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停止内耗
我是微语,点击「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职场生存、思维精进、个人成长、自媒体写作干货。
一、直面现实,接受“内耗型人格”。
《内耗型人格》中说:一些人因为自身性格特点,习惯于将负面情绪藏在心中,当负面情绪不断积累以后,就会带来严重的精神消耗。
事实上,世界上最了解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但是,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总在无形之间放大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可能并未被人所注意。
因此,真正影响我们生活态度的,并不是“内耗型人格”,更多是我们面对内耗时所采取的态度。
接受每个人都会内耗的事实,深入了解自己,与自己对话,不轻易自我否定,是摆脱内耗的开始。
二、“内耗型人格”的一般表现。
01.职场中:患得患失,行动犹豫。
回想起我曾经做员工绩效面谈的时候沟通过的一个同事,感触颇深。
那时候公司中层管理岗位有一个空缺,老板打算从几个小组的销冠中评选一名优秀同事晋升,他也在候选人之列,于是在面谈的时候问了我很多问题,希望我能从HR的角度为他规划一下。
我从业务能力、部门沟通、领导性格和向上管理4个维度帮他系统梳理了一遍,还分享了不少经典晋升案例给他参考。
过了一个月,我询问他晋升动向,他却告诉我,他还没有准备好,没有开始写《晋升申请》。
所谓的准备好,是他一直患得患失,思考一些还未发生的事情,比如:
如果晋升失败,领导会不会对我很失望?
如果晋升失败,其他同事会不会嘲笑我?
每年晋升成功的就几个人,我会不会就是陪跑员,被刷掉?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人生困难,不过是你的胡思乱想,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枷锁。
前行过程中的胡思乱想和患得患失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脑补”出的想法禁锢了自己的行动力,导致我们向前走不动,放弃不甘心,演变成了自我设置的枷锁。
事实上,忧虑犹如一潭泥沼,你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
工作中,大部分烦恼,都是杞人忧天;大多数困境,都是故步自封。
心中的忧虑太多,给计划设置障碍,当内心套上枷锁,行动必然犹豫不决。
02.交际中:过分在意别人,深度自我怀疑。
《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所要做的,就是摆脱旁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是不是我说错话了?”
“为什么他是那个口吻,他是不是嫌弃我了?”
“他是不是生气了?”
我也曾被这些想法所累,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倍感委屈。
事实上,过分在意别人的成就,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才是人生最大的浪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任何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其实,大部分时候,不是别人太优秀,也不是别人言辞太无情。而是,我们过分在意别人,降低了对自己的认可度。
目光总是看着别人,势必会忘记自己的样子。自我怀疑,无疑是最残忍的心理战。
03.情感中:压抑负面情绪,不在人前释放。
成年人的世界里,崩溃都是悄无声息地。
很多人擅长自我伪装,掩藏真情实感,担心负面情绪给别人不好的影响,担心发泄后给别人带来困扰。
于是,渐渐地,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待到独自一人时,静静地找一个小角落,拿出负面情绪,慢慢消化。
微语职场想说,永远不要为自己的真性情感到抱歉!
时代风云变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拥有负面情绪在所难免,跟相熟的知交分享,未尝不可。
三、做有价值的事,逐渐走出内耗。
01.打开心结,接纳自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可能体验百味人生,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将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不断否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错失机遇,留下终生的遗憾。
与其迎合外人,不如迎合自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接纳并拥抱最真实的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
02.少点内心戏,多点行动力。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话题:遇事反复纠结,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该怎么办?
一条评论道破玄机:想,都是煎熬;做,才有解脱!
对未知的恐惧,是人之天性。但是,如果一直深陷其中,恐惧就会在我们的内心不断放大,并支配我们的行动,最终被自己打倒。
与其患得患失,忧虑未来,不如花时间和精力在事情的推进上。
“失败是成功之母”,既然知道失败是必经的,那又有什么可怕?宁可体验一段失败的经历,也不要让自己因为幻想中的种种不利而止步不前。
内耗,就是头脑的空想和行动的贫瘠之间不断对峙。拖延,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让事情越变越糟。
行动,才是治愈内耗最猛的一剂药。
03.少点完美主义,多些最优思维。
每个人追求的生活,不但要幸福,而且要完美——这正是大部分人不幸福的原因。
如果让你给自己的生活打分,你会打满分吗?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包括我!
事实上,过分追求完美,只会让生活压力变大,压得我们无法喘息。
人生路,只有一次,没有彩排,也无法确保我们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和对与错,每个人注定在得失之间徘徊。
冯唐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其过去,不必反复咀嚼。
既定事实,无法改变,就尽力释怀,劝说自己向前看。站起来,走出去,会收获新的艳阳天。
看似不完美的宽容,才是真正的生活艺术。
看破自己的不完美,不执着;
学会最优生活思维,不纠结;
04.勿为他人所困,别被流言所伤。
我们不是商品,无需他人标价,别人的想法我们无法左右,所以,干脆不必在意。
别人的看法太多,我们堵不住悠悠众口;
外面的声音太杂,我们挡不住人声鼎沸;
干脆大步向前,让别人说去吧!
事实上,引发内耗的,不是外界的其他人,而是我们对待表象的态度。
被人讨厌又何妨?内心坚定,外界的声音自然无法妨碍我们,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量交互作用。
木心说:一个思想过度的人,注定行动软弱。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肯放过自己。每个人都有低谷期,没有人能拉你上来,唯有自渡。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用“目标导向”取代“情绪导向”。
专注能够改变的事情,看淡无法改变的事情,不断自我实现和正向反馈,才能渐渐走出“内耗型人格”的困扰。
共勉!
——END——
作者介绍:
微语职场,企业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欢迎关注交流。
文章原创确权,盗用必究!
公众号:微语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