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年人的恋爱只做筛选不做培养?
这是个定律,真理。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不是不愿意培养,但是也要看悟性。
从社会经验来看,可以轻易分辨,哪些人是愿意跟着时代、跟着伴侣而进步的,哪些人雷打不动。
关于爱情,爱人在变、家庭结构在变。对待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环境在变、工作伙伴在变。那你要不要改变?
恋爱,不是婚姻。恋爱是初步接触,可能成为家人的基础。双方并不承担权利义务,那为什么不能轻易改变这层关系呢?更何况,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好好认真谈恋爱?恋爱,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筛选身体健康素质、情商、经济状况、品质人格、家庭背景、个人潜力等等。哪怕是培养,也要看“苗子”好不好、培养难度、培养方向、付出精力、培养成效、培养时间等等。那是不是“换人”是最高效率的?
不是说“换人”就无情。只是我的“培养”不值得。何况,我于你,只是情侣,我们没有法定关系,我为何要对你无条件付出?有回报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都没办法“乘凉”,那我为什么要“栽树”?这些理论说起来很冰凉无情,但是实际对比一下,我的人生时间长度跟你的一样。你七十年,我也七十年,都无条件为你付出,那我的人生怎么办?凉凉吗?
当我对你无条件培养时,是不是也是我在对于我未来的伴侣的一种无情的残忍伤害?我剥夺了他未来的时间和我将来可能付出的热情,都无意义地消耗在“上一任”身上了。那不,为了对自己负责,趁早结束,换人。对大家都好,长痛不如短痛。
两个人相处,总有一个人处于“引领”状态,这个“领头羊”的地位,久了也会累的。要考虑长期规划、两人的心理差异、自己的为人处世给另一半的影响、规划两人的经济和职业,哪怕两人的一次远行都要依靠这个“领头羊”来计划落实。如果,另一半,像个搭档一样,不停进步、有反馈、能提供情绪价值还好,两人进入婚姻的可能性会很大。但如果另一半像孩子一样需要“拉扯”“教育”“训诫”,那会很心累。同一个错误,要犯三次,还不改。原生家庭的错误理念,愚昧无知,同样也要执迷。混混沌沌过日子,不愿意规划。以上,还不放弃?留着做什么?
你是男朋友(女朋友),你不是我的孩子啊!
你是那个,在我低谷时能鼓励我的人,在我倒下时能独立前行的人,是我百分百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不是我闭眼时都放不下的婴幼儿……
我不是那种“不教而诛”的人,只是我善于判断别人。
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选择合适自己的尺码,这是筛选;
脚大鞋小,分明不合适,楞要磨一脚水泡疼得龇牙咧嘴,却坚决不肯脱下来,脚上起泡的地方反复结痂,最后生出老茧,终于不疼了,这是培养。
这个例子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因为鞋是没有感觉的,假设鞋也有感觉,那么,痛苦的其实是人和鞋双方,如同恋爱当中一样。
“培养”这个过程本身,常常伴随着各种不适,甚至痛苦,而绝大多数的人,恋爱的目的都是为了愉悦,而非痛苦。
所以,但凡能挑选到合适的尺码,几乎没人愿意选一双不合适的,磨得自己满脚水泡。
父母从小就在培养孩子,告诉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许多人都反感父亲的严厉,母亲的唠叨,但父母儿女之间天然存在的纽带,致使无论父母如何严厉,如何唠叨,这条纽带都不会真正被切断。
而恋人之间则完全不然,说白了,只是两个在人生半途中才遇到的陌生人而已,“培养”必然伴随着引导、约束和管理,而没有人具有天生的资格,去约束和管理另一半。
说得再直白一点,父母约束我,管理我,那是我爹我妈,生了我养了我,至于你?你算老几?
比起亲情关系,恋爱关系往往是脆弱的,它需要悉心维护,经不起磕磕碰碰,毕竟对方不开心了,随时都可以转身离去。
“培养”这个过程,往往费力而不讨好,一个人经历了伴侣的培养,变成更好的人以后,往往最痛恨的,就是培养TA的这个伴侣本身。
比如,我刚开始玩刀塔2的时候,因为入坑太晚,被各种老玩家虐得是死去活来,虽然现在也很菜,但比起那会来已经进步了太多太多。
是他们让我获得了进步,但是我一点也不感谢他们,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想着狠狠地报复他们。
比如,做题家们通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埋首书山题海当中,最终获得了一份薪资不菲的工作,春风得意,他们感激那些书那些题那些卷子,但你如果让他们回过头去继续每天做卷子,他们多半是万万不肯的。
对于那段令他们痛苦不堪的“培养”过程,他们万分感激,但也只有感激,没有怀念,没有不舍,更没有爱,他们甚至庆幸,这段痛苦的过程,可终于过去了。
具体例子如:
A勤快而B懒惰,两人恋爱之后,勤快的A希望培养B变得勤劳整洁爱干净,于是,B的生活习惯被迫改变了,在这段过程当中,两人经历了无数次大小争吵,最终吵累了,感情也到头了。
虽然分手了,但是B已经养成了许多原本没有的习惯,虽然做不到和A一样勤劳,但比起以前邋遢的自己,已经进步很多了,随手保持整洁已经成了他下意识的行为。
但一想起和A在一起的日子,他的回忆中就只剩下A对自己的各种要求、规训、指责甚至谩骂。
没人谈恋爱是奔着找不自在去的;
没人谈恋爱是奔着找对方不自在去的。
当然是既要做筛选,又要做“培养”
都是成年人了,谁有资格培养对方?
人家授权给你培养了吗?
缴费了吗?
都没有?!
培养是万万不可能培养的,只能依靠不用授权就能行使的方式:影响
怎么影响,那是后话
筛选这关就很难过
筛选一下子就筛掉了99%的人
注意,筛选是双向的,筛掉对方的同时,也筛掉了自己
1.对方怎么也得是想恋爱的人吧
根据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如果没打算建立起恋爱关系,就不要建立;有大把的其他关系可以选择;到哪步就是什么关系,每一层都可以停下,也可以继续靠近,次次给人选择;
从根本上避免糊里糊涂的恋爱关系;
1.1既然想恋爱,那自然对恋爱得有些想法吧,至少对什么是恋爱,该怎么恋爱,谈了一段之后,走向何方,有个基本的说法
你要严格点把,可以把说不出来的,统统给筛掉;
放松点,可以把说不出来,但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给留下;
这样可以有效筛出糊涂蛋和表里不一的混蛋和骗子;
1.2恋爱目前来看,是一个没有公论的话题;那意味着有如下特质的优先过筛:
1.2.1有参考多家资料的
1.2.2自洽的
1.2.3对你感兴趣,能尝试了解你的架构的
那种对你的架构不感兴趣,又不自洽,又是自己瞎想的,自然被筛除掉(包括你自己)
很明显,完全可能是你的架构不自洽,说得乱七八糟,人家瞄一眼就觉得你的架构不值得参考,从而把你筛除了
成本问题。
筛选成本低;培养一个是成本高,再者既然是成年,可塑性差,培养价值不大,理性人注重筛选而非培养就不奇怪了。
某种程度讲,合适就是合适的,怎么折腾都显得很“耐操”,因为匹配度高,价值匹配,性格匹配,条件匹配,在一起的“黏性”就显得特别高,这就像往肥沃的土地里随便扔一颗种子都能发芽,生长凶猛,将根扎得很深,而在实验室器皿里培养的珍贵物种,万般呵护还是不太行,这是一个环境和条件问题。
筛选,就是一个筛选合适的过程,多花点时间去筛选,筛序一个相对匹配的人,再去着重培养,而不是说不做培养,或者只要喜欢,就想着靠培养,培养出感情。
成年人恋爱的现实是,太注重筛选,而完全不注重培养,就连筛选这个过程也变得极其功利,一言不合就不再继续,缺少了筛选过程中的“观察成长”的过程,觉得不行就换,换来换去最后都不知道到底想找那样的了,这好么,这不好!
遇到还不错的,还是要注重培养,这是一个提升感情,建立自己不可替代性的过程,这是建立在筛选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开始就因为自己单纯喜欢,靠培养培养出感情,只能说太理想化了,当然也不是不可能,除非你给得足够多。
“大师,什么是快乐的秘诀?”
“不要和愚者争论。”
“大师,我完全不同意这就是秘诀。”
“是的,你是对的……”
筛选也不是要求我们吹毛求疵,在筛选过程中我们需要抓大放小
大的方面满意就行,小的问题可以慢慢磨合或者包容迁就。因为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完全全适合的两个人,只存在因为爱而相互妥协包容的两个人。
这里举两个例子:
1.恋爱中,A对B很是包容,B一致认为两人关系稳定,甚至不久就可以结婚了。结果再一次日常吵架后,A突然提出了分手,没有任何前兆。在B的追问下,A说原来之前很多事情A做的并不开心,比如A不愿意冷战,希望吵架也不要冷战;不喜欢B每次看到一个问题就要问A如果是他他会怎么做;不喜欢每天做任务似的打电话。这些在B眼里,一直以为A是愿意做这些的,因为A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两人不沟通,就不知道彼此心理的想法,就可能导致分开。这里就应该互相沟通,各退一步。
2.大家还记得宇芽家暴案吗?2019年的时候,她差点被陈鸿家暴致死。
宇芽跟陈鸿交往时,看到的全是他的优点:“画家,出过画册。”“很会拍照,出过摄影集。”“感觉很有才华。”正是基于陈鸿很有才,宇芽决定跟他谈恋爱。在谈恋爱期间,有一次两人发生口角,陈鸿殴打了宇芽。当时有朋友劝宇芽跟他分手,“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但宇芽不相信,“我相信他是爱我的,我相信自己能够让他变好。”但是宇芽的苦口婆心,并没能让陈鸿发生转变,两人走到一起后,陈鸿三天两头家暴她,2019年那一次,宇芽差一点被他弄死在电梯里。
这个就是大方向的不同,遇到了就要立马撤退,他不是你所能改变的。
所以我们相处,还是要看彼此是否愿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够意识到问题,遇到一个完全契合的不容易,所以找一个尽量契合的然后共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