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家风、家教专辑)
学习园地(家风、家教专辑)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在许多场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弘扬党的家风建设传统,赋予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习近平同志关于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分别从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改善社会风气、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要求,为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家风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良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家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 家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能不能过好亲情关特别是家属子女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现实的考验。 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言行决定家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鼓励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教。 领导干部要对亲属子女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他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要努力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应当坚持从党性原则和维护党的形象出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培育良好家风对于领导干部个人和党的事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对家风建设重视不够,引发许多问题,应该说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痛加整饬的地步。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子女严重违纪违法,尤其是“一人当官、全家敛财”“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的家族式腐败屡见不鲜。探究家族式腐败的原因,显然与这些领导干部家规不严、家风不正有关。一些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权,其亲属子女就贪欲丛生、借权生财、借势欺人、违法乱纪,最终形成家族式腐败。这些家族式腐败的教训十分深刻,全党同志必须高度警觉和警醒。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建设好家庭、培育好家风、维护好家教,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战场”。 人生和家庭成功的基础。家风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家庭文化,良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家风是人生幸福生活的“第一组密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只有守住和呵护好温暖的家庭,才能有人生的成功。良好家风又是无声的教诲,让后代子孙铭刻在心、代代受益。在这方面,我国的贤达之士和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可以说,良好家风有利于培养人才,不仅惠及家庭家族,也造福社会;不正家风不但影响子女成才、殃及家庭家族,也祸及桑梓。 民族发展和国家昌盛的“特殊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家国同构,“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有家才有国。几千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血脉不断、生生不息,中国特有的家风文化是其“特殊基因”。比如,《颜氏家训》等一批家训家规,其许多内容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人们,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风,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和历史大潮流,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当前,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力量。认真践行、争当表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领导干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将家风建设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带头培育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在家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尤其要解决好“给子女留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在观念上解决好“给子女留什么”的问题。历史和现实一再启示人们:最重要的是给子女留精神财富。培育良好家风,必须抓住严管亲属子女、不搞特权这个关键。俗话讲,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家风建设的关键是严,严管才是厚爱。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好亲属子女经商情况,确保不违规、不逾矩。领导干部还要守好亲情关,正确处理公与私、情与法的关系,不要在亲情关上栽跟头。毛泽东同志的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三原则”,充分体现了讲原则与讲情分的合理统一,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在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把家风建设作为必修课。培育良好家风涉及诸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作为必修课,持之以恒抓下去。培育良好家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基础。领导干部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家训等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培育良好家风,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古人讲,“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反之,也是这个道理。夫妻之间不仅要相互恩爱、相互支持,还要吹好廉洁守纪的“枕边风”,相互多提醒、多劝告,防微杜渐、保持警醒,建起抵御歪风邪气的家庭“防火墙”。 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家风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好不好,党组织也有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在促使领导干部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上发挥应有作用。过去,一些党组织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家风建设是家庭私事,导致重视不够、关心不力,加上受“清官难断家务事”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般不将家风建设纳入工作范畴。对于这种认识误区,应该着力破除。各级党组织应经常了解领导干部的家庭家风状况,结合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谈心、慰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和动态跟踪其家庭家风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家风教育,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家风建设在行动·家庭助廉”等活动,讲好先贤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要以组织关怀促进家风建设,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与领导干部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要严格执行有关家风建设的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有关规定,对纵容、默许亲属子女利用自己职权职务影响谋取私利的领导干部,要进行严厉处分;对管理、约束亲属子女不严、不力的领导干部,要进行问责;对品行不端、违背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予以调整。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 这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牵挂,哪怕只是几间寒舍、一缕炊烟,家的存在,总是能引起天涯海角的驻足回望。回家,是亲人团聚、阖家团圆,更意味着对家庭传承的触摸、向家风传统的回归。 家,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成为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体。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教则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 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更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穿越治乱兴替的历史风烟,多少盛世繁华只留下“而今安在哉”的感慨,而家风传统却延绵不衰,给予一代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浙江钱家自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开始,一个家族绵延1000多年,尤其在近代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众多精英人物,见证着家风传承的力量。晚清曾国藩被誉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生活简朴、勤政自律,得益于“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教熏陶。“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人铭刻在心、受益终生。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风家教,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刘铁男教儿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当儿子开始弄权敛财,他自己怎么可能秉公用权?苏荣纵容家庭成为“权钱交易所”,他自己如何独善其身、专心做事?而像个别“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盲目炫富,莫不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关。由此可见,家风纯正是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家风腐化则是为人处世难以承受的负资产。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毛泽东同志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习仲勋同志始终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红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风,既能惠及一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有人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中国人的家,是《静夜思》里的中天明月、《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更是孔鲤过庭的声声教诲、岳母刺字的泣血箴言。美满的家庭、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成就更好的个体,亦能汇聚成更好的国家。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举凡识书认字之人,莫不熟稔这些词,其中蕴藏的人生逻辑,影响中国两千年。从个人到国家天下,从正心诚意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个不容忽略、不可越过的环节就是家。正所谓“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齐家”成为步入社会、进入公堂的起点和前提。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今天我们谈论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并不属于私域,更不是老人“托管”的小事、家属“自管”的私事。家风是作风的臂膀,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家风与作风犹如并蒂之花,互相映衬、相映生辉。领导干部手执权力重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自当从家庭做起,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 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苏荣一人当官全家捞钱,上演“全家腐”;周本顺“家风败坏”,对亲属放任纵容……一些领导干部最终“祸起萧墙”,问题往往肇始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据统计,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中,约四成与其家庭成员有关;2015年被查处通报的34名中管干部,超六成违纪涉及亲属。正所谓“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家风不正导致全家沦陷,教训何其深刻。培育清廉家风,不仅是对廉洁政治的恪尽职守,更是对家庭圆满的最大保护。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领导干部作为党风之旗帜、社风之表率,纯正家风、弘扬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福建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尽管已去世30多年,但谷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有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将家风融于作风,让好家庭与好风气相得益彰,领导干部责无旁贷。 家风是人格的镜子,亦堪称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时代的使命,亦是你我的职责。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格局厘清亲情与权力的边界,以拒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定力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才能远离贪欲之害,让清廉成为对家人和社会最好的馈赠。
家,我们共同的信仰 人生的旅途上,多美的风景都比不过回家的路。无论春运的人潮再怎么汹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少雨雪阻隔,心的方位永远指向家。家文化把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磁场,磁吸着每个人的心思和情感。故乡和家庭有如此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造就了亿万人流穿越大地的律动,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春节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信念有着一个固定的归属,这个归属就是家。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是不灭的明灯;从“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是绵远的牵挂;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家国是永恒的话题。对家的精神归属浸润在血脉中,融入到文化里,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教”或“良心教”,中国人做事以良心为出发点。西方人以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是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教授给我们的内容,有无私而厚重的亲情大爱,有接人待物的基本功课,有家国天下的浓厚情怀。 家是亲情的港湾。对亲人的情感,不会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般斤斤计较,也不会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它最需要真诚的爱、无私的爱,而不是锱铢必较的等价交换。亲情之爱恰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而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往往就是我们在社会中跋涉的距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父母的无私责任;事亲以敬,则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由亲情出发,便有了“父慈子孝”,做父母的要像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像子女的样子。正是在这种家庭责任和担当氛围中,我们识晓了人生大义,读懂了生活哲学。 家是社会的细胞。罗素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但中国文化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休戚相关。正因为这种对家庭的责任,家成为由私及公的必经桥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与亲人之间最真诚的爱戴,往外推己及人也才会格外有力。由家而国,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推扩,让仁爱精神成为文化精髓,让家国情怀成为民族品格。 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脉。虽栉风沐雨,我们仍会风雨无阻在春节这个节点一致奔向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因为家,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春节回家。愿这个春节里,每个人都欢享家的融融喜乐,铭刻家的浓浓亲情,承续家的绵绵瞩望。以家为起点,让我们奔向更美好的前程。
家风与家教 有时候与一个人接触,很快就感觉到他或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举止进退、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东西多半与家庭的影响、家学的渊源、家风的承继、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国人在境外的不雅表现,乃至在政法节目中看到一些罪犯的愚蠢无知与无耻,也令人叹息痛心于他们家教的极端缺乏。 近年,社会上兴起了“家风”话题,也有媒体就这个话题采访过我。其实,相比“家风”二字,我更熟悉,抑或感觉更贴近现实的一个说法是家教。我小时候自恃聪明,出言狂妄,母亲每听到一次就教育我一次,经常连夜教育。有时候,我困得不行,我就说再也不敢骄傲了,再也不敢胡吹牛,再也不敢瞧不起人了,向母亲保证了以后,这才得以允许睡觉。 当然,我们那一代人经历了贫穷、战乱、动荡与种种苦难和匮乏,很多事情是生于和平年代的人没法想象的。国家穷,国民教育也不普及,我们的父母对教育孩子谈不上系统的理念。不过长辈总是能看得出是非对错,看到你错了,就要苦口婆心地教诲你,直到你接受教育有所改正为止。 我想,家风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家教的长短得失的体现,是家教的外化,而家教是自然而然、生动活泼、春风化雨地进行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形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方面,家庭的影响与作用往往大于学校,童年的熏陶往往重于长大之后,从生活中、从家庭中得到的体悟,往往深切过从课本上所读到的东西。童年家中得到的真切、质朴、诚恳、实在的教导,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底线,形成了一个人从生活习惯到选择趋向,从举止容色到是非标准的基本思路。而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为世道人心,成为风气共识,成为村规民俗,成为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素质。 我们国家正在日益重视对于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价值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与生活的结合,理念与内心深处的爱憎取舍的对接,在于言与行的一致,心与口的统一。家风与家教,对于形成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组织师生员工共同撰写了《家风》一书,勤劳、质朴、诚实、阳光、深情、善良、奉献,乃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一些价值得到讨论与例证说明,文章写到的细节让人或莞尔或触动,充满真情实感,富有可读性。这对于弘扬家风文化、培育核心价值是很有益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世道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风。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有一个尺度的,提倡什么,容忍什么,禁止什么,严惩什么,都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这对逐渐树立起人们能自觉接受的道德规范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核心价值的教育一定要进千家万户,进入童年人生。
门风与涵养 最近我刚从台湾回来,我感受很深的是他们的教养。 在台北一家小店,我看中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合人民币两百多元。店主是一个胖胖的男孩,他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的团队自己设计的,获过台湾最高设计金奖。我请他给我包起来,他却认真地从里面抠出一个小茶杯说,这个杯子当摆设,设计感很强,但用来喝水会很烫,您考虑一下要不要。我遗憾地放弃了,又看中一个不到一百元的小茶海。他提醒我说,这不是台湾设计,他让我很惶惑,我说你还要不要卖东西?他说正因为我要卖东西,才要说清楚,否则我卖的东西烫了人,人家会说我不诚信,生意也不会长久,我是要开百年老店的。最后,我买了一把柴烧壶。我很高兴,因为我买到的是台湾最好的产品。 从台湾临走前我去了88岁的大姨家吃饭。小舅妈七十好几了,在大姐面前像小媳妇一样毕恭毕敬;四十多岁的孙子,事业极为成功,看见奶奶下巴上粘了饭粒,会赶紧站起来给她擦掉;老人爱说车轱辘话,故事光我都听了七八遍了,孙子们听的次数总有上百遍,但他们一言不发地看着老人,一点都不打断。 我们总希望孩子学习高精尖的东西,但损失的是家教和门风,是做人的常识与底线。 有一次聚餐,朋友带着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飞轮一样拼命转动菜台,什么好吃就往自己嘴里抢。我问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说,现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缚孩子。他没有想过,一个孩子最后是要进入社会的,如果漠视别人的存在,当别人的权利受到伤害的时候,他的天性能保证他一生的幸福吗?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自己的爹妈管教,那他被社会修理的时候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守家风,承古风 3年前,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江(化名)为救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在网络上发文募捐,为父亲借钱治病;3年后,虽然父亲已过世,但他践行承诺,将工作赚来的积蓄还给当年资助过自己的好心人。春秋时期,季札途经徐国拜会徐君,徐君对季札的佩剑爱不释手,季札因有出使任务在身,不便立时赠予,但心下已答应。待到返回时,徐君已去世,为践行心中之诺,季札将佩剑挂于徐君墓前树上,徐人因此歌之:“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重然诺、守诚信,此悠悠古风经久不灭,只因这历来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因为如此,它成了中华民族家风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父母都会教给孩子一种理念:“说话要算数。”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对下一代诚实守信的期待。老实说,有多少父母会一味期盼孩子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他们更多的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诚实可靠、不欺他人。在民间文化里,“一诺千金”如同一种信仰,因为自律自持而神圣起来,也让坚守者变得高贵。每一个“说到做到”的故事都是家风的体现,也是对泱泱大国的古风承继,“一诺千金”,止家风哉?亦古风也!
不为亲属谋特殊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内,陈列有一封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姨表妹陈绣云的一封信。从这封短短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邓颖超为端正党风、弘扬正气而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让人深刻体会到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意思,对陈绣云字字深情、句句厚意的亲切教诲。 在介绍这封信之前,得先说一说这封信产生的一些背景。 陈绣云,系周恩来十四姨娘的女儿,和周恩来是嫡亲姨表兄妹。她比周恩来要小十多岁。1908年,周恩来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后,淮安周家家道败落。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拖着两个弟弟生活。两年后,周恩来离家赴东北读书,两个弟弟无人照管,只好将6岁的小弟弟恩寿送到十四姨娘家,请十四姨娘代为抚养了两年。周恩寿8岁时才又返回驸马巷周家,与八婶等一起生活。因此,周恩来的十四姨娘家对于周恩来来说,有代他哺育弟弟的恩惠,这已远胜于一般的亲戚关系。 建国后,陈绣云主动与周恩来取得了联系。周恩来因为工作忙,无暇回信。邓颖超按照周恩来的意思给陈绣云写了一封回信。陈绣云拿着邓颖超的信到上海找到中共中央华东局民主妇女联合会,请求安排工作。妇联便把她介绍到淞江县人民政府。淞江县人民政府经过核实,确系陈绣云是周恩来的姨表妹,加之新政府也确实需要用人,就安排她在县文教科做“社教”工作。那时的“社教”并不是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而是指扫除文盲等成人的社会教育。 建国初,扫除文盲的工作面广量大,要经常下农村,陈绣云自恃周恩来是其表哥,不肯下乡。既然陈绣云不愿下乡,地方领导就调她到淞江县印刷厂做统计工作。她又因业务不熟,不想干这种工作。1951年8月,邓颖超到上海治病,陈绣云得到消息后,去邓颖超的住地看望并向邓颖超“诉苦”,提出要去北京找表哥给自己安排一份好的工作。邓颖超告诉她:“你表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见他都很困难,你就不要去了。”邓颖超劝她先回淞江,有些问题以后再答复她。这就产生了邓颖超给陈绣云写的如下这封信: 绣云表妹: 来沪以后,因病不能同你详谈,曾托胡耐秋同志告诉你一些独立奋斗的意见,希望你采纳。解放了,我们不仅是在政治上从旧的统治下翻了身,我们还需要从思想里用自己的努力掏出那些旧社会带给我们的渣滓,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变成新社会的主人。从你的来信和言谈中,使我们感觉到你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仍然存在有依赖的思想。这必须认识是旧社会留给我们的坏东西,必须要勇于抛弃它,你才能获得在新社会里开辟你自己前途的力量与勇气! 上海正在为了抵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之封锁实行精简、节约、疏散……等六大任务,这个方针你一定会在报上看到,因此,找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况且人民政府的用人,主要依靠他自己的工作表现,只要他工作努力,吃苦耐劳,工作效率高,群众关系好,则不管他是谁,都将得到人民政府的器重;相反,则不管谁的“情面”去“提携”也是没有用的。这种作风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和你表哥现在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因亲故而违反原则。特告你。 对于你的工作意见,我意以去苏北生产或从事义务工作为宜,现人民政府正有组织地在进行,望你注意读报,直接前去接洽。 陈绣云收到邓颖超的信后,并未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没有好好工作。淞江县印刷厂的领导就又调她到食堂搞伙食工作。因厂大人多,众口难调,这项工作比原来工作更辛苦。陈绣云主动提出离职,意仍在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让领导另行安排工作。淞江县人民政府为慎重起见,就把有关陈绣云的材料全部上报周恩来,包括邓颖超给陈绣云的这封信。周恩来接报后,大为震怒,明确指示: 一、予陈绣云开除;二、给予劳动改造;三、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 当淞江县人民政府将周恩来的指示件抄给陈绣云看了之后,她这才真正认识到,想利用亲戚关系攀附表哥这棵大树完全错了,便再去找妇联,一再检讨错误,要求重新给予工作,结果未能如愿。她后来报名支边,得到批准后去了甘肃,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退休。 要指出的是,周恩来的三点指示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如“开除”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刚刚建立,希望各方面人士参加工作,谁如果自己提出不干革命工作,那就意味着是对人民政权的一种抵触或对抗,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改造”问题,并非是现在司法内容上的“改造”,而是要他的表妹在艰苦的劳动中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至于周恩来“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则是周恩来明确向陈绣云和自己的所有亲属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周恩来的亲戚不能指望我的荫庇去向人民讨价还价。
品读徐特立、谢觉哉给孩子的家书 徐特立致徐乾的一封信乾儿:四年前你还是一个落后的家庭妇女,而今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实出我意料之外。希望你真能继承我的革命事业,我从现在你的行动看有很大的可能性。我爱读《联共党史》,曾在长沙抄读一次,你是知道的。这书包括革命理论策略、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你当随时阅读,把它当党的经典。本书大共(应为总共——整理者注)四百三十页,日读二页,二百一十五日即读完。我今年已六十五岁,有似风中之烛,不知能否眼见你读完此书,了解此书,且能实行书中的原则。如果能看得见的话,我虽无子也还快慰。今日费边币六元购买此书给你,希望你暂放弃其他读物,有计划地读完此书。 一九四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徐特立于科学院 品 读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5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1940年底至1943年初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乾原名刘萃英,1931年与徐特立之子徐厚本结婚,1938年徐厚本病逝,1940年她到延安后,徐特立特为她改名徐乾。乾取《易经》乾卦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之意,寄望她发扬外柔内刚的倔强精神。徐特立是把徐乾当自己的儿子来培养的,对她的要求很严。信中提到的《联共党史》即《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由此信可知,徐特立读过《联共党史》不止一遍,并自费购买此书送给徐乾,要求她读书时分清主次,优先读完此书。徐特立日后在信中也一再督促在生产合作社工作的徐乾看书看报,如1944年他在信中说:“我是全面关心你的,主要的是你的身体和学问,不只是希望你读书,即全不拿书本,只要每日有十分钟与好学的人接近,耳朵中也要听一些。” 谢觉哉致孩子们的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我想给你们说几句话。你们应该很好地爱护书本、图画、报纸和杂志。假如谁不爱护,就要批评他,帮助他改正。不管是小人书、教科书,还是课外看的书,看的时候不许把书面、画面弄皱;也不许在书上乱画;看完后要整整齐齐地放还原处。不可进了中学就丢了小学的书,进了高年级就丢了低年级的书。下面来给你们讲点故事:宋朝的大学问家司马光——就是那个打破缸救出来落水小孩的人,他家里的书很多,不管看过多少次,书还是像新的一样整整齐齐地放在架子上。……在延安,我对书报是注意的。几年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没有失掉一张(退出延安时埋在真武洞,被胡军挖出损失了)。到北京后,我没工夫亲自管理书了,这个工作,现在需要你们来做。望你们注意并学会做! 你们的爸爸 觉哉 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日品 读谢觉哉1884年生于湖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贡献甚大。谢觉哉热衷写诗作文,在延安时期,他就有很多诗文发表在《新中华报》与《解放日报》上。《新中华报》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后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停刊,次日《解放日报》创刊,直至1947年3月27日停刊。这封信提到谢觉哉收藏的报纸在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战事中全部损失了。这封信要求孩子们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让书籍代代相传,这既是良好家风的体现,更是对敬惜字纸的优良传统的尊重与传承。1961年4月,谢觉哉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又提到了要爱惜书籍:“几年前我写过一张要孩子们爱惜书报的信,贴在书架上,不知你们还记得不?那时你们都小,现在好几个是大人了,不应该再不记在心上了。”
一人不廉 全家不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尤其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总书记的讲话切中时弊,令人警省。稍稍“过滤”一下近年落马的“老虎”,既有“贪腐齐上阵的父子兵”,又有“弄权又弄钱的夫妻店”,还有“敛财总动员的全家腐”……诸如此类的贪腐案件,无不验证着不正家风所带来的废职亡家的严重后果。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把家管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治家方面,明代后期曾任宝坻知县的袁黄堪称典范。袁黄官位不高,但勤政爱民,治绩显著,被时人赞为“吾邑二百年来所未有之良牧也”。值得称道的是,袁黄律己极严、治家有方,立下了清正、和睦、向善的良好家风。他是“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同其妻子把每天的事情都记入《治心编》,随时检讨和改正自己的过失;袁黄在县衙空地“皆令种蔬,尽足供给,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袁黄老来得子,但宠而不溺,并专门写下诫子文,也就是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了凡四训》,告诫其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后其子出仕为官,亦卓有政声。 在立家风、正党风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感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并始终恪守“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同志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李先念同志告诫子女:“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这些家训、家规,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期,我们党还有许多先进典型,也都是严于持家的模范。焦裕禄给儿女留下了“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杨善洲身为地委书记,他的家人却一直生活在农村,过着与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 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群众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是否廉洁自律,更注意其配偶子女等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果领导干部的亲属中有人违法乱纪,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也是家庭和家族的表率,必须自重、自省、自警,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正家风”须严管家人。“严是爱,宽是害”。领导干部须时刻铭记“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道理,正确对待亲情,做到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正家风”须公私分明。“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领导干部须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高风亮节厘清亲情与权力的边界,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做到手握公权洁身自好、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真正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让公权得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
回家吃饭 你是不是老了?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吃饭? “过去那样”,具体而言,我在意的是:永远会有一个妻子、一个孩子或者一个亲人等待我回家吃饭吗?如果我不能在家里的餐桌边吃饭,我会在哪里吃饭:车上?路上?周围全是陌生人的小餐馆?或者沙发上?电脑前?办公室里?我吃的又是谁做的饭菜:口味总那么相似的快餐?或是自己冲泡的隔夜的米饭? 我在农村长大,和父母、两个弟弟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饭,是我成长的日常。伴随着大锅饭的香味、蒸汽,以及父亲严肃的面庞、母亲温和的话语、兄弟间偶尔的吵闹,我吃下了滋养血肉、茁壮筋骨的无数米面、蔬菜和瓜果,还有必不可少、然而常常是等到遗忘却又奇迹般出现的荤肉和大骨头。但是,我吃下的何止这些?能够让我的血肉饱满起来,将我的骨骼稳住并固定下来的何止这些?一家人围着餐桌一起吃饭的画面终于在我的心里变成一种图腾、一种信仰。 我离开农村到小城奋斗、工作、生活,确实是为了一口饭吃,还要能够吃得好。我已经免于饥饿,大鱼大肉也享受过,还时常感到餍足,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甚至连吃得体面、有尊严也不是最重要的,我越来越关心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家人围坐下来,踏踏实实、圆圆满满地吃一顿饭,一日三餐是这样,春夏秋冬都是这样,年轻时是这样,老了以后仍是这样。 我从一家人的餐桌旁走开,并不是为了永远走开,我打开的缺口始终在等待我回去填补,也只有在家里才会有一把真正属于我的椅子在等待着我。星级酒店的托盘最终会把一切撤走,那把雕刻精美、价格昂贵的实木椅子马上会坐下另一个很少回家吃饭的贵客。然而——直到今天我还相信——我在外边吃每一顿饭菜,我的母亲都会担心:既担心我吃得不好,又担心我吃得太好,如果不是距离有些远,她每每都有喊我回家吃饭的冲动。 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我从小就懂得这是一个母亲最慈爱的一种时刻,也是一个孩子最值得骄傲和感到生活如此美好的一个时刻,即使因为贪玩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母亲也不会用难听的话骂我、用脆嫩的枝条抽打我,因为全家人聚在餐桌旁吃饭的神圣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再贪玩的心也要收,再大的委屈也要忍——再不快乐的悲伤和忧愁也不能从共餐的家人背后偷偷地笼罩过来,它们至少会在我们一起吃饭时躲得远远的,这一小方空间无比柔软也无比坚固,整个世界的大在这里并没有多少意义。 母亲从来不满意父亲在一家人共餐时教训批评我们,在艰苦岁月里,谁不是该忍的都忍了,为什么偏偏不能忍这一时?吃饭就是吃饭,吃饭就是过节,吃饭就是谁也不能打扰的圣事。看一个人懂不懂得爱和生活,珍惜不珍惜亲情和人生,只需要观察他吃饭时的表现就足够了。这是母亲通过潜移默化教给我的东西,这不是智慧,只是必要的活法。 所谓的成功人士,在我看来就是最终还能够天天回家吃饭的人。仍然只是走在回家路上的人,越来越少回家的人,以及很难回家的人,更需要鼓励和关怀。有时候谈论一碗暖暖的粥远比谈论成功和不幸重要。家里有了大厨房、大餐桌,却经常不使用厨房,也习惯不回家吃饭,反而让亲人孤独地坐在饭店里,吃由服务生端过来的中餐西餐、招牌菜特色菜或者农家菜,这真的谈得上成功和幸福吗? 有家而无法回去吃饭才是我警惕和害怕的事情。看到母亲还能够用勤劳的双手做饭烧菜,听到她喊出我的名字,只为了让我吃一顿在家里才会有的饭菜,哪怕依旧是粗茶淡饭,我也会感到意义的重大和幸福的日益珍贵。一些幸福难道不正是像昔日的炊烟一样随风散去了吗?我希望母亲最后得到的一种幸福是我能够让她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地出去玩,我去到厨房里为她做饭烧菜,然后像一个女儿似的喊妈妈回家吃饭。