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在构建健康网络环境中作用研究”子课题三

  发现三: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危害的认知误区、判断标准偏差是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危害的认知存有误区。调查发现,6.5%的未成年人和36.3%的未成年犯认为观看色情视频可以更好地了解性知识;7.9%的未成年人和29.1%的未成年犯认为观看网络暴力视频可以缓解压力;7.1%的未成年人和21.2%的未成年犯认为一对一的网络视频脱衣聊天不是色情行为;7.5%的未成年人和23.4%的未成年犯认为在网络上可以散布谣言。

  

  

  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判断标准不科学。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犯判断网络不良信息的标准不科学,致使未成年人甄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不足。调查数据显示,2.2%的未成年人和12.4%的未成年犯认为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真实、好的;12.5%的未成年人和23.4%的未成年犯不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43.7%的未成年人和52.5%的未成年犯是凭直觉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

  发现四:净化网络空间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对策建议

  完善立法,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专门法律。在法治社会,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网络不良信息的内容和法律责任,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尊重成年人权利之间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调查数据显示,76.6%的未成年人、90.4%的未成年人父母和91.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应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专门法律。

  强化政府监管,预防和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施行网络实名制、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网络不良信息;支持研制网络不良信息过滤技术,并在计算机上按照不良信息过滤软件,阻断网络不良信息向未成年人传播的路径;强化对职能手机上网的监管和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内容监管,防止网络不良信息通过手机上网传播;加强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行业自律和管理,避免互联网企业为了追逐利益而传播网络不良信息。

  加强教育引导,培育未成年人理性文明上网。加强家庭监管和教育引导。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在家中上网的电脑上安装网络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与未成年子女沟通交流,协商约定未成年子女上网尤其是关于手机上网的时间和内容,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理性文明上网。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甄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