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九类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于2021年6月1日施行。该法规定了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和对重新犯罪的预防。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未成年人九类不良行为有哪些。

  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开始,如果得不到及时教育和纠正,很容易使未成年人从实施不良行为逐步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

  一是吸烟、饮酒。

  二是多次旷课、逃学。“旷课、逃学”,是指学生不请假而缺课,逃避学校的管理和教育。

  三是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无故夜不归宿”,是指未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而在外过夜,逃避监护。“离家出走”,是指与其他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者因其他原因而离开家。

  四是沉迷网络。“沉迷网络”,是指长时间和习惯性沉浸在网络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

  五是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是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未成年人的身心尚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情绪也不稳定,社会上的一些场所如果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七是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赌博”,是指以获取非法收入为目的,聚众进行的以财物作抵押,以偶然的输赢决定财物所有权的行为。“变相赌博”,是指本质上仍然是赌博,但只是以间接方式来进行的活动,如利用网络游戏的输赢来获取钱财,下注猜谜活动,在娱乐场所利用玩游戏赢取钱财等,都属于变相赌博的行为。“封建迷信”,是指民间臆想出来的信仰与思想,如相信神仙鬼怪等虚构出来的设定及传闻,或盲目沉迷地信仰和崇拜倾向于某种人物或者邪门说法。“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以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八是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凡是含有上述内容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未成年人都不得观看或者收听。

  九是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