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最不能错过的唯美演出,1000年前苏东坡诗忆舞台
2008 年,沈伟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策划和《画卷》篇编导。2020 年,美国舞蹈节(ADF)编舞家终身成就奖将这一成就授予沈伟。他的创作围绕东方展开,跨越传统剧场的界限。
2021 年的四月,沈伟人在巴黎,接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邀请,要以诗人苏东坡为题材改编舞剧:" 当时我觉得我很了解苏轼的诗词,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舞台作品,我觉得不太可能……怎么样去把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变成一个现实的视觉的东西,是难度极其大的。" 电话挂下,他决定一试。
4 个月的时间里,他梳理与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和宋代文化书籍,最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从诗词里重建精神。" 新作《诗忆东坡》将现代舞蹈开创性融合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音、舞、诗、画的综合视听体验,表达中国的诗意艺境。
寻找东坡质感
《诗忆东坡》首演将于 7 月 22 日 -23 日于上海文化广场登场。
?
在新闻发布会上,我们见到了沈伟。" 难 ",是沈伟在发布会上反复提及的字。
《诗忆东坡》总编导、艺术家沈伟先生(右一)来到 ZiWU 与友人相聚。右起分别为:艺术家杜可风先生、路易威登中国区总裁 Ramon Ros 先生、超媒体总裁邵忠先生以及建筑师马清运先生
诗词从书卷中展开,东坡的思想滑落。在中央美术学院,沈伟通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代画卷,每天从早看到晚,研习宋代的绘画与书法。这是沈伟一贯为止的创作思维,不仅是描摹一个人,而是带出一个时代美学与精神哲思。" 宋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最高境界,我想通过作品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宋代文化重新梳理了一遍。"
苏东坡曾评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自古有诗画一体传统,宗白华说:"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 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沈伟更深谙于此道。
前后跨越 20 个月,沈伟从苏东坡的三千多首诗词中找到了 15 首诗词,有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的豪迈,有 "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的感伤,更有 " 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 " 的平静。15 首诗词化为舞台六幕,涵盖苏轼的人生哲学观点,以及他对人间情谊之书写,作为串联为《诗忆东坡》的线索。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图
对沈伟来说,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去捕捉诗词中的 " 质感 "。演员无法清晰表达诗句中的字眼,动作不是一个字," 但演员要去认识、去找到那种特殊的质感 ",沈伟说。演出的 27 个舞者中,只有男主苏鹏与沈伟合作过,他是文华大奖获得者,也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主演。在短时间内熟悉与适应彼此的身体语言,对沈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舞者左思远主要演绎 " 千里共婵娟 " 一幕。出身古典舞的她是最早加入工作坊的一批舞者,第一次与沈伟合作,沈伟给她带来的是全新的认知:" 沈老师要求我们,不要主动地、虚假地表现动作,由心出发,去真切地感受肢体语言,真诚地面对舞台。"" 硬邦邦、太放松都不对 ",沈伟说," 千里共婵娟 " 的表达要考虑调度的音乐,身体的曲线与质感。在反复尝试中,思远找到了一种恰当描述的舞蹈语言。
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者盛浩哲怀着忐忑的心将自己交给了编导沈伟。进入排练厅的那刻,他就开始观察沈伟提出的要求,慢慢与之磨合。动作上的到位并不够,沈伟的要求更高。盛浩哲说:" 我就像一条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沈伟老师是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我未来艺术道路的方向,更让我确信了要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最终,沈伟看见,苏轼的诗词从演员身体里长出来了," 明月几时有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舞台上,诗句化为动作在幕与幕之间流动。
服装设计与音乐编排几乎是与排练厅的排演同期进行的。沈伟担任此剧的服装设计与舞美设计,工作过程好像 " 高级定制 ",演员服装的剪裁和布料的选择都完美贴合实时更新的剧目排练。音乐制作方面,沈伟更邀请到作曲家陈其钢担任本剧音乐总监。二人的缘分自 200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接续,配以沈伟喜爱的五首古琴曲,演绎跌宕的东坡人生。
担任灯光设计的萧丽河后来回忆道,走进排练厅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哭了:" 这是能够打到人心灵深处的一台剧。我的灯光就像音乐,有情绪流淌在里面。"
当代东坡精神
15 首诗词,在沈伟眼里,都是 " 有情感的字与词 ",它们共同传递着人类的普遍情感:" 对人生的体会,面对不同的艰难、坎坷,这些都是我们共性的东西," 沈伟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所做的当然不是就古论古,他要找到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和当下产生共鸣。" 千古风流人物 " 是《诗忆东坡》其中一幕。苏轼的词也点醒了沈伟,他要呈现的是当代人的所思所想:" 我们怎样去回馈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想到了苏东坡写的一首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因而想到,我们中国现在的创作者,怎么可以把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今的现代文明、和整个人类的文明产生关联。"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也是沈伟创作此剧的核心:" 苏轼最打动我的是他的诗词,而不是他的人生经历。" 突出诗词的文学性,让它们化作动作、舞美、音乐去感染更多的人,从中窥见中国文化的力量与智慧。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创作如一面镜子,沈伟在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四处漂泊,人类所经历的困顿与煎熬是共通的。1990 年代,沈伟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深造,不懂英语,身处异乡,此种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沈伟说,他和苏轼都是乐观主义者。他和苏轼,都爱吃,他们,也总能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像苏轼写的那样:"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撰文 / 编辑 — 陈爽
图片 —剧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摄影:王徐峰、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