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毛概的论文.docxVIP
关于大学毛概的论文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探源》
[摘 要]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从传统文化、父母师长影响、马列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几个角度探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源泉和形成过程,对我们更好地学习他的崇高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探源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一位极具共产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道德楷模,他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当我们在感叹毛泽东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的时候,有必要对毛泽东是如何形成这样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思想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以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借鉴学习他曾走过的道路,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1.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毛泽东很早就具有了儒家特征的济世情怀和远大志向。毛泽东幼时读过六年私塾,既学习《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入门读物,也学习《论语》《孟子》《诗经》等“四书五经”。虽然毛泽东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但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仍然学得很好。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古文阅读能力,也奠定了他扎实的孔孟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在他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1]P21。
这期间的学习也使毛泽东更加懂得了读书的目的,从而树立了胸怀天下,以苍生为念的远大志向。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915年9月,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和“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1]P19虽然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找到“有益于国与群”的具体道路,他的这种志向还有些模糊,还处于感性认识的层面,还缺乏实践的锤炼和检验,但这期间的学习为毛泽东日后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厚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2.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原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道德遗产经过毛泽东的继承、改造和升华,已成为他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惠民”“仁爱”精神,但却去除了其中“爱有差等”的主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群体本位的思想,但却否定了其中的尊卑等级观念;“五爱”道德也广泛地吸纳了“精忠报国”“爱民”“勤俭自强”等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理论联系实际”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学说一脉相承,更加突出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密切联系群众”则是汲取了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并摆脱了以君主为中心的传统重民观念的桎梏;“开展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原则则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方法。
二、父母师长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榜样力量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伦理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毛泽东个人伦理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对于毛泽东个人伦理道德品质的养成,他青少年时期的父母师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克勤克俭,精明刚强,而且对毛泽东要求很严厉,这使得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快朴实,做事仔细认真,不怕艰难的性格。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毛泽东当时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1919年秋文七妹病逝,毛泽东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