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恶俗吗?真实的原因恰恰相反
原标题: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恶俗吗?真实的原因恰恰相反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匈奴人的一种习俗,以现代人的视角看来它应该是一种和乱伦近似的违背伦理道德的恶俗。一些专业人士从社会制度,人口情况和女性地位等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游牧民族人口少,女性地位低,所以这种在今天看似是“恶俗”的习俗,在当时是合理的。
虽然他们的最终结论和我不谋而合,但是他们的依据我却不敢苟同。也许匈奴人的生活环境和人口少的状况确实是这种习俗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却不足以支撑它成为一种传统。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原因形成的习俗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会随着社会发展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手工式的小农经济为主,人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那时就鼓励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形成了很多突出男性地位的习俗。但是到了近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大大减少,人们的观念由“重男轻女”逐渐转变成了“男女平等”。
然而,有些习俗却没有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都去拜年,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和亲朋好友团聚等等。虽然我们拜年的方式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疫情的发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崇尚团圆的理念并没有变。
那么为什么这种习俗没有改变呢?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文化和信仰。古往今来,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他们的某些生活习惯可以改变,比如有些回族兄弟们可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但你不能改变他们信仰安拉。
因此,要想弄清匈奴人“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习俗的真相,应该从他们的文化信仰中去找寻原因。那么匈奴人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呢?
匈奴人
据《史记》记载,匈奴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阴山山麓。然后,在公元前56年(五凤二年)匈奴出现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臣服于汉朝。汉和帝永元四年,汉军在稽落山、伊吾、河云北、金微山等地大败北匈奴之后,北匈奴主力逃往了中亚。
从此以后,南匈奴逐渐地被汉族同化,现在除了独孤和赫连等姓氏外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南匈奴人的踪迹了。而逃往中亚的北匈奴人最后一次被明确提及是在公元 150 年左右,当时他们已经在现代哈萨克斯坦。至于以后的北匈奴人去了哪里西方学者们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大体分为两类,即东匈奴和西匈奴。
西匈奴是指北匈奴人逃往中亚后在巴米尔的领导下在贝加尔湖周围建立了新的国家。该国融合了斯拉夫人,哥特人,斯拉夫语、日耳曼语、芬乌戈尔语等不同元素。公元四世纪以后开始向西迁移,后来在斯基泰,黑海以北的广阔平原上定居下来。不久之后,他们就和日耳曼人发生了冲突。
西方学者称这些由松散部落组成的联盟为匈牙利,也就是欧亚混血的匈奴人。虽然他们主要讲突厥语,但他们的首领并不叫单于,信仰也和匈奴人不同。因此,有很多的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是北匈奴人逃到中亚后没形成绝对的统治力,而逐渐演变成一个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异化的匈奴联盟。
就像汉化的南匈奴一样,从本质上讲他们已经不算匈奴人了。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本身就是和蒙古高原的匈奴人不同的分支。东匈奴是指以东亚血统为主的讲突厥语的匈奴人,包括土耳其,伊朗和哈散克斯坦等地区。
从肤色上西方学者又把匈奴人分为红匈奴和白匈奴。红匈奴指的是欧亚混血的匈奴人和从阿尔泰山脉周围地区迁徙而来的突厥-蒙古族群,后者被认为是土耳其人的祖先。而白匈奴指的是印度和伊朗的突厥-蒙古族群。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匈奴人是一个来源不明的游牧民族。而北匈奴人逃往中亚后的发展演变也不明确,现代的史学家比较公认的就是他们的主要语言是突厥语。因此,要想找到一个起源不明,又没有明确记载的民族的文化信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从和匈奴人相似度最高的民族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线索。
土耳其人
那么和匈奴人相似度最高的民族是谁呢?从上面的章节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血统,语言,还是肤色,土耳其人都是相似度最高的。尽管绝大多数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但土耳其人自己却深信不疑。
土耳其的教科书把大匈奴帝国当做是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文化在土耳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匈奴最重要的统治者梅特汗是土耳其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也称为突厥之父乌古兹汗。就连土耳其陆军的成立日期也被定为公元前 209 年——梅特·汉登上大匈奴帝国王位的那一年。
可能网友们并不知道梅特汗是谁,但是他的中文名字却广为人知。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冒顿单于。土耳其的乌古兹汗传记和中国的冒顿传记内容惊人的相似,也记载了冒顿向吕雉求婚的事情。既然土耳其人与匈奴人如此的相似,那么土耳其人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吗?
兄死娶嫂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到底是什么?“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在西方被称为Levirate,是一种婚姻形式,也叫轻婚。Levirate(兄娶嫂)来自于拉丁语,是“小叔子”的意思。
这种婚姻形式确实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多数都存在于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中,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寡妇的利益。但非洲和匈奴是个例外。在某些非洲地区,兄死娶嫂是为了降低孩子的出生率,即兄弟二人共同拥有一个孩子。其目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长,以避免发生内卷现象,相当于是一种变相的“计划生育”。
土耳其
在4000—4500年以前的土耳其游牧文化中没有“男人”和“女人”的概念,他们认为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才能维持部落的生存。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女性在土耳其的地位不仅不低下,而且高得吓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他们信奉萨满,而第一位萨满就是女性。因此,女性萨满是萨满社区中最强大的精神领袖。
二 母亲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名称出自于土耳其语,而“父亲”是后期才出现的,而且是出自于土耳其的方言。
三 土耳其人将他们所关心的权利称为“母权”,并将其等同于“上帝的权利”。
因此,在土耳其还是游牧部落的时候女人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甚至有时体现出比男性更高的地位。她们不仅和男人一起并肩作战,而且还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力。据记载,匈奴帝国和汉朝的第一份和平条约就是冒顿的女儿签署的。
《创世史诗》
在土耳其神话中女性被视为创造宇宙的灵感之源。他们认为女性是无比神圣的,无法描绘的。意思就是说她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只有用我们的感官才能感知的一种灵魂式的存在。在《创世史诗》中,是一位名叫“白母”的女性给了上帝创造人类和世界的想法和灵感。
与此同时,乌古兹汗的妻子也不是凡人。《创世史诗》中记载: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从天空中冲破黑暗的蓝光中诞生的,第二任妻子是从神树中诞生的超人。尽管这些记载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女性在匈奴人中的地位。
结语
据土耳其历史的记载和某些西方学者的考证,“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现象在匈奴确实存在。但它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习俗。也就是说在丈夫去世以后,匈奴人出于对女性的高度尊重给了她们自主选择的权力。她们可以选择守寡,也可以选择再婚。
如果选择再婚的话,那么她们可以选择嫁给自己的“小叔子”或者是继子。但无论她们是选择守寡还是再婚,都不是被强迫的结果。同样的,她们嫁给继子或是小叔子也不会被认为是大节有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千金难买我乐意,彼此深爱心连心”。既然匈奴人都没有意见,那么我们也不必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