。总之,所有的俄罗斯方块都给我一种“廉价”的错觉。这导致在试玩之前了解到《俄罗斯方块效应》要卖200多块钱,让并不关注俄罗斯方块的我有一点惊讶。

  就拿一根胡萝卜来举例,假设它只卖一块钱,而且从来不是你的主菜,甚至不花钱也能吃到,那么当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售价200元的“精装胡萝卜”,你会去买来尝尝吗?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买《俄罗斯方块效应》这根“精装胡萝卜”呢?

  关于俄罗斯方块有助于放松心情、治愈情绪的研究很多。在英国学术期刊《分子精神病学》上就曾刊登过来自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其中提到:“如果让机动车事故幸存者在事发后6小时内简单回忆事件经过并玩一会儿俄罗斯方块,将有助于预防他们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忙着应付把方块堆放到什么位置最合适,就没功夫再去想其他事,其实这游戏就这么简单 研究人员以71名机动车事故幸存者为调查对象,让其中一半人在医院急诊室等待时接受心理干预,即在简单回顾事故后开始玩俄罗斯方块;另一半人则被要求完成其他任务。这一切皆在事故发生后6小时内进行。

  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人员的猜测得到证实。与对照组相比,玩游戏的人在事故发生一周后拥有的创伤性记忆更少,且这些不美好记忆消退得也更快。

  当然,有关俄罗斯方块的医学研究,大部分都注明了只是“有助于”,这话的意思更多还是在表示它可以转移注意力,而并非说俄罗斯方块真的能当作一款治病良药——或者,也有可能,让幸存者们当时玩什么游戏都可能有这个效果。

  因为实在太菜,我在《俄罗斯方块效应》里度过的时间并没有其他老师们那么长。在数个小时试玩体验结束后,我觉得脑子里一部分琐事已经随着方块消失了,一部分负面情绪也得到了释放。这种感觉我再熟悉不过。

  我的上一份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要一个人忙两三个人的工作量。有时候,结束了一天工作,躺在床上,我还会听到白天同事之间的对话内容,甚至到了梦里还会想着如何处理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会让我非常苦恼。很多个夜里,为了能睡个踏实觉,我只能通过听ASMR来舒缓自己的情绪。那些刮风下雨的声音在我脑海里回响,就能让我的情绪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游戏中沙漠关卡出现的沙石音效深得我心 像所有的“俄罗斯方块”类游戏一样,在《俄罗斯方块效应》里,你要做的也只是堆积方块,并尝试消除它,这并不特别。但如果没有戴耳机去玩这款游戏,体验就一定会大打折扣,这就是《俄罗斯方块效应》之所以能让人沉浸的地方。

  无论是在嘈杂的室外还是安静的室内,总有一些外界的声音和事物会带走你的注意力,影响你进行游戏的进度。比如你的手机突然弹出了双十一的促销短信,家里的猫把爪子伸进了你的水杯,就算手上还在操纵着手柄,心里也难免会有反应。如果这时玩家的心情并不美好,那就很容易从游戏氛围中抽离,达不到通过游戏舒缓情绪的效果。

  《俄罗斯方块效应》却很不同,它通过画面吸引住了玩家的眼球,通过声效抓住了玩家的耳朵,在熟悉操作之后,玩家甚至可以不用专注于屏幕,而是可以随着音乐的渲染,把自己的思绪连同方块一起消除。

  

  如果连堆放方块都会影响放松的话,游戏内还提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的欣赏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进行游戏的最初目的,本来想要在马背上释放野蛮的本性,却因等待一段漫长的对话结束而徒增暴躁。想亲临枪林弹雨的刺激,却因没能抓住队友伸出的救援之手陷入琐碎的斗嘴争吵。这些负面情绪堆积起来,反而让人比开始游戏前更加苦恼。

  如果你进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释放的情绪,逃离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压力的话,那么《俄罗斯方块效应》给你提供的不光是一处“避难所”,还是一辆行驶在静谧星空中被严丝合缝保护起来的大巴车。它能通过最简单的操作,让你暂时忘记缠绕自己已久的生活压力。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非爱好者推荐《俄罗斯方块效应》的理由。

  关注美食的朋友,大概都看过一系列“龙吟料理”的视频。“龙吟”是日本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以料理精致而著称。视频中有一段处理草莓的过程:一颗颗色泽饱满的新鲜草莓在被厨师使用一波分子料理操作之后,变成了一个外表看上去还是草莓,实际上却很难形容的物体——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它必然是一道新奇(并且昂贵)的甜品,但绝大部分看过视频的人,第一反应必然是“厉害”,紧接着就是:“至于吗?”

  没看过这系列视频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建议关闭弹幕

  玩《俄罗斯方块效应》的心理曲线与看这个视频有些相似:你刚刚接触它的时候,肯定会发出“我靠真酷炫”的赞叹,玩了一会儿之后,又有可能会觉得“闪瞎眼”“少来点儿花里胡哨的东西吧”。至于最后的结论是“拔草”还是“真香”,要取决于在你心目中,“忍受长时间的霓虹灯色高对比度画面”和“沉醉于疗愈身心的音乐与动画中”孰轻孰重——这很难选,不过我还是选了后者。

  

  游戏的背景塑造非常丰富 《俄罗斯方块》大概是全世界最不需要“包装”的电子游戏,哪怕你拿最早、最朴素的版本来玩,同样可以津津有味。而《俄罗斯方块效应》似乎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背景随便截截图都是高清屏保;音乐质量顶尖、风格各异,部分关卡中还会随着你消掉的行数而改变重音和节奏,效果堪比音游;随着关卡的推进,它还有一个颇为“禅系”的流程,一路玩下来会有种修身养性(假如你没有一次又一次地GG的话)的意味。

  

  这一关里骑手的马蹄声会在消行的时候响起,令人心潮澎湃,后面的关卡中还有鲸鱼随着游戏节奏跃出水面的镜头 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方块效应》有点儿“过度包装”之嫌,就我的游戏体验而言,过于优秀的演出设计有时会把游戏本身“抢”掉,不少关卡由于背景画面闪动太厉害,甚至让我想要马上关掉游戏做上一整套眼保健操。再直白点儿说,《俄罗斯方块效应》是一个需要玩家把精神集中在操作区域的游戏,但开发者把画面、音乐和特效都做得这么牛了,不分心看一看似乎也过不去,这一分心就有可能误操作,误操作多了就会GG,太早GG就会没有好分数和高评价……

  这一点可以由代表触乐俄罗斯方块最高水平的左轮老师来证明:左轮老师为打高分,每次都会把菜单中的“动态效果”关闭,仅用传统模式玩,而他确实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过SS评价的人。

  

  左轮老师的SS评价是触乐最高纪录 不过好在《俄罗斯方块效应》是个休闲游戏,在画面和演出上“过犹不及”的那些处理都可以理解成一种尝试和创新。只要你不是左轮老师那种追求高分的高手,那么背景画面、音乐带给你的视听享受还是远远超出“辣眼睛”的影响。更何况,就像在《ABZ?》中可以选择屏保模式看鱼一样,《俄罗斯方块效应》里也有让你只看画听歌的模式,毋需任何操作,彻底放松。

  在我看来,《俄罗斯方块效应》有点儿像米其林餐厅里的那颗草莓:简单不做作的本体当然很棒,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所做的提升和创新同样令它值得一试。在简单或普通难度大致通关一次的过程中,你大概会有20次左右的“我只想玩个俄罗斯方块,别搞这些有的没的”吐槽冲动,但它们只是些小插曲,通关之后,你放下手柄、摘掉耳机,最终还是会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好玩。

  

  顺带一提,原初《俄罗斯方块》还是目前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游戏,超过1.7亿份,不知《俄罗斯方块效应》能取得怎样的成绩 综上所述,我推荐《俄罗斯方块效应》的理由有三:首先,它是一个单人游戏,没有给像左轮老师这种热爱虐人的高手任何机会(我已经完全放弃了《噗哟噗哟俄罗斯方块》……);其次,它贴心地设计了多种难度,手生的玩家可以选择循序渐进,高手也可以通过游戏进程逐步解锁变态速度;最后,它不吝用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巧的美术、音乐来作为玩法的背景,尤其是音乐带给人的沉浸感,可以用“身临其境”来形容,戴上耳机体验尤佳。

  我一直不太会玩“俄罗斯方块”。

  小时候玩诺基亚手机里的俄罗斯方块,没有存放方块的选项,下落的速度也是恒定的,我不会高速连续消除,也不会T型翻转花招,一个个方块从天而降,我老老实实地将它们放进合适的位置,垒起来之后成排消除,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俄罗斯方块菜鸡。

  

  没错,触乐办公室之前曾沉迷一时的这款游戏,正是我入门俄罗斯方块进阶技巧的开始 因此,当这款《俄罗斯方块效应》公布时,我特别好奇的是,俄罗斯方块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很难描述《俄罗斯方块效应》的特别之处。你可能看过那绚烂无比的画面听过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了,看上去就是用声光色包装了一下俄罗斯方块,但只有亲自上手花上一点时间体验一个关卡,你才能体会到这些元素交融于俄罗斯方块的特别之处。

  《俄罗斯方块效应》每一关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玩家对方块的移动、翻转、下落,都像是在触发一个开关,启动屏幕声画与手柄震动的反馈,所有的反馈都被卡得非常准,节奏随着时间循序渐进,逐渐地,玩家操纵俄罗斯方块就像指挥一场演出,每次消除都是一个音符,并在手指逐渐加快的谱曲下渐入佳境。

  “Zone”是《俄罗斯方块效应》特有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是当消除累积一定量后可以放出的终极大招。启用“Zone”后游戏瞬停,画面变灰,音乐隐去,方块停止自动下落,这时候你需要快速消除,消除的方块会累积在下方,直到时间耗尽或垒至顶点,暂停的状态瞬间打破,所有消除方块炸裂开来,无比爽快。

  

  官方提供的“Zone”模式演示,累积快速且得当的话,最后爆发的瞬间非常带感 演出式的消除体验已经带来了足够美妙的体验,“Zone”提供的暂停机制更能让人进入全然沉浸的状态,这些都是《俄罗斯方块效应》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想菜这点可能是我的一个原罪。上面所描述的美妙体验与沉浸状态,或者说制作人想表达的“通感”或“联觉”,在我实际体验下可能要打些折扣了。

  即使是普通难度,当方块不断加快下落速度到近乎直线下坠的时候,我通常会心里一慌紧接着手忙脚乱最后是自暴自弃,被高手们当作收割分数施展华丽演出的“Zone”功能,在我看来是混乱的方块战局中喘息一时的终极手段。失败之后重来,节奏频频打断,就这样,我的《俄罗斯方块效应》之旅支离且破碎。

  我曾经设想过,随着下落节奏的不断加快,在被逼迫去集中注意力后,我也许能达到全情投入的状态:时刻观察场上方块的布局与空隙,留意存放一旁与即将到来的方块,大脑在高度活跃手指在快速移动,但实际体验往往是大脑跟不上方块,拇指跟不上大脑,不该按的时候按下了快速降落,旋转方块时偏偏还多转了一下。

  

  想象一下,在冒险模式最后关卡一切在渐入高潮时,一次接连一次的失败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就我个人在《俄罗斯方块效应》感到的愉悦与痛苦来看,想在《俄罗斯方块效应》获得最佳的体验,是需要一定的投入专注以及一定的操作水准的。好在《俄罗斯方块效应》为我这种菜鸡玩家准备了休闲模式,通关和分数在这个模式中并不重要,你可以跟我一样戴上耳机继续享受简单堆积木的乐趣。

  作为同事们眼中的“高手”,我简单点做个总结:

  本作的音乐和画面融合度极高,每个操作都会有反馈,这些反馈又与场景主题协调,可以说看别人玩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对,就是看别人玩的时候。

  我打通“旅程模式”之后,在看其他老师玩的时候发现我很多关卡细节似乎都没见过。这些音乐和画面美妙的融合,在玩的时候是很难注意到的,而且我还是从专家难度开始玩的,这就更加难以留意每关主题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注意力比较弱吧。

  本作除了音画上佳之外,本质上和其他俄罗斯方块游戏是一样的。但仅从音乐上来讲,它绝对已经是王者一般——所选的歌曲每一首都很好听,这可能和我喜欢电子乐有关,可是,不论你对这种音乐类型是否感兴趣,它真的值得你开大音量去感受。所以可以说,这款游戏在音画上的种种努力,已经让它脱离了传统游戏的范畴,真正变得不一样了。

  特别推荐第一关的这首歌,真的很好听,游戏中的画面也很好看

  如果你想很好地体验这个游戏的闪光点,恐怕看别人玩会比较好,不过还需要加上一个条件,就是看一个玩得好的人玩。

  所以办公室的老师们就很幸福,我就很不幸福。

  (游戏评测码由索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