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阅读笔记及读书感想
又是一本大部头。这本书的内容相对于那本伪心理学更切合实际一些。它对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东西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解读。
不过这本书的写的内容还是有点杂,而且有的东西要么偏艰深,要么偏浅显,要么觉得看看书后的目录总结就行了。所以笔记不等于各章内容的总结。
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学
一、有很多种理解心理学的方式,比如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活动是神经细胞的化学和电活动的作用,并由此进行研究。比如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行为是内部力量驱使的,行为的目的是降低主体的紧张度。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此部分内容与《对伪心理学说不》内容相关内容类似。跳过不看了。
第三章: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主要介绍了脑结构,脑神经系统等知识,属于高中生物知识。
第四章:感觉
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化为大脑能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一、色觉方面,红绿蓝三原色和人的三种视锥细胞对应,可以部分解释色盲,但无法解释色盲者无法区分成对的颜色(如红与绿)
二、触觉,是和人的肤觉感受器相关的。此外,对于人来说,得到抚摸和抚摸别人是不同的。抚摸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三、前庭觉告诉身体如何通过运动确定方向,坐在运动的车里看书会头晕,原因是前庭觉和视觉的静止相违背。开车的人不会,因为他们的视觉也是动态的。
四、痛觉。分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痛(神经不正常功能的反应)。心理状态影响着对痛觉的感受,痛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可以通过比如催眠,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所以来大姨妈的时候陪着妹子是真的可以切实的帮到妹子的)。
五、关于辣,味蕾和伤害性疼痛纤维是相连的。辣椒素会导致疼痛。不过痛觉感受器会像嗅觉感受器一样,久了就不会那么灵敏了(所以吃辣可以培养的)
第五章:知觉
一、知觉是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物的过程:感受,理解,识别和标记,以及对此做出反应。
二、知觉的基本性质是把环境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转化为一种清晰的解释。
三、视觉的任务是利用来自于近距刺激(视网膜上成的像)辨认远距刺激(环境中的客体)的。错觉是这个过程不完美的体现。
四、本书还介绍了一些人的知觉上的倾向,比如鸡尾酒会现象(聚会聊天的时候会也能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共同命运原则(人会不自觉的把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组织在一起)等等。不过很多都是偏现象性的,所以就不写了。
第六章: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一、意识是对心理内容的觉知。分为三个水平:对世界的基本觉知、对自己觉知东西的反映,自我觉知。
二、意识可以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可以让你选择性的储存分析刺激,可以让你基于过去的知识思考不同的方案。它受文化的影响。
三、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可以合神经递质等以补充日间消耗。REM(快速眼动睡眠)是为了弥补NREM导致的脑功能的不平衡。
四、本书肯定了清醒梦境(觉知自己在做梦)的存在,催眠的存在(讨论了可催眠性)
第七章:学习与行为分析
本章的学习是生物学方面的学习,条件反射这个级别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在要点重述中看。
儿童看暴力片学坏,属于“观察学习”,意思就是看到别人做而且搞得不错,自己努力一下也能达到,那就去学呗!
第八章:记忆
一、记忆涉及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心理过程。编码:提取特征的过程。存储:涉及短时变化和常识变化。提取:得到原先的信息。
二、练琴手指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无意识的过程),而回忆啥的是陈述性记忆,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映像记忆是信息量大,存储时间半秒。也提到了“照片式记忆”(牛人背单词的方法?)
四、记忆是配合背景的,回忆时背景越像越容易记忆。
提升记忆力的方法:
1、 短时记忆:重复法;组块法(联想记忆,背单词记词根)
2、 长时记忆:精细复述法(对鸭子说话法);内在编码法(对原本无序的东西强行加联系,谐音记忆法就是这样)
3、 在一段事物中,两端的东西容易记忆,中间的东西容易忘记。所以要多记中间的东西
第九章:认知过程
这一章看的不太明白。大致写一写吧
一、视觉表象,应该就是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想象出的东西,幻想。
二、人的决策会受到启发法而不是正规的分析方法的影响。启发法包括可用性(人的判断基于易于使用的信息)、代表性(选择更有可能的选项)和锚定性(人的判断会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PS:文中提到,看了更多“王朝”,“达拉斯”电视节目的人会觉得美国富人更多,以此类推,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也会如此?所以大城市的妹子都会要求很高?
三、形成所谓决策框架的时候,对于同一个事实,不同的描述方式(正向描述和反向描述,比如杯子半满和半空)有不同的结果。
第十章:智力与智力测验
一、一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理解为分解问题的方法)、经验(极端情况下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情境(对新环境和不同环境的适应)。
二、还有八种智力法。
三、 女性的情绪智力(EQ)比男性高(所以妹子比汉子要早熟,心理年龄更大)
其他内容见总结
第十一章:人的毕生发展
本章内容可以作为育儿经使用23333。
1、 人有生理年龄和发展年龄(即所谓心理年龄吧)
2、 心理的社会性发展阶段
3、 青春期要解决的问题:你长大后要成为怎样的人?同伴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所以经常会有被同伴拒绝的焦虑。青春期后期会定下职业选择的方向。
4、 成年初期是大多数人开始婚姻关系或其他稳定关系的时期(在20多岁的时候成家立业,好有道理!)
5、 孩子的出生会威胁夫妻的幸福感。与青春期孩子的冲突会降低婚姻满意度。
6、 女性维持婚姻往往更为不幸,因为他们更多的的试图去治愈,男性更多的会去逃避。
7、 成年晚期,个体越来越孤独。他们选择能提供给自己直接情绪支持的个体(所以某些老人立遗嘱,会把钱给贴身照顾自己的保姆,而不是遗弃老人的子女)。
8、 成年人的两大问题:亲密感(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以及道德承诺的能力,个人认为就是成家立业)和再生力(发展良好的男人对其他生活方面十分稳定,他们将关注力转向关爱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是搞慈善吗)。
9、亲密与孤独是成年初期的主要问题。再生力和停滞是成年中期的问题。自我完善和绝望是成年后期的问题(以前的愿望没有实现,会导致挫折感,一辈子一事无成的绝望)
9、育儿方面,对子女严加管教,并注重亲子交流是民主权威型的,合理的。
10、道德发展的一种思路,PS,前常规指的是儿童阶段。此外,此书说这种观点遭到很多人反对
第十二章:动机
一、较新的解释动机的理论叫做逆转理论。它假定有四对元动机状态,每对动机同时只有一个能被激活。
二、 人类动机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体,而是来自于对这些实体的主观解释。
三、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作出正确的行为。
四、动机的内部来源包括驱力,本能,和学习历史。识别动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也是看自己的主观认知(如二所说的那样)
五、 对于进行节食的人,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比如焦虑)会让他们解禁,导致暴饮暴食。
六、 成就需要反映了实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体差异。这个需要和父母的施加的成就压力有正相关。但它不是迈向成功的唯一变量,还涉及对结果的归因。对结果的归因方式会变成其终生的习惯性方式;乐观与悲观。
七、行为的归因与效果。
(这里的意思应该就是听天命尽人事吧,虽然失败了,但也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弱,而是运气不好,下次就能成功了)
PS:本章有部分性启蒙,同性恋内容,可以自行观看。
第十三章:情绪、压力与健康
一、7种基本情绪23333
二、 情绪也有着类似于背景的属性(编码特异性)。情绪好时,想的都是高兴的事情。
三、 愉快情绪会增加效率
四、 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就会进入应激状态(比如赶稿子)。慢性应激不好。
五、 应激有三个阶段:报警、阻抗、耗尽
Tips:对压力的评估:
(前者直面问题,改变或者消灭应激源,后者是为了减轻压力导致的不适,适用于对不可控的应激源,比如亲人的生老病死)
六、 如何进行成功应对:
可使用应激思想灌输法改变自己的言行方式,三阶段,1,更好的认知问题。写日记。2、积极解决问题。3、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新的评价,避免令人难堪的独白(相信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运气的原因)
七、 永远对你的成功和快乐充满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你的积极感受)。清楚地了解你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品质。比如害羞的人是一个不错的倾听者。(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十四章:理解人类人格
一、 较先进的五因素人格模型:
二、 性格特质受遗传因素影响
三、 不同情境下,人的特质可能不一样。这样是正常的。比如友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的心理特征,显示出友善的不同方式(可以理解,毕竟不可能对敌人友善吧,各种品质要分场合的)
四、 低自尊,是对自我的偏低肯定。展现出小心,谨慎。高自尊展现出雄心勃勃,有进取心的冒险者形象(感觉这样一来,自信的人都是高自尊的)
五、 男性的高自尊可能有高自我妨碍(对于没信心的考试不用功学习,以逃避认知自己是否能够成功)。高自尊的人会做在公众面前不太努力,而私下里更多练习(所以学霸们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地里都在拼命呢)
第十五章:心理障碍
介绍了各种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以及精神分裂。跳过不看
第十六章: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的治疗。跳过不看。
第十七章:社会过程与关系
一、 书中的案例表明,当人社会角色改变时,其性情也大概率会改变()。
二、 人们从众的原因,包括信息性影响——希望自己做得对。规范性影响——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纳。
三、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否认或者推诿方式失误的责任。
四、 刻板印象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见书)的一种体现。(意思就是你觉得某个东西怎么怎么样,它就会变得怎么怎么样)
五、 说服包括两种方式:仔细思考说服性的沟通意见(中心路径)和不集中关心讯息,值对表明线索进行反应(外周路径)。推销者用外周路径。。
关于爱情!
1、 你对某种事物或者人了解越多,你就越喜欢它。同时你也更倾向于喜欢那些你认为喜欢你的人,以及志同道合的人,以及,,,漂亮的人。
2、 爱的体验:
3、 安全性依恋
比焦虑型依恋
更容易嫉妒(所以为啥要问到底还爱不爱?是有原因的!)
4、
最有可能长期对他们的伴侣承担责任(此图描述了人和他的伴侣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表明把Ta视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
5、依赖模型:
依赖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其他他人都得不到的需要,那么人们就可能会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即使其他条件很不如意)(大白话的意思,就是某个人的某个特质让你非常非常中意,于是就在一起了,这样可以部分解释某些看起来不般配的人是如何在一起的)
第十八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一、 女性更看重无私的,有利他主义的人
二、 四种让人为公共利益做贡献的力量 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帮社会对自己有好处)。集体主义(有利于某个团体)。规则主义(宗教习俗)
三、 无血缘关系的利他主义,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别人也这样做。
四、 偏见和自己所在的群体有关系。
五、 人们有服从权威的倾向。人们会屈从于集体的力量。
六、 人多的时候,反而不容易乐于助人(原因是责任分散)
读后感:
这本书内容还是挺多的。。阅读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对自己感兴趣的,能直接用到生活中的内容进行了倚重,。读完此书的收获是对某些心理现象做到了知其所以然(虽然目测很快就忘了),还有就是要乐观,积极,自信,认识压力并理性的化解等等(其实很多都是大道理,或者是生活中自己一点就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