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为何也会害怕分离?
此外,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的产生,并且童年时遭受的不当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可能长久伴随个体,甚至伴随至个体成年之后。父母过度保护、过度控制等不当教养行为均会对子女的分离—个体化过程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子女儿童期甚至成年之后的分离焦虑。
成人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个人方面:关注自身情绪状态,
拓宽生活圈子
患有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都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能敏锐察觉到自身情感状态的变化。当与子女、父母或伴侣分离后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比如过度难过、时常担心亲友的安危等,应该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分离焦虑,及时向亲友寻求帮助,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保持与依恋对象的联系,缓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当依靠自己和亲友的力量还无法缓解这些强烈的不良情绪状态时,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或者去专业医院就诊。
其次,拓展生活圈子对于缓解分离焦虑非常重要,生活圈子包括兴趣爱好圈和社交圈子等。原本个体依恋对象会占据个体大部分的生活内容,比如要花费很多心思照顾子女、要花费很多时间与伴侣相处等,当与依恋对象分开后,个体的注意力还主要放在依恋对象身上,自然而然会觉得心里面空落落的,难免会激发不良情绪,这时候如果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圈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将自己从与依恋对象分开的不良情绪状态中拉出来。
积极参与身边的集体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帮助个体建立新的人际联系,从而将个体原本的情感进行转移或者直接补偿个体由于分离导致的情感缺失,有效防治分离焦虑,比如可以加强与身边同龄人的联系,结交新的好朋友。通过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建立新的情感联结来调整与依恋对象分离后的生活状态并逐渐适应、融入新生活,有效缓解分离焦虑。
家庭方面:积极回应“分离焦虑患者”需求
在预防出现分离焦虑方面,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在平时多给予孩子自主权,避免出现为孩子包办所有事务的情况;也要鼓励孩子多尝试,避免出现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体验和经历中学会自立、减轻对父母的依赖。作为伴侣,应该关心伴侣的情绪状态,建立并维持轻松的伴侣互动模式,在平时多给对方自主权,尊重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方式。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出现了分离焦虑,其他家庭成员应该加以体谅,多给予患者支持和爱,在平时多与患者保持联系,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积极的情感,比如,在出差时可以打电话给伴侣报平安,节假日时常回去探望父母,陪父母多聊天。此外,还可以给患者赠送礼物或者帮助患者做一些事情,比如给患者买一些日用品、帮助患者做家务等,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依恋对象就在身旁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