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分离焦虑”,我们有“最好的解药”

  - 东方悦稚集团 -

  【写在前面】适应是一个永恒的生命话题,成年人可能必须适应突如其来的病毒或变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适应每天变化着的世界面貌和秩序等等。孩子们也一样,当他们离开熟悉的家加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也开启了“适应的历程”。

  这一历程的开端,即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而这种分离,往往带来焦虑。

  

  今天我会以一线主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尽力帮助面对这类问题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找到问题的起因并分享解决的办法。

  焦虑的诱因

  突然打乱的秩序感

  入园儿童属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这种秩序对于他们来讲,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这里提到的秩序,包括孩子所处环境中的空间、人和时间三种秩序。

  空间秩序:熟悉环境第一步

  空间秩序,也就是我们物理环境中的秩序。当孩子第一次来到幼儿园的时候,会发现空间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所以我们的老师都要带着孩子四处逛一下,介绍厕所,喝水,吃加餐,工作的区域,以便让他们知道将来如何使用这个地方为自己服务,从而获得对环境的安全感。

  这就好像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也会四处走走,探索一番,看看酒店周边都有哪些设施。类似地,我们到了新单位,也会有人带我们四处走走,熟悉一下环境,还会带我们认识新同事。于是,我们会接触到新环境中的第二个秩序,人的秩序。

  人的秩序·新生活的社交由此开始

  进入幼儿园,成人的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要与家人做分离,再依附老师,这大概是幼儿第一次体验完整的“分离与依附”过程。

  这时,家长首先要认识到这一里程碑式改变对生命的意义。其实人生就是不断依附与分离的过程,生命总是从一个状态分离,再依附到下一个状态。事物需要在正确的时间里,离开原有的旧环境,依附到某个特定的新环境,才能实现正常的发展或延续。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家里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就必须依附到更有准备的环境中去获得更大的发展。

  

  时间秩序·工作与休息的调节器

  时间秩序也就是作息的秩序,而幼儿尤其会对时间秩序特别敏感。入园后,孩子需要适应新的一日流程,吃饭、午睡、工作、户外活动的时间都和家里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家长可以在入园前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流程,帮助孩子提前在家做好调整,那么孩子将会适应得很快。而固定的一日作息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安全感,也可促进他们更安心的工作。

  

  帮孩子适应园所生活

  我们有一些必须做的事

  在东方悦稚,为了帮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的工作会有以下流程(如图):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次重要的链接是在下午放学后,目的是让孩子和老师尝试产生依附。而家访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衔接,也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邀请来的朋友,是可以被信任的。

  老师们在家访中可以走近孩子的生活,观察、了解孩子在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和动作模式、探索模式、情绪反应模式以及挑战点,以便在接下来的幼儿园生活中能更好地协助其发展。

  

  这里的每一间教室

  都有分离焦虑的"解药"

  家长们可能更想知道,孩子们会在这一时期经历什么?说一些我身边的真实故事吧。https://www.zhihu.com/video/1497878862003961856

  小博,2岁半来到Casa班。第一次课后链接,他对倒水的工作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在家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链接结束的时候,他并不想走。当最后被家长告知不得不走的时候,小博瞬间情绪崩溃哭闹起来。

  

  事后,我们教师反思,因为家长没有提前跟孩子说好玩多久,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半个小时的时间概念对他也很抽象,所以从时间这个秩序上来讲是没有安全感的。同时,我们事后才从父母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从一件事情过渡到另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过往也容易有这样的情绪化表现。

  于是,第二天链接的时候,我们为小博多做了一些工作。我们事先跟他说好在教室里玩多久,而到了结束的时候,我特意单独温柔而坚定的对小博说:“如果你还想做倒水的工作,明天下午同样的时间你可以到教室继续做,但是今天结束了,大家都要走了,明天我们再来吧!“小博点头表示接受,然后情绪平和地走出教室,他的爸爸妈妈都很惊讶。

  

  第三天正式入园时间为两个小时。小博又出现了一些状况,他这一天哭了30多分钟,扒着门要走,喊着要找妈妈。我抱着他,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说:“我知道你想妈妈,妈妈就在楼下等着你,11点的时候我会带你找妈妈,现在我带你做一些小朋友都在做的工作吧。”如此安慰过一段后,他慢慢进入平静。

  第四天,小博来后哭了10分钟,但并不闹着找妈妈。但他还是会在从一个工作切换到下一个工作的时候时不时问起妈妈,之后还会问我:一会儿我们干什么?可见,他其实是在适应新的时间秩序,适应幼儿园的一日流程,那么这时候教师非常有必要平和耐心地告诉孩子接下来的安排,让他可以有所预期,让他可以有安全感。

  第五天,小博入园哭了8分钟,但是成人安抚后,可以很快进入工作。

  到了第六天,小博开心地跟妈妈再见,牵着老师的手进入了教室,自此每天入园很顺利。

  

  作为主教老师,做这份工作越久我就越觉得:当儿童面对分离焦虑,“工作才是最好的解药”!当孩子哭泣、有情绪的时候,先做安抚,让情绪有个着陆的地方,但最终的解药还在那些有适当挑战的工作里。当他的小手忙碌起来,专注便产生了,投入其中,可以暂时抛开焦虑的负面情绪。而当他经过努力成功地完成了这份工作时,他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这种快乐的感受不是多巴胺,而是天然内啡肽,对人有更大的安抚作用。

  

  焦虑的可能不止孩子

  但你可以做更多帮助TA

  当孩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家长的心情一定也很焦灼,即使老师已经每天讲述了孩子的进步和适应,看到孩子眼泪的一刻还是容易“破功”,瞬间陷入焦虑。在适应阶段,家长的心情难免像过山车一样地“百转千回”。因此,我们的教师们也会理解和帮助家长们。

  不过,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的为难情绪时,如果我们只是说幼儿园有多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你,可能会让孩子陷入到不被理解的无助当中:“我明明感觉不好,爸爸妈妈怎么都不理解我?”

  所以,我们的教师更希望大家做到如下三点:共情、接纳和激励。

  第一,家长和孩子共情,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幼儿园不同于家里,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很不适应,会想我们,对不对?”

  第二,接纳孩子的表现,告诉他们:‘你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睡不习惯幼儿园的床,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小朋友吧?爸爸妈妈走之后你会哭吗?不习惯,不舒服或者会哭都很正常,很多小朋友一开始都会这样。”

  第三,激励孩子,可以说:“孩子,你每天能做到去幼儿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有一天会爱上幼儿园。但我们慢慢来,不着急,爸爸妈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要知道的是,当我们和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孩子会大哭,别担心,那是一种被理解、被接纳之后的情绪释放。但这时候,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他们会相信爸爸妈妈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的难处,原来自己的表现也很正常。事实上,接纳孩子的感受是家长和孩子建立连接与信任的宝贵时机。在接纳理解后还需要鼓励,传递给孩子支持感和力量感,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为他/她独立走向社会化生活送上信任和祝福。如此,孩子才会更勇敢地面对未来人生中更多的改变。

  

  

  (来自新生家长的反馈)

  望着孩子们迈入幼儿园的背影,保持坚定和正面的态度,是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最切实的辅助。

  也请相信东方悦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教育文化,让我们一起跟随孩子的节奏,慢慢来,不焦虑,静待更加独立的孩子与更多幸福时刻的到来吧!

  END

  2022年北京AMI课程信息

  AMI0-3岁暑期主教课程

  AMI北京中心

  AMI0-3岁助教课程

  AMI北京中心

  AMI3-6岁助教课程

  AMI北京中心

  AMI6-12岁助教课程

  AMI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